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當17歲的林峰(化名)懷疑自己患了阿爾茨海默病時,母親曾試圖打消他的疑慮。2021年,在核對國內外診斷標準,并反復排查和討論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和他的團隊將其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于是,這個19歲的男孩成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開始模糊的17歲
變化發生在17歲,時間像被吞掉了一些,林峰的高中生活開啟艱難模式。他察覺到自己很難集中注意力,背誦課文、計算數學變得艱難,老師講授的內容開始聽不懂,閱讀和反應困難的情況也逐漸明顯。此后,他開始出現短期記憶缺失。比如,他會忘記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忘記自己的物品放在了哪里。
? 到2020年末,林峰已經作過三次腦脊液tau蛋白測定,在醫學檢查中,腦脊液tau蛋白是一種被用于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物,隨著病程發展,蛋白值會出現升高。他的三次測試結果均呈現陽性,這是一個異常信號。
? 林峰在線上詢問專家,自己能否加入藥物三期臨床試驗,但因為年齡太小,無法取得入組資格。此后的一年間,他輾轉于多個城市的醫院,檢測的結果都呈現出異常。記者獲悉其多張報告都得出疑似阿爾茨海默病的結論。求醫期間,他斷斷續續地聯系有關專家,等待能夠入組試驗的消息。找到賈建平并最終確診那年,他已經19歲。
?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介于4%-7%之間。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病情通常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加重。傳統觀念中,阿爾茨海默病多發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四五十歲的人也不再罕見。從患病到發病,過程可長達15-20年。
? “青年人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很小,極為罕見。”賈建平介紹,這些年,他和團隊接診過許多病例,但從沒遇見過如此年輕的患者。“他太年輕,大家不會往這個(阿爾茨海默病)方向去考慮他的病。”
? 很多年輕人確實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的問題。不過,大多情況下,年輕人記憶力波動都是良性的。心理、精神問題以及外部刺激都會導致記憶力下滑。林峰的情況不同,他的記憶力在兩年間持續惡化,該癥狀被賈建平看作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客觀標準。據賈建平介紹,林峰的認知評估量表評分的確出現了下滑,而探討臨床癡呆評定量表的評分升高。
一場艱難診斷
? 四處求醫那兩年,林峰度過了18歲,變成細心的成年人。他每去到一家醫院,都得作一套系統檢查,項目大同小異。他對自己的各項指標已經了然于心,能通過細微的變化,監測數據的變動。
? 當最終診斷結果再次顯示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指標時,賈建平團隊的成員仍感到震驚。為了避免出現錯誤,團隊除了認知評估外,又為林峰做了核磁拍照、腰部穿刺,從他的腦脊液中檢測被作為病理標志物的Aβ蛋白、神經絲蛋白和tau蛋白。根據所有病理結果綜合分析,他的病情符合國內外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
? 男孩的病情被確診,但仍處于極早期階段。隨后,賈建平和團隊成員將這個最年輕的病人寫入了論文。他們嘗試在國際期刊中公布這個發現。不過他們沒想到,這個過程如同林峰的確診之路一樣漫長。這個病例是阿爾茨海默疾病史上的孤例,人們對這個史無前例的小病人充滿懷疑。爭論一年多,討論十多輪,文章才最終于今年1月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茨海默病雜志》)上發表。
?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教授喬治·佩里也是《阿爾茨海默病雜志》的主編,他對媒體說,案例引起了人們對癡呆癥異質性的關注,說明這個病涉及任何年齡的人。重要的是,他們的發現或將阿爾茨海默病與衰老區分開來,開辟出新的討論空間。
? 由于阿爾茨海默病多發于老年人,國內外醫學領域習慣以65歲為界,將阿爾茨海默病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林峰并不是全球唯一一個被確診的年輕人,在他之前,最年輕的患者年齡為21歲。但林峰是最年輕的一個,而且他的病況有一個典型之處——那名21歲的患者存在基因突變,而他沒有。在沒有家族遺傳和基因突變的前提下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病,這讓不少年輕人感到恐慌,人生好像又多了一種不幸的可能。
隱秘的年輕人
? 因為發病年紀小,病例的極端性挑戰著傳統認知且顯得有些殘酷。其實在林峰之前,曾有一名28歲的患者,同樣沒有出現基因突變。這些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太過零星,卻給同齡人提供了一種假設:阿爾茨海默病開始變得年輕化了嗎?賈建平糾正了這個說法:“目前沒有統計學數據支持這個觀點,暫時不能說患病人群年輕化,只能說有年輕化的趨勢。”
? 美國藍十字藍盾保險公司披露的一組數據暗合了這個趨勢。他們針對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并伴有癡呆癥狀的人群作了調查。在2013-2017年間,30-64歲的受保人診斷率增加了200%。
? 通常,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被分為家族性和散發性。其中,相當一部分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有家族史,遺傳者患病通常與PSEN1和PSEN2以及APP三種基因突變有關;即便在晚發人群中,患者常攜帶風險基因為ApoE4,這種基因攜帶者患病風險比旁人高出5-6倍。賈建平說,在中國14億人口中,攜帶ApoE4風險基因的人數占到2.7億人,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病。
? 去年,電影“雷神”的扮演者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突然因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宣布暫時息影——他沒有任何癥狀,只因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他攜帶風險基因ApoE4,這位39歲的演員告訴記者,他將盡可能地降低發病風險。醫院也為林峰安排了全基因組測序,排除了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他并未攜帶任何風險或致病基因突變。
細碎的盼望
?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仍無法被治愈,只能通過藥物延緩病程。在非常幸運的情況下,患者能在病程的第一階段發現病情,能夠實現通過藥物阻斷病程。
? 202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加速審批途徑批準了Aducanumab,中文名叫“阿杜那單抗”,這是2003年后全球首個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新型療法。該藥可被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病人早期治療,主要原理就是清除在大腦皮層沉積的β-淀粉樣蛋白。目前,這個藥已經落地中國,年注射費用超20萬元。
? “青年人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病例仍極為罕見,不必過度檢查,只是要注意記憶保護,這也是醫生的核心目標之一。”賈建平建議,50歲之后的人,若有記憶問題,有家族史,要去篩查。年齡和基因仍是影響最大的致病因素,但這超越了人力干預的范圍;剩下的高風險致病因素已被歸納羅列,它們被分成12項,包括青少年時期不接受教育、中年聽力減退、腦外傷、高血壓、酗酒、肥胖、吸煙、抑郁癥、與社會接觸少、長期不運動、空氣污染和糖尿病。
? 賈建平特別強調,當疾病發生后,和諧的家庭和良好的氛圍至關重要。在他過往研究的病例中,不和諧因素對大腦健康的發展有諸多負面影響。“有人遭到了歧視,有人甚至出現了病恥感,這需要我們整個社會釋放出積極態度,對他們伸出援助的手。”
? 最近,賈建平的團隊和男孩通了電話。一個好消息是,經過系統治療,男孩的病情開始出現了好轉的跡象。“這顛覆了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效果差的觀念,也說明青年人大腦代償能力還是比較強大的。”賈建平又多了一些盼望,或許能增進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
(摘自《看天下》劉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