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蒙
(臨沂河東醫院骨外科,山東 臨沂 276034)
現如今,隨著我國的臨床醫學技術進步,國內關于膝骨性關節炎疾病的治療方式也越來越多,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均有積極意義[1]。目前,臨床在針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技術中,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單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為最常見的兩種手術方式,兩者的成功率均較高,但是雙側同期和單側分期手術的手術階段不同,雙側即為一次完成手術,可能存在手術麻醉時間長、患者的手術部位較多的問題;而單側分期手術屬于分期手術,一次完成單側手術,穩定后進而完成對側手術[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單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效果,以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從臨沂河東醫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入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選取5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不同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29例)和對照組(27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37.12~76.03歲,平均年齡(56.64±2.76)歲;臨床伴隨癥狀:疼痛12例,畸形13例,壓痛15例,積液12例,其他3例;主要發病原因:營養不良13例,基礎疾病惡化11例,暴力傷或其他3例;合并慢性疾病:糖尿病4例,高血壓5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齡38.73~76.92歲,平均年齡(56.58±1.32)歲;臨床伴隨癥狀:疼痛11例,畸形16例,壓痛12例,積液11例,其他2例;主要發病原因:營養不良12例,基礎疾病惡化11例,暴力傷或其他6例;合并慢性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壓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臨沂河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接受MRI、CT、X線片等檢查確診為膝骨關節炎[3];②接受健康指導且符合手術指征要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晚期癌癥;③有精神疾病。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雙側同期全膝關節手術。硬膜外麻醉后,在患者膝關節中間部位做切口,暴露關節囊,切除骨贅、交叉韌帶等病變組織。手術開展時需要保護患者的軟組織部位,做好痙攣組織松解并置入假體,后期不需要更換患者的髕骨部位,最后通過生理鹽水等做好手術腔沖洗,并對創面進行縫合。本側完成后進行對側膝關節置換,方式一致。
觀察組患者接受單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方式同對照組,但是一側手術完成后等待1周后進行另一側(二期)治療,手術方式和對照組一致。
手術期間對患者做好動態體征監測,記錄患者的出血量、體溫、血氧飽和度等信息,為預防風險意外發生,還應對患者及時注射抗生素預防感染,結合患者的體征情況予以肝素抗凝干預。患者手術結束后接受相應的肢體鍛煉,如股四頭肌、踝關節鍛煉等。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血紅蛋白[比色法,采集患者外周血3 mL血樣,以3 000 r/min離心后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源邁瑞全自動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BC-5390CRP)進行檢測;91~110 g/L為輕度貧血,71~90 g/L為中度貧血,低于70 g/L為重度貧血]、膝關節評分(HSS,分數越低,膝關節功能越好)[4]、骨關節功能評定(WOMAC,分數越低,骨關節狀態越好)[5]、膝關節屈曲攣縮度改善情況。②分析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的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指標包括術后失血量、輸血量和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肺動脈栓塞、神經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其他。③對比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的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神狀態、軀體疼痛等多個研究維度,每個維度分數段為0~100分,分數越高健康狀況越好[6]。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和關節功能對比相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HSS和WOMAC評分、膝關節屈曲攣縮度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和關節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和關節功能對比(±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HSS:膝關節評分;WOMAC:骨關節功能評定。
組別 例數血紅蛋白(g/L) HSS(分) WOMAC(分) 膝關節屈曲攣縮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123.65±12.40 89.63±7.41* 78.63±7.49 40.52±3.29* 1 488.55±158.46 150.63±17.58* 11.75±1.09 0.54±0.09*對照組 27 123.15±12.32 97.24±8.01* 79.35±8.08 44.74±3.24* 1 490.45±138.13 198.11±15.64* 11.89±1.25 0.99±0.09*t值 0.1982 4.832 0.453 6.332 0.063 13.980 0.585 24.495 P值 0.843 <0.001 0.652 <0.001 0.950 <0.001 0.560 <0.001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失血量和輸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后失血量(mL) 輸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9 454.52±44.50 1.52±0.25 18.34±1.33對照組 27 714.52±42.83 2.98±0.22 16.81±1.31 t值 29.1653 30.3744 5.6782 P值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3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并發癥11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例(%)]
2.4 兩組患者SF-36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神狀態和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F-36指標對比(分,±s)

表4 兩組患者SF-36指標對比(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SF-36:健康狀況調查簡表。
組別 例數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精神狀態 軀體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73.47±7.3 85.86±6.34* 73.39±7.98 87.88±6.89* 73.53±8.03 84.22±5.93* 72.49±7.33 84.13±6.09*對照組 27 73.16±6.73 79.56±6.87* 73.3±6.62 79.84±7.17* 73.1±7.58 79.48±6.77* 73.3±8.03 79.42±6.24*t值 0.2163 4.669 0.060 5.602 0.270 3.649 0.516 3.743 P值 0.829 <0.001 0.952 <0.001 0.788 <0.001 0.607 <0.001
對于雙側膝關節炎患者而言,臨床的治療方式包括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和單側分期膝關節置換術,因患者的自身身體需求、手術環境等各異,兩種手術方式的應用有所不同,整體來看,兩種手術各有特色,治療結果反饋也有所不同[7]。例如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創口包括了脛骨、對應髓腔等,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異體輸血量增加,有誘發其感染血源性傳染疾病的風險,并直接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臨床研究顯示,因為膝關節病灶位置特殊,手術期間流血風險較高,患者術后可能存在出血等風險,通過血紅蛋白可以了解患者手術前后的貧血狀態,及時予以預后干預[8]。HSS屬于膝關節的功能評定指標,而WOMAC屬于骨關節的評定標準。其中HSS從疼痛、功能、靈活度和肌力等角度對膝關節情況進行分析,對于評定手術效果有一定的價值;而WOMAC屬于骨關節炎指數,主要是對骨關節的功能和患者的疼痛、關節受限等進行分析,評分和患者的骨關節功能呈負相關[9]。
而單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輸血量和術后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好。這是因為單側膝關節置換術針對患者的病癥,可予以單側一期手術后隔1周再進行二期手術,減少了手術感染風險,但是手術后期也和雙側膝關節置換術一樣,存在并發癥風險,如感染、假體松動、血栓等,嚴重的并發癥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手術效果,對患者的康復帶來影響[10-12]。鄭力等[13]在研究中表示,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的康復影響因素較多,并認為單側手術安全性較好;而在張輝等[14]的研究中,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手術安全性高于雙側。由此可見,上述2個文獻均指出,分期單側手術對比同期雙側結果更好,并且和本次研究結果有類似之處。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SS、WOMAC、膝關節屈曲攣縮度改善效果均好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和輸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長(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生活質量更高(P<0.05),提示單側分期膝關節置換術整體治療效果優于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
綜上所述,對于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而言,單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更好,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生活質量更高,建議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