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推薦:
近年來,“博物館游”持續升溫。在一座城市當中,博物館以旁觀者的視角不動聲色地記錄城市發展的步履,見證歷史的變遷。城市因博物館的存在而愈發深沉、厚重;博物館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擴大著內涵與價值——提振地域文化自信,激活文旅產業發展……而這些都與城市的文化進步息息相關,亦與市民生活密不可分。在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開幕之際,本刊特別策劃專題報道,以“博物館”為主角,全面立體地描繪其在青島文旅產業發展、區域經濟脈動中的“跨界”畫卷。
曾有人這樣描述大英博物館:“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張世界地圖,也是一臺時光機……在這里,異國情調的地方,民族和建筑的夢都變成像萬花筒一樣立體而又迷人的生活。”我們也試圖構建一張屬于青島的博物館地圖,建造一臺青島自己的時光機,重塑立體而又迷人的生活。而這張新的城市地圖正伴隨“博物館游”的到來不斷清晰、豐盈。
位于萊陽路28號的魯作家俱博物館,其館長余偉新并不知曉,這處三層洋樓,著名海洋學家張璽曾經在其中居住過。較之院墻上的名人故居指示牌,他更關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展陳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新館空間優勢。穿梭在兩個樓層中那些彼此連通又略有間隔的小型展區,造型古樸或典雅,透出厚重歷史氣息的桌、椅、屏風、床榻,作于絲綢、錦緞上的巨幅風俗畫,彰顯不同歷史朝代標志性的家居風尚,賞心悅目。許多藏品都設置了提供專業講解的二維碼,數量還在增加,這是余偉新對于博物館品質的標準訴求。還有一項指標是燈光,他向記者透露,館內隨便一只冷光源的專業射燈,價格就要接近2000元,這在山東省民營博物館中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魯作家俱博物館必須要有與其藏品相匹配的高品質的專業燈光設備。
其實,與魯作家俱博物館進駐老城時間大體相同,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也在位于天主教堂對街的一座二層建筑內開門納客。回瀾閣、青島火車站、總督府、花石樓等數十座青島地標建筑的微縮模型,濃縮歷史城區百年建筑精華,讓這里也迅速成為熱門打卡地。
與魯作家俱博物館、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同在一公里范圍內,在廣西路12號,還有一家時光印記印刷博物館,其創始人阮同民告訴記者,之所以決定選址在這里,最重要的是看中了青島老城區的發展前景,以及它獨有的歷史文化氣質,與主打傳統活字印刷文化體驗的博物館正相契合。
民間特色博物館向老城區自發聚集絕非偶然。在半個身位皆老城的市南區,聚集了青島市40%以上的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筑,坐擁八大關和小魚山兩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國內鮮有的文物資源高度聚集的城區,而博物館正在成為拓展與賦能這些優勢資源不可或缺的要素,且達到了區域內每3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國際領先水平。
這其中包括:故居辟建的全國首家以文學名著命名的專業博物館——駱駝祥子博物館;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水師飯店舊址開設的傳播電影文化、科普電影技術、場景式體驗的城市文化客廳——1907電影博物館;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之上集現代工業遺產、百年建筑、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一體的文旅空間——郵電博物館;隱身老建筑院落里的嘉木藝術博物館;還有與之百步之遙,梳理青島百年文學史,亦常常舉辦文學藝術雅集活動的青島文學館……它們帶動自身以及周邊百年建筑、特色書店和咖啡館,形成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新的地標式聚落。
老城區的另一處博物館聚落位于市南的八大關-太平角區域,這一區域重點打造的“八大關萬國文化建筑博覽匯”項目陸續開啟了花石樓、公主樓、蝴蝶樓、地質之光展覽館、西班牙風情館等依托老建筑歷史文化的文博場館,并隨之興起了太平灣現代藝術展覽館、郭沫若書房、遇見梵高咖啡西餐館、海角七號別墅酒店等多業態時尚生活圈……目前,這一博物館聚落,已經有20多處老建筑被激活,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品鑒、休閑娛樂于一身的沒有圍墻的沉浸式超大型“博物館”撲面而來。
位于國棉廠舊址上的青島紡織博物館,則正在形成一個以舊廠區為依托的園區化的博物館聚落。在這個名為“紡織谷”的園區內,保留著1930年代的老井和作為100多年前紡織工廠建設標配的水塔,后者幾乎已成為象征性的形象地標,館內還有國內保留最早的、最完整的紡織設備。而圍繞這座原廠址上的博物館,青島已打造出了一個聚集多業態的城市時尚潮流中心和行業地標性的工業旅游目的地。在博物館所在的百年包豪斯建筑風格街區,原創設計師部落、品牌藝術集合店群、美術館、咖啡館、餐廳聚集,通過建筑、藝術與商業的混搭,實現空間美學和生活更新的城市輻射效應。
經過了三年新冠疫情的停滯,人們似乎更愿意慢下腳步遠遠地回顧。鄉村記憶的“博物館式”存儲也迎來一個高潮。人們可以在二月二民俗技藝體驗博物館學習和體驗豆腐制作、陶藝、服飾、臉譜、剪紙、造紙、印刷等傳統工藝;在韓家漁鹽民俗博物館探索古代漁港和古鹽井、古鹽場;在膠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購買到相關的文創產品;在雄崖海防博物館溯源青島的歷代海防設施;在靈珠山農耕文化博物館以及社區興建的各色民俗博物館中面對已經消逝的陌生器具,回溯曾經火熱的向海而生的生產生活;在膠州大沽河葉家窯黑陶博物館和即墨區的即墨花邊博物館感知重新回到青島當下生活中的非遺的傳承嬗變。博物館所承載和傳遞的看得見的“鄉愁”業已突破了館藏的界限,正在影響和激活我們今天的生活圖景。
新聞延伸:
推薦打卡的青島十大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國家一級館。綜合性地質類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文物24萬余件,涵蓋30余個門類,其中書畫、陶瓷器、玉器、錢幣為館藏特色。
●青島啤酒博物館:國家一級館。坐落于青島啤酒的發源地登州路56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家工業旅游示范點,是世界一流、國內唯一的專業啤酒博物館。
●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國家一級館。坐落于青島山腳下,建筑造型宛如和平鴿,是目前國內唯一全面展現一戰對中國命運影響的博物館。
●山東大學博物館:國家一級館。目前分駐濟南中心校區和青島校區兩地,青島館建筑面積4.08萬余平方米,是全國高校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青島海產博物館:國家二級館。亦稱青島水族館、青島海洋科技館,是中國第一座水族館,距今已有90年歷史。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國家二級館。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作為“德國建筑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其裝飾之豪華、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國單體建筑之首列。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國家二級館。坐落于青島天后宮古建筑群內,集收藏、研究、展示青島地區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與媽祖文化于一身。
●青島貝殼博物館:國家二級館。集貝殼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海洋特色博物館,綜合展出內容屬國內首創。
●膠州市博物館(大沽河博物館):國家二級館。規劃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包括自然生態、古代文明、民俗風情,是大沽河流域乃至膠東地區歷史文化、青島河海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中國海軍博物館:國家二級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研究與挖掘中國古代和近代海軍歷史的海軍軍事主題博物館,擁有國內最大的海上艦艇展覽群。
(摘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