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一場“零彩禮”婚禮在河北省河間市西舊館村舉行。河間市創建文明城市工作促進中心主任楊翠霞和河間市民政局副局長郭自勉也專程前來為這對“零彩禮”的小兩口送上祝福。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訂移風易俗規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零彩禮”新娘
? 楊蕊是一個“零彩禮”的新娘。4年前,楊蕊因“準新娘主動退回18萬彩禮”的事情被多家媒體報道,退彩禮的這一幕被人用手機記錄下來。視頻中,丈夫胡亞洲從岳父楊國峰手中接過18萬的現金,深深鞠了一躬。“當時他說話都有些哽咽了,眼中泛著淚花。”楊蕊也是后來才知道,當初公婆為了湊齊這18萬彩禮錢,找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
“當時我的一些小姐妹直接說,不看好我們。因為家中還有一個小叔子,萬一小叔子以后結婚,公婆給了那邊彩禮,姐妹們擔心我會心里不平衡。”楊蕊說,她最初就不認可高彩禮,但當時身邊的風氣都是這樣,大家都是這個數,便沒有拒絕。后來政府提倡“零彩禮”,她完全支持,而且自己的父母也很開明,同意了。
? 2018年12月7日,河間市召開移風易俗推進大會,會上提出以治理婚嫁事宜大操大辦為重點,在各村、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提倡婚事新辦、婚事簡辦,通過舉辦“零彩禮”集體婚禮等活動,鼓勵“零彩禮”、低彩禮,并下發了《河間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關于在全市城鄉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
? 楊蕊家在沙河橋鎮,時任副鎮長李惠穎回憶,當時市、鎮政府知道了楊蕊家要辦婚禮的事情,就和村干部一起上門勸說,希望能“零彩禮”,婚事簡辦。楊國峰坦言,最初他和妻子也擔憂過,認為給彩禮是男方對女方的尊重,彩禮錢也能給女兒一個保障。李惠穎記得,當時他們了解到,楊國峰的兒子已經成家,家庭條件尚可,拿了彩禮,最終也會給女兒,“我們當時也是以這個為突破口,勸服他的”。
第一個“吃螃蟹”
? 坐落在城北10公里處的二十里鋪村是河間市婚俗改革的先行者,2017年11月,市里還沒有下發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前,二十里鋪村已經貼出了《二十里鋪村紅白事改革制度》,包含12條白事、10條紅事規定。
? 二十里鋪村村支書王志強告訴記者,最初是因為不時有村民找他反映,紅白事攀比特別厲害,辦一次事平均下來,單是吃喝要花至少3萬。王志強先是在村里面開了一個會,說要改革,村民們也都同意,但具體怎么改,難以統一,“反反復復開會,最終確定了這22條規定”。
? 王志強回憶,《二十里鋪村紅白事改革制度》剛剛頒布,就遇到了困境,誰也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制度標明了在2017年11月1日正式執行,11月有一個結婚的,婚禮流程是10月定下來的,對方不愿意改動。”“總不能第一炮就打空炮。”王志強和幾個村干部登門了幾次,主家就是不同意,“把什么事都推到女方家,說是女方不愿意”。最終,王志強說動了婚禮的“大操兒”(村里負責協助主家操辦紅白事的人),“大操兒”認可村里的規矩,向主家表明,不按照村規辦事,就不去給他們主持,主家同意了。
“很多家庭不是不愿意遵循制度,更多是擔心自己家婚宴的規格低了‘丟面子’。我們就在微信群里說是村委會強烈要求這么做的,也給了主家臺階下。”5年的改革,王志強總結出經驗,改革最重要的是“公平”,“村里有人在市里做干部,有特別富裕的家庭,都是按照我們的村規辦的,其他人看到他們這樣,也就不想著丟面子的事,愿意遵循了”。
“實際上,河間市的婚俗改革開始得更早。” 楊翠霞說,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中央和有關部委也陸續下發文件,提出要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改革的難點在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楊翠霞說,“有做得好的村子,也有做得沒那么好的村子,我們也是想辦法樹典型人物、典型村子,從而在全市形成一種風氣,過去可能大家認為鋪張浪費、要高彩禮是一種風氣,通過黨委政府的推動、村鎮制訂村規民約,不斷引導這個事情,慢慢把風氣轉變過來。”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講師陳晶環曾到河南、四川等多地進行調研,她發現天價彩禮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村地區男多女少,引發的婚姻市場競爭加劇;經濟高速發展導致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等。這些問題很難短期內快速解決,也不能要求政府一下子就將這些問題全都解決,風氣的改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摘自《新京報》陳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