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霞
(巨野縣人民醫院婦科,山東 菏澤 2749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統腫瘤類病變之一,保守治療尚無有效手段,因而臨床多推薦外科切除根治的方式干預,以抑制腫瘤的復發和癌變[1]。同時基于女性自身對生育需求的考慮,可選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案。其中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將子宮完全切除,從而徹底斷絕復發途徑,所達到的臨床效果最為突出,但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大,術后患者恢復較慢;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則需根據宮內瘤體的具體大小、相對位置等,采用腹腔鏡下肌瘤剔除操作,可最大程度減少外科手術造成的創傷,并保留子宮大部分功能,縮短術后的恢復周期,以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2]。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巨野縣人民醫院收診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對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的應用效果與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巨野縣人民醫院收診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52歲,平均年齡(41.29±2.34)歲;腫瘤直徑2~4.6 cm,平均腫瘤直徑(2.94±0.33)cm;病程10~24個月,平均病程(15.13±1.57)個月。對照組患者年齡31~52歲,平均年齡(41.31±2.35)歲;腫瘤直徑2~4.4 cm,平均腫瘤直徑(2.92±0.35)cm;病程10~24個月,平均病程(15.11±1.5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巨野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通過超聲影像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疾病,且符合《MR引導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中國專家共識》[3]關于疾病的相關標準;②入院時伴有異常子宮出血、不孕癥、白帶異常等癥狀;③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宮頸惡性腫瘤疾?。虎诤喜⒀系K;③合并免疫性疾病。
1.2 手術方法為對照組患者使用經腹開放式子宮肌瘤剔除手術,術前選擇硬膜外連續性麻醉方案,并指導其取平臥仰臥位。依照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觀察腫瘤的具體位置,如瘤體位于子宮的上段,則術中選擇縱向切口;如瘤體位于子宮的下段,則術中選擇橫向切口,兩類切口長度均控制在8~10 cm。逐層切開皮下組織,以工具撐開并固定切口,切開腹膜后充分暴露宮體,依照影像學結果選擇入路方向,在子宮內尋找肌瘤的具體位置,給予剔除操作,應適當擴大剔除的深度,以盡量避免腫瘤殘余組織導致的術后復發問題。待病灶完全清理完畢后,以適溫生理鹽水沖洗子宮腔室,確認無活動性出血點后逐層關閉腹腔。
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術前選擇氣管插管式吸入性麻醉復合靜脈全身麻醉方案,指導其取膀胱截石位,雙側下肢分別放于對應側置腳架上,為避免術中下肢滑脫可給予適當固定,但需注意束縛力度,避免對皮膚造成壓迫。待麻醉生效后,于臍部上緣作觀察孔,長度控制在2 cm左右,置入管鞘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要求在手術操作階段氣腹壓維持在12~14 mmHg(1 mmHg=0.133 kPa)間。氣腹建立完畢后置入腹腔鏡,對宮體情況進行觀察,判斷是否出現腫瘤轉移、粘連等問題,隨后于兩側麥氏點分別作操作孔和輔助操作孔,長度分別為1 cm、0.5 cm,放置相應的手術器械。經腹腔鏡觀察下切開子宮組織,隨后推進鏡身進入子宮內,在鏡下確認子宮肌瘤的具體情況,對瘤體和子宮內組織粘連情況給予松解。使用注射器在瘤體和宮內壁平滑肌層間隙注射腦垂體后葉素制劑,以便在瘤體和健康組織間形成緩沖層。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單極電凝刀、超聲刀等工具,先將假包膜層切開,隨后對瘤體進行整體剔除,切塊后吸出宮體,注意不得殘留瘤體碎塊。瘤體剔除完畢后,以電凝刀對創面給予止血,并使用可吸收縫合線給予創面縫合,再以適溫生理鹽水沖洗宮腔,確定無活動性出血點后逐層縫合手術切口,最后在皮膚表面涂抹適量的玻璃酸鈉軟膏,加快創口的愈合速度。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對比。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總時間。②治療前后患者激素水平檢測。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進行激素指標檢測,完成血液采集后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10 min,設置離心機轉速為3 000 r/min,抽取血清,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指標進行檢驗。③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胃腸道反應、泌尿反應等并發癥的情況,計算發生率。④生活質量評估。利用全球生活質量(GQOL)-74量表[4]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分項,各個分項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為[例(%)]記錄格式,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為(±s)記錄格式,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肛門排氣、體溫恢復正常及住院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名稱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操作時間(min) 肛門排氣時間(h)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h) 住院總時間(d)觀察組 50 85.69±5.33 100.32±11.19 15.94±1.12 25.02±1.02 5.11±0.35對照組 50 125.94±5.38 125.95±11.21 30.38±1.17 33.98±1.07 7.62±0.38 t值 37.581 11.442 63.042 42.859 34.35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激素指標中E2低于治療前,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FSH、LH高于治療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E2:雌二醇;FSH:促卵泡激素;LH:黃體生成素。
名稱 例數 E2(pmol/L) FSH(IU/L) LH(I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283.98±11.23 266.13±5.39* 18.42±1.07 20.21±1.02* 18.22±1.04 20.48±1.07*對照組 50 284.02±11.31 234.96±5.40* 18.45±1.10 24.79±1.06* 18.27±1.06 23.32±1.09*t值 0.018 28.888 0.138 22.015 0.238 13.148 P值 0.986 <0.001 0.890 <0.001 0.812 <0.00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各個分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對比(分,±s)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對比(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名稱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70.24±5.34 91.28±4.02* 71.18±5.19 92.02±4.08* 70.39±5.01 92.09±4.11* 70.84±3.98 92.25±3.97*對照組 50 70.31±5.33 84.39±4.07* 71.20±5.22 85.11±4.10* 70.41±5.05 84.98±4.14* 70.91±4.01 85.01±4.01*t值 0.066 8.517 0.019 8.447 0.020 8.618 0.088 9.073 P值 0.948 <0.001 0.985 <0.001 0.984 <0.001 0.930 <0.001
子宮肌瘤是婦科發病率最高的腫瘤類病變之一,該病癥起源于子宮內壁的平滑肌層,多見于育齡期的女性群體,幼兒、絕經期后女性由于激素分泌量較少,因而不會出現發病的情況[5]。雖然臨床可使用藥物保守性干預的方式,但化療藥物本身不僅會對人體健康細胞造成影響,且無法徹底根除腫瘤細胞,復發后給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更大的壓力;故臨床在應對子宮肌瘤時多推薦以外科切除手術方式根治,其優勢在于可徹底將瘤體切除,杜絕了復發的根源,也能夠避免腫瘤細胞向其他組織轉移[6]。其中經腹開放式肌瘤剔除手術的應用時間較早,且操作簡便,但實際實施過程中形成的創面較大,且對子宮、卵巢、腹膜等多種臟器和組織均會造成影響,如腹腔內組織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過長,使得術后感染幾率大幅提升,加之創面比例大,術后疼痛感明顯,不利于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的恢復,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尿潴留等并發癥[7]。另外,在針對宮體實施手術時必然會對卵巢的供血造成影響,導致卵泡、黃體等發育不良,而腦垂體呈現負反饋效應,會使得FSH、LH等的濃度異常增加,而上述指標過高則會抑制卵巢功能[8-9]。經腹下肌瘤剔除手術對宮體造成的損傷較大,難以避免地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還會引發局部炎癥,對于子宮和周圍組織、結構等的恢復造成負面影響。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則屬于微創手術方案之一,其不僅大幅降低了單一切口的長度,而且使腹腔內臟器處于封閉狀態下進行治療,對皮膚、皮下組織、宮體平滑肌層等的創口均相對較小,不會影響局部循環系統功能,因而對周圍器官或結構功能影響較低。有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一個月內血清E2水平明顯高于開腹手術群體,說明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卵巢激素分泌功能恢復速度更快[8]。另外微創手術在患者皮膚表面形成的疤痕長度較短,如恢復良好甚至可以不留任何瘢痕,可以盡量滿足患者對美型度的要求[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患者肛門排氣、體溫恢復正常及住院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實觀察組治療方案對促進患者預后恢復具有良好影響。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后E2高于對照組,FSH、LH低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概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個分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觀察組治療方案的安全性更理想,且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疾病可首選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式,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減輕對其激素水平的影響,同時并發癥少、安全性佳,值得 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