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冬梅
(曹縣中醫醫院針灸一科,山東 菏澤 274400)
痙攣性偏癱是中風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下肌伸肌與上肢屈肌肌群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能夠導致肢體功能活動異常,給患者功能康復與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F階段,功能訓練是促進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康復的主要手段,通過持續且有效的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肢體痙攣,促進循環代謝及神經肌肉功能恢復[2]。但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病程長,單純開展功能訓練的效果較慢,加上功能訓練對于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較高,所以整體實踐效果仍有欠缺[3]。中醫對于中風偏癱具有獨到的見解與應用優勢,其認為本病屬“痿證”范疇,針灸技術早在《素問·痿論》便有記錄,且在本病中發揮出了獨特的治療優勢[4]。張力平衡針法是一種針灸手法,該手法選取患肢痙攣肌與拮抗肌穴位,以刺激手法抑制痙攣肌、興奮拮抗肌,維持生物力學平穩,緩解肢體痙攣狀態[5]。穴位貼敷以中醫經絡學為理論依據,將中草藥制成膏劑貼于對應穴位,通過藥效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本研究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曹縣中醫院82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曹縣中醫院收治的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82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49.65±5.45)歲; 病程20~90 d,平均病程(53.65±6.02)d;合并其他基礎疾?。焊哐獕?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癥2例。研究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9.60±5.58)歲;病程20~88 d,平均病程(53.60±5.18)d;合并其他基礎疾?。焊哐獕?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癥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曹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內容已向患者及其監護家屬進行充分的告知并取得同意權。納入標準:①西醫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對腦卒中與痙攣性偏癱診斷;②中醫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對中風與痙攣性偏癱診斷,且辨證為氣虛血瘀型;③患者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虎谄渌驅е碌闹w肌力降低;③發病前存在軀體功能障礙;④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⑤患有惡性腫瘤;⑥患有嚴重心血管疾??;⑦肝、腎功能不全;⑧合并營養不良;⑨患有精神疾病。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包括上肢與下肢運動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對照組采用穴位貼敷治療,方法:葛根、川芎、肉桂、丹參、冰片以2∶1∶1∶1∶1占比磨成粉末,加入姜汁調成膏狀,取1 g均勻涂于膠貼上并貼于患者大椎、命門、氣海穴,4 h/次,1次/d,每周治療5次,持續8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張力平衡針法: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下肢自然伸直,上肢放置在體側,手臂伸直,掌心向軀干,將腘窩墊高15 mm,踝關節呈中立位。消毒穴位后選取伸肌側三陰交與太溪穴,快速直刺,得氣后予以柔和的捻轉,時間為1 min,角度在90°左右,頻率為60次/min;之后取屈肌側鼠蹊、申脈、陽陵泉穴,快速直刺,得氣后予以較強的提插捻轉,時間為1 min,角度在180°左右,頻率為60次/min;留置針30 min。以上治療1次/d,每周治療 5次,持續8周。
1.3 觀察指標①神經功能:治療前與治療8周時,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進行評價,內容涵蓋意識水平、視野、面癱、共濟失調等方面,評分范圍為0~42分。正常:0~1分,輕微:2~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6~20分,重度20分以上,分值與神經功能呈負相關性。②痙攣狀態:治療前與治療8周時,根據臨床痙攣指數(CSI)[9]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腱反射、肌張力與陣攣方面,評分范圍為0~16分,分值與痙攣狀態呈正相關性。③肢體運動功能:治療前與治療8周時,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分[10]進行評價,評分范圍為0~100分,包括疼痛、關節活動情況、平衡性、運動功能與感覺,分值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相關性。④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前與治療8周時,采用Barthel指數(BI)[11]進行評價,包括如廁、步行、進食、修飾等10個維度,指數分值最高100分,最低0分,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性。⑤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與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水平:治療前與治療8周時,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5 mL,3 000 r/min速度離心15 min,血清分離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VEGF與BFGF進行檢測。⑥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患者出現的乏力、心慌、頭暈、皮膚感染。發生率=[(乏力+心慌+頭暈+皮膚感染)例數/各組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描述,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對比治療8周時,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8周研究組 41 28.52±5.23 10.52±2.65*對照組 41 28.49±4.98 15.65±2.70*t值 0.027 8.683 P值 0.979 <0.001
2.2 兩組患者痙攣狀態對比治療8周時,兩組患者C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痙攣狀態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痙攣狀態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CSI:痙攣指數。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8周研究組 41 12.80±1.02 6.02±0.58*對照組 41 12.85±1.12 8.00±0.65*t值 0.211 14.553 P值 0.833 <0.001
2.3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對比治療8周時,兩組患者FMA與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FMA: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BI:Barthel指數。
組別 例數 FMA BI治療前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8周研究組 41 32.52±3.56 58.65±4.56* 35.26±3.56 55.60±5.44*對照組 41 32.49±4.05 47.05±5.00* 34.98±4.78 44.65±6.02*t值 0.036 10.976 0.301 8.641 P值 0.972 <0.001 0.764 <0.001
2.4 兩組患者血清VEGF與BEGF指標比較治療8周時,兩組患者VEGF與BEG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VEGF與BEGF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VEGF與BEGF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VEGF(ng/mL) BEGF(pg/mL)治療前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8周研究組 41 348.65±45.52 492.52±60.50* 20.42±5.23 36.52±5.23*對照組 41 345.89±44.46 450.65±58.40* 20.43±4.98 30.50±4.89*t值 0.278 3.188 0.009 5.384 P值 0.782 0.002 0.993 <0.001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例(%)]
痙攣性偏癱是中風后的常見并發癥,給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日常生活及疾病預后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2]。中醫認為,中風偏癱屬“痿證”范疇,而中風后痙攣狀態屬于“痙證”“筋病”等范疇,主要與臟腑功能衰退,陰陽失調有關[13]?!峨y經·二十九難》中有“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的記載[14]。陰陽失調形成痰、火、風、瘀等產物,且隨氣血行至周身,互阻于經絡與肢體,故引起筋失濡養而呈拘攣狀態。本研究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在積極開展康復功能訓練的同時,施以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治療,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8周時NIHSS與CSI評分低于對照組,FMA分值較對照組高(P<0.05),可見中醫針灸與推拿在此類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可以改善其神經功能,緩解痙攣癥狀,提高肢體功能。針灸是中醫傳統外治技術,其通過刺激人體的特定穴位,具有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功效[15]。
張力平衡針法針對患肢拮抗肌與痙攣肌的有效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興奮拮抗肌,抑制肌痙攣,使二者達到平穩與協調的狀態,利于緩解肢體痙攣狀態,促進運動功能恢復[16]。其中選取屈肌側鼠蹊、申脈、陽陵泉穴進行強化手法,能夠增強足外翻與足背屈運動,調節屈肌功能;選取三陰交、太溪穴施以弱化手法,則抑制了過強的肌張力。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病位在筋骨,本組患者以氣虛血瘀為病機,故治療時應注重活血化瘀、溫陽益氣[17]。穴位貼敷中藥物葛根為君藥,具有解肌退熱、升舉陽氣、生津止渴的功效;川芎、丹參為臣藥,化瘀活血;肉桂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止痛散寒;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散毒。諸藥共奏化瘀活血、升陽溫脈的功效。同時,將上述藥物貼敷于大椎、命門與氣海穴上,可以舒筋活血、振奮陽氣。研究組治療8周后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治療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紤]與張力平衡針法、穴位貼敷、康復功能訓練協同作用,促進患者神經功能與肢體痙攣狀態的逐漸改善,且增強了肢體活動功能有關。此外,神經細胞壞死與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病情進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VEGF能夠加快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促進血管形成;BEGF可以改善微循環,促進神經再生。本文研究中,治療8周時研究組VEGF與BEGF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聯合應用能夠激活中樞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抑制神經血管內皮細胞壞死與凋亡,為側支循環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繼而保障了神經功能的重組效果。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中,兩組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證實在常規康復功能訓練的基礎上應用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并不會增加治療不良問題。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均屬于中醫外治方法,不僅操作簡便,不良作用還小,安全性較佳。
綜上所述,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應用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治療能夠有效抑制神經細胞壞死與血管內皮細胞凋亡,改善神經功能,緩解肢體痙攣狀態,強化運動功能,保障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未進行隨訪,所以關于張力平衡針法與穴位貼敷對于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仍需要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