黃志良
(丹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丹陽 212300)
腹股溝疝主要是指腹股溝處發生的腹外疝,是由于臟器或組織穿過受損腹壁,并以不同的方向突于體表形成一個囊塊。該病除腹股溝處出現外突腫塊外,其他病理表現多為偶發墜脹感,病情嚴重者會出現疼痛等表現,若治療延遲則可能出現局部壞死等情況。該病致病原因多是腹壁出現缺口、腹部受損或腹壓增高等[1]。而有研究顯示,在胚胎時期腹膜出現鞘狀突也可能導致腹股溝疝的發生[2]。腹股溝疝通常經一般體格檢查便可確診,成年患者只能通過手術進行治療。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方法有多種,其中無張力疝修補術較為常見,但該修補術易對機體造成一定創傷。而隨著近些年來科技的進步,研究者們提出了腹腔鏡輔助下進行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該手術利用微創科技進而將對機體的創傷降至最低[3]。基于此,為對比研究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與腹腔鏡輔助下進行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對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效果、預后及炎癥反應等,本文選取94例腹股溝疝患者,做出如下 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丹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4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依照不同手術治療方法分為腔鏡組和平片組,各47例。腔鏡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51.79±5.84)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3.56±0.84)個月;類型:斜疝19例,直疝28例;等級分類:Ⅱ型11例,Ⅲ型15例,Ⅳ型21例。平片組患者男性32例,女性15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53.74±5.23)歲;病程2~7個月,平均病程(3.41±0.86)個 月;類型:斜疝15例,直疝32例;等級分類:Ⅱ型9例,Ⅲ型18例,Ⅳ型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丹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指南(2012年版)》并已確診為腹股溝疝[4];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腹腔感染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疾病。
1.2 治療方法腔鏡組:行腹腔鏡輔助下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治療。囑患者手術位,經靜脈注射麻醉劑行全身麻醉處理,在患者臍下1~2 cm處為切點作1個8~12 cm弧形切口,以此為觀察孔,建立管道通道將CO2氣體輸送進腹部形成氣腹,再置入STORZ腹腔鏡[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461475,型號:26003AA]。分別在兩側腹直肌外緣與平行臍下2 cm的交點處做穿刺點,以此建立操作通道與輔助通道。在腹腔鏡輔助下觀察腹股溝疝的位置及周圍組織情況,經內環口自臍內側襞為切點切開腹膜至髂前上棘,男性患者將腹膜與腹壁分離后回納疝囊,將精索及精索血管完全暴露,再將其腹壁化,將補片包圍至恥骨肌孔進行全面覆蓋。將腹膜縫合后清除腹腔內雜質并進行消毒處理,最后將腹腔鏡取出,排除腹腔內氣體,進行創面防感染處理。
平片組: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給予患者局部麻醉處理,將患者體表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在其交點處做一個切口,逐層分離組織至腹外斜肌腱膜處,男性患者將精索結構分離后提拉,分離疝囊。將疝囊經內環口置入腹腔,并將網賽充入疝環內使其充盈,再將腹橫筋膜與邊緣網塞進行縫合處理并固定。男性患者將補片置入精索后方,縫合分離組織并加以固定,沖洗操作區域并進行消毒,縫合切口進行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后體溫、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時間等。②對比兩組患者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醫護人員在手術前后各采集患者空腹時外周靜脈血血清4 mL,進行離心(轉速2 500 r/min,時間8 min)處理后制成血清檢測樣本。采用全光譜流式細胞儀[碧迪快速診斷產品(蘇州)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400022,型號:SP6800],使用酶聯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8(IL-8)等。③對比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借助全光譜流式細胞儀測量血樣,用比色測定法測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丙二醛(MDA)、磷脂過氧化氫(GSH-Px)。④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感染、腹股溝異物感、尿潴留等。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術后疼痛時間均短于平片組,且腔鏡組術后體溫低于平片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后體溫(℃)排氣時間(d)術后疼痛時間(d)腔鏡組 47 43.69±5.38 37.12±0.11 0.51±0.34 1.59±0.15平片組 47 48.72±6.82 37.98±0.23 0.86±0.67 2.46±0.44 t值 3.970 23.125 3.194 12.830 P值 <0.001 <0.001 0.002 <0.001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情況比較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RP、TNF-α、IL-8均升高,但腔鏡組CRP、TNF-α、IL-8均低于平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情況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CRP: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8:白細胞介素-8。
組別 例數 CRP(mg/L) TNF-α(mmol/L) IL-8(mmol/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腔鏡組 47 6.59±1.21 12.96±2.45* 4.46±1.03 9.23±2.74* 11.71±2.62 37.44±2.56*平片組 47 6.74±1.03 18.63±3.34* 4.57±1.32 10.56±2.83* 11.18±2.97 41.76±3.21*t值 0.647 9.384 0.450 2.315 0.917 7.213 P值 0.519 <0.001 0.654 0.023 0.361 <0.001
2.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術后兩組患者SOD與GSH-Px水平均有降低趨勢,而MDA水平有所提高;但術后腔鏡組SOD與GSH-Px水平均高于平片組,而MDA水平低于平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GSH-Px:磷脂過氧化氫。
組別 例數SOD(nmol/mL) MDA(μmol/L) GSH-Px(U/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腔鏡組 47 99.23±7.54 86.55±8.34* 20.46±2.13 24.39±2.05* 85.20±8.37 78.67±6.26*平片組 47 98.97±7.67 81.03±6.85* 20.54±2.22 29.47±2.36* 85.61±8.11 72.49±5.05*t值 0.166 3.506 0.178 11.141 0.241 5.268 P值 0.869 0.001 0.859 <0.001 0.810 <0.001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腔鏡組總并發癥發生率(6.38%)低于平片組(21.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疝常見于頭、腹等部位,常分為直疝、斜疝等。腹股溝直疝常不經過內環突出;而腹股溝斜疝則因經內環向突出體表,導致其極易發生嵌頓[5]。疝自行回納可能性低,長時間滯留會引發狹窄,威脅患者生命。
修補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最佳方法,而傳統修補術是將腹部組織聚攏固定,但該方式會對患者機體產生一定的創傷,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較長,同時也會增加腹部肌肉的張力,極易引起復發。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指在無張力狀態下利用高分子網塞修補受損部位。據宋占峰[6]的研究表明,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可緩解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與炎癥反應。SOD是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的重要指標,其是具有消滅機體有害物質作用的蛋白,能消除炎癥過程中游離的過氧化物,有較強的抗炎功效,同時還能消滅體內的自由基,從而緩解氧化過激反應,延緩衰老;MDA是膜脂過氧化的產物,其與衰老生理有密切關聯,而GSH-Px作為過氧化分解酶,具有抗氧化及調節機體氧化預防的功效,這兩種物質也能有效反映機體氧化應激狀態[7]。CRP、TNF-α、IL-8等炎癥因子均為評估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8]。CRP是一種在機體被刺激并產生炎癥特征時產生的急性相蛋白,血清中CRP濃度增高顯示機體存在炎癥反應;IL-8能結合免疫細胞釋放活性因子,起到滅菌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TNF-α、IL-8均有提高,但腔鏡組CRP、TNF-α、IL-8均低于平片組;術后兩組患者的SOD與GSH-Px水平均有降低趨勢,而MDA水平有所提高,且術后腔鏡組患者的SOD與GSH-Px水平均高于平片組,MDA水平低于平片組(P<0.05)。這說明相比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腔鏡輔助下進行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治療腹股溝疝對機體創傷性更小,且對緩解炎癥反應及減少氧化應激反應的發生更有效。分析兩種修復術的特點得出,腹腔鏡輔助下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切口小,可減輕疼痛,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安全性更高;由于有窺視鏡輔助,可全方位勘察病變位置,放大病變部位,有助于發現相對隱蔽性的疝;網片可將整個盆腔覆蓋,有效修復破損筋膜,降低復發率。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利用生物材料加強了腹橫筋膜無腹壁的穩定性,對周圍組織無張力影響,可保障正常解剖結構;但大面積切開肌肉筋膜組織,可能損傷神經,引發并發癥[9];另外,此種手術大多為開放式手術,易造成感染,對后期預后效果會產生影響。本研究結果也得出,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術后疼痛時間均短于平片組,術后體溫低于平片組(P<0.05);腔鏡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平片組(P<0.05)。這證實了腹腔鏡輔助下進行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治療腹股溝疝較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而言,其預后及手術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經對比,腹腔鏡輔助進行經腹腹膜前疝修復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效果更佳,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消除炎癥因子,改善機體狀態,更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