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余慶縣自然資源局,貴州 余慶 564400)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明顯深化,驅動產業轉型、科技發展的同時,也給土地利用、開發和規劃帶來了較大壓力。由于管理力度不足、措施不到位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土地沙漠化問題,以及耕地減少、閑置問題時有發生,規劃環節片面關注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做法也屢禁不止,給新時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帶來較大困擾,有必要進行改進優化。
土地退化是自然、生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土壤環境惡化,系統調節能力、承載能力下降等,新時期我國土地開發力度加大、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土地退化問題也愈發突出。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1 年我國由于水土流失、鹽堿化等造成的土地退化面積已經達到了4.6hm2,在全國國土面積中占比逼近40%[1],加劇了我國本就嚴峻的人地矛盾。造成該種狀況的誘因十分多樣,如盲目開墾、不合理灌溉、礦產資源開發等,退化后的土地無法再作為耕地孕育作物,必須通過科學的評估、整治手段進行優化改良。
土地規劃具有鮮明的預測性、專業性特征,需要結合區域戰略發展布局、經濟發展前景等,確定土地利用、整治和保護的總體方向,以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但現階段我國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還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技術方法滯后,使用的方式偏向靜態、定性分析,分析依據來源于舊有規劃經驗,或者短期經濟發展需求,完全忽略了產業格局調整、城市長遠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不能及時、適當地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很容易出現土地規劃與區域戰略相脫節的問題,進而影響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我國人均土地面積較小,后備土地資源相對匱乏,新時期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人地矛盾問題更加突出,如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為諸多學者、監管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但縱觀土地利用現狀,會發現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仍舊普遍存在,部分村落勞動力外流,耕地出現閑置、荒廢的情況,部分林地、耕地經營者自身生態意識薄弱,為提升產量盲目增加化肥、用藥用量,不遵循輪作制度,還有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違規占用、違規開發的情況,影響了土地利用效能,有必要進行改進優化。
新時期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人地資源矛盾更加嚴峻和突出,要解決該種問題,就必須從制度層面入手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監督保護。要積極梳理領導架構,明確不同職能部門、崗位在監督保護工作中的權責歸屬,出臺相應的考核獎懲機制,激活執法監管人員工作熱情。同時,以完善的架構為依托守住生態紅線和農田紅線,依托先進科技手段對各種農田、生態用地進行調查統計,搭建起內容翔實、完善的電子臺賬、電子檔案[2],將地塊位置、面積等信息繪制成圖,通過政府官網等渠道發布出去,方便社會各界查詢監督(圖1)。加大土地執法巡查力度,調動國土資源、司法審計、公安部門等的積極性,形成執法監督合力,嚴肅打擊各種違規侵占土地資源、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及時公布查處結果,保障土地資源安全。此外還應嚴格落實耕地的占補平衡策略,城市規劃環節盡可能少占、不占耕地,占用的部分要及時補充,從數量、質量上進行匹配,緩解新時期城建事業發展帶來的用地壓力。

圖1 健全管理機制
土地資源調查具有依據性、前提性的地位,是以土地資源學知識為依托,以遙感、測繪等技術為支撐開展的系統調查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清土地資源的數量、類型,以及空間分布等信息,進而為土地資源評價利用、規劃管理指明方向。調查環節需要經過調繪界線、面積量算、圖件繪制等多個步驟(表1),涉及的野外勘察作業量、內業分析計算量非常龐大,要做好技術的融合與引入。“3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以及遙感RS)集成技術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例證,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GPS 載波相位差分定位技術[3]精確定位區域界線,將定位偏差控制在厘米級范圍內,還可以利用RS 技術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監測、更新,借助GIS技術對野外作業數據進行采集編輯、匯總處理,提升內業處理自動化、精確化水平,幫助完成土地資源的調查、評估,甚至是利用監管工作,減輕負擔的同時提升工作效率。

表1 土地資源調查流程及內容
土地退化是我國土地資源管理、規劃環節需要面對的關鍵性問題,大面積的土地退化不僅會削減有效土地資源面積,還會造成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惡化,給后期的使用修復帶來困難。基于此,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環節,還應當從土地整治入手盤活現有資源,遏止土地退化趨勢。我國土地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退化問題及表現也有所不同,常見的主要有水土流失地、鹽堿地、風沙地、紅黃壤低產地等,整治環節要樹立針對化思維,因地制宜,提高方案適配性。以水土流失地整治為例,整治規劃環節需要提前做好調查和評估,對坡面、溝道等典型區域開展侵蝕量調查,收集下游水文站輸沙質量等,在充分把握流失情況的基礎上采取整治措施。可以構建水土保持林、水源防護林等,用樹木根系阻攔地表徑流,促進地表水下滲富集。在農業開發區域還可以修建梯田工程,遵循熟土剝離、生土筑埂、生土找平、熟土找平的基本工序提高修建質量,促進規劃區域蓄水、保土、增產能力的提升(圖2)。

圖2 梯田四步施工法流程順序
我國陸地面積廣闊,土地資源類型、分布差異較大,利用規劃環節必須做好質量評價工作,從自然屬性指標、社會屬性指標兩方面入手確保評估全面性,提升土地質量與規劃需求的適配性。現階段可用的質量評價方法較為多樣,本文重點介紹以加權計算為特征的層次分析法,分析環節需要科學確定評價因子,以從屬關系為依托,對土地評估環節涉及的所有指標進行分組歸類,搭建起具有層次結構的指標體系,按照重要性、影響強度等,對各要素進行排序整合,計算出各要素的加權比重。這種方法采用定量思維,對土地規劃利用實踐進行分析解剖,能夠較好地適應目標因素結構較為復雜的規劃項目[4]。注意要素的選擇必須和規劃方向適配,以某縣農業用地開發項目為例,評估目的在于衡量土地是否具備農業開發、森林開發的潛力,因此選擇了包含理化指標、環境指標、養分指標在內的多個分項指標進行分析(表2),可以較好地滿足林業、農田、果園等的開發需求,有助于評估適配性、規劃適配性的提升。

表2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某縣土地評估指標權重分布節選
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環節需要統籌協調的因素眾多,控制不當很容易出現脫節、失調等問題,與區域長遠戰略發展產生沖突,基于此規劃操作過程中,必須要規范流程、加強調查,確保規劃決策的可靠性和前瞻性。在規劃前期應當做好組織架構、技術、經費方面的準備,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編制系統化技術方案,對土地規劃區域內部的自然條件、人口情況、土地利用現狀等進行詳細摸排調查。立足調查結果確定研究專題,常見的專題設置方向有以下4 種。
(1)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
(2)土地節約和集約規劃。
(3)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規劃。
(4)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在確定規劃設計方向的基礎上,編制系統化的規劃大綱,內容需要設計土地資源需求量預測、土地供需形勢分析、本次規劃針對的實際問題、預期成效等等,以此為依據設計若干供選方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分區,與其他規劃相協調,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規劃成果(圖3)[5]。

圖3 土地規劃編修基本程序
土地資源管理保護是一項長期化、持久化工作,僅靠政府職能部門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新媒體環境擴大土地資源保護的宣傳范圍,幫助林地經營者、農業用地經營者等建立起科學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優先發揮村委會、街道辦等的優勢,定期開展“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等主題活動,現場分發宣傳資料,解答宅基地申請、自建房占地等法律問題,幫助群眾理清土地管理保護環節的誤區,引起群眾的關注和參與。同時借助網絡、電視等渠道,擴大《土地管理法》相關條例的宣傳范圍,用多樣化的方式幫助民眾把握土地資源保護重要性,從而自覺參與土地利用監督、土地資源保護工作中來。還可以以案例形式投放宣傳資料,用正面案例強化土地集約利用、生態開發理念,用負面案例敲響警鐘,降低違規侵占、違規開發等行為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新時期我國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設環節對土地的需求量明顯上升,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管理規劃環節務必要給予充分重視,立足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對其進行協調統籌。不斷健全土地管理機制和架構,用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流程強化監督保護力度,同時做好土地資源的調查、評估和整治,運用現代科技提升土地資源盤查效率,為土地管理、規劃的科學化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