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閩
(鄆城縣人民醫院疼痛科,山東 菏澤 274700)
頸椎病臨床上可分為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等。目前,交感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且發生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此種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較多,且有較少的客觀征象,容易被誤診。目前多采用非手術療法對交感型頸椎病進行治療。體外沖擊波作為一種特殊的聲波型,由于其無創、高效、低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在疼痛科、骨科、康復科發展迅速,受到更多科室關注[2]。而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在臨床應用已經有很多年了,這種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變神經節,從而緩解神經水腫和炎癥,但是有一定的危險性。超聲引導中的疼痛介入治療以其無創性、無放射性、直觀、方便、性價比高、患者滿意度高、并發癥少、成功率高等優點逐步被臨床醫生接受。超聲引導中的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不但可以提高穿刺的準確度,而且可以對頸椎橫突進行精準定位,避開頸部血管,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3]。但國內體外沖擊波聯合超聲引導中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在交感型頸椎病中的療效報道較少。基于此,本文對體外沖擊波聯合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開展分析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7月至9月鄆城縣人民醫院疼痛科就診的60例交感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回顧性研究,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參考組和試驗組,各30例。參考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1.21±3.43)歲;病程0.7~4年,平均病程(1.51±0.52)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1.31±3.40)歲;病程0.5~4年,平均病程(1.21±0.4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鄆城縣人民醫院院內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交感型頸椎病相關診斷標準[4]:表現為頭頸部旋轉時,出現眩暈、頭痛、惡心、心率加快等癥狀;②影像學檢查多提示頸椎病變關節有輕度移位及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③患者頸部可發現多個壓痛點,頸椎整體活動范圍減小,旋頸實驗或叩頂實驗陽性。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孕婦或哺乳婦女;③合并系統性關節疾病或先天神經功能缺損。
1.2 治療方法參考組患者采用放射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治療。采用放射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美國Chattanooga公司,型號:MP100),首先在頸部、肩膀、后背分別標注出疼痛點,每次選擇6個以上的疼痛部位;根據患者的部位、疼痛耐受程度等因素,選用1.0~3.0 bar的處理壓力,頻率10~12 Hz,每個壓痛點500~1 000次。在治療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一旦發現患者不能忍受,應立即調整治療參數或者終止治療。治療時間3~5 min,每周1次,連續治療4周。
研究組患者在參考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采用放射式體外沖擊波聯合超聲引導中的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采用彩超多普勒診斷儀(西門子公司,型號:AcusonNX3),陣列式探針頻率設定在7.5~10.0 MHz之間。患者取仰臥位,完全露出頸部,患者的頭略微傾斜,略微后傾,將探頭放置于頸部左右,同時觀察頸總動脈與頸動脈的長軸切面,再將探頭向外移1~2 cm,顯示出頸椎橫突。患者平躺,將薄枕墊在肩部,頸部向后仰躺,嘴巴微微張開。常規消毒,對第六頸椎橫突進行檢查。術者用兩手指將胸鎖乳突肌、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一起撥向外側。用3.5~4 cm長的穿刺針(7號)針,在環狀軟骨外側垂直進針,觸及頸椎橫突,將針后退0.3~0.5 cm,回抽無血、腦脊液、氣體,然后傾斜針頭方向,將8 mL利多卡因(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95,規格:5 mL∶0.1 g)注射到尾部。通常若無任何不良反應,再回抽無血后注入全量。藥液可通過彌散作用而阻滯星狀神經節。注藥后以同側出現上瞼下垂、結膜充血、瞳孔縮小、面紅、皮溫升高和鼻塞等表現[即霍納(Homer)綜合征]和手溫增高,說明阻滯有效。左右交替進行,7 d為1個療程,2~4個療程。治療后對患者進行2個月隨訪,觀察具體療效。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定。參照《交感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4]擬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頸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頸交感神經刺激征消失;顯效:頸椎功能明顯恢復,頸交感神經刺激征減輕;有效:頸交感刺激征緩解,但緩解癥狀不顯著,頸椎功能有恢復;無效:癥狀基本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②入院時及治療后各項衡量評分。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5]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為重度。生活質量: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6]從生理機能、疼痛程度、精力、社會功能等8個方面共36個條目進行評估生活質量,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交感神經癥狀:采用交感神經癥狀評分(EESQ)[7]評價兩組患者交感神經癥狀的改善,包括心動過速、頭痛、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及耳鳴等9種癥狀。按患者癥狀的頻率給予不同的評分,每個項目的得分為0~1分,總分為0~2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交感神經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本研究中的計數資料(臨床療效)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67%,高于參考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生活質量調查簡表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EESQ及VAS評分低于治療前,SF-36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EESQ和VAS評分均低于參考組,SF-36評分高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SF-36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SF-36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EESQ:交感神經癥狀評分;VAS:視覺模擬評分法;SF-36:健康狀況調查簡表。
組別 例數 EESQ VAS SF-3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16.62±2.61 7.69±1.71* 7.28±0.22 3.61±0.51* 53.06±4.65 73.20±3.22*參考組 30 16.87±2.53 11.36±1.91* 6.96±0.21 4.31±0.36* 53.01±4.21 63.71±3.33*t值 0.435 9.054 0.638 5.944 0.056 14.486 P值 0.664 <0.001 0.524 <0.001 0.955 <0.001
交感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的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等原因造成,如工作、環境、體質、內分泌失調、年齡、急慢性損傷、頸部風寒感染等也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其可能導致局部軟組織充血等不可逆性病理表現[8-9]。目前在臨床治療中,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新型的無創療法,主要用于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肌腱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足底筋膜炎等疾病[10]。而超聲引導中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通過阻滯星狀神經節,能有效地抑制節前、節后的神經纖維的活動,抑制支氣管的收縮、疼痛的傳導等,阻斷損傷性刺激,使血管的痙攣、改善局部的微循環、預防退行性病變,還能增強機體的抗疾病、抗炎癥、調節內分泌、調節機體的自主神經系統[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較參考組高,且試驗組患者VAS、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SF-36評分較參考組改善更為明顯。這說明體外沖擊波與超聲引導中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更為顯著,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究其原因可能是,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它通過高頻率、高幅度的脈沖機械波來傳輸能量,通過應力作用,在“扳機點”上形成能量梯度和扭轉張力,使其局部組織發生微小的損傷,從而加速自身的愈合;同時,體外沖擊波也可減少脊髓后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經遞質P物質(SP)的釋放,從而對痛覺的傳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通過刺激部位分泌內啡肽,降低痛閾,并能破壞痛覺受體的細胞膜,抑制疼痛信號的生成和傳遞,促進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緩解局部水腫及患者的其他臨床癥狀[12]。試驗采用體外沖擊波療法,在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情況下,逐步提高治療參數,以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為限,在治療中密切注意患者情緒,一旦發現患者不能忍受,就立即調整或終止治療。在肌腱和骨骼中,體外沖擊波的作用機理是刺激骨骼、肌腱和早期新生血管生長的生長因子。這導致了新的血管的生成,并促使了疾病的組織的血液流通,這種生物效應表現在肌腱、肌肉、骨骼和腱骨的交界處。另外,通過物理介質傳導的機械脈沖在傳遞時,會引起不同組織間的扭力,從而達到放松粘連組織的效果,使頸部受到壓迫的微血管神經束得到松弛;同時加快受撞擊區域的微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破壞痛覺受體,切斷疼痛信號,并通過改變細胞內的化學環境,生成自由基,減輕患者痛苦[13]。而超聲引導中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由星狀神經節向動脈分枝,構成頸動脈叢、椎動脈叢等進行治療。由于傳統的神經阻滯技術因局麻藥物的用量很大,且血液中局麻藥物濃度高,所以容易引起藥物毒性,因此,操作人員在應用中要注意局麻用藥的安全性。超聲下星狀神經節阻滯可以切斷與頭部的交感神經傳導,消除椎動脈的痙攣,使椎-基底動脈的缺血得到緩解。通過減少交感神經的興奮,可以提高頸動脈的血流速率和血流,提高頭頸部位的血液供應。所以經治療后,患者椎動脈、頸動脈、基底動脈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擴張,使血管通暢,從而減少血管的阻力,提高血管的血流量,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14]。除此之外,星狀神經節阻斷能顯著減少疼痛患者血漿皮質醇、醛固酮及P物質的水平,行星狀神經節后,對患者的疼痛有良好的阻滯作用。解剖學上可以看出,星形神經節的分枝環繞著鎖骨下動脈和其分支,并通過此血管進入腋下動脈,它可以阻斷星狀神經節的節前和節后的纖維功能,從而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 活質量。
綜上所述,體外沖擊波與超聲引導中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減輕疼痛,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可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