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常年關注和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的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因病逝世,國內學界紛紛發文緬懷這位經濟學泰斗、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奠基人。公開資料顯示,厲以寧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江蘇儀征,1955年從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后即留校任教。
“厲股份”和“厲民營”
? 厲以寧因論證倡導中國股份制改革,被外界一度稱為“厲股份”。厲以寧曾談到“厲股份”這個外號時公開表示:“如果要有外號,我認為應該是‘厲非均衡’。”“非均衡”是一種經濟學理論,指在市場不完善、價格體系不靈敏條件下達到的均衡。
厲以寧根據中國經濟現狀認為,按照市場主體是否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均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企業能夠自主經營、不受干預情況下的“非均衡”。在傳統和雙軌制下的計劃經濟體制里,企業難以擺脫行政的干預,是第二類“不均衡”。唯有培育出充分自主、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才能轉化為第一類“非均衡”。這是他堅持經濟改革必須從產權改革入手的學理依據。1990年,他的專著《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問世,此后幾十年多次再版,被稱為“影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書之一”。
另外,厲以寧密切關注民營經濟發展,努力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建言獻策,因此又有了“厲民營”之稱。近期倍受關注的共同富裕中的“第三次分配”,厲以寧也在早年間提出相關觀點。他認為,收入不應只有市場、生產要素進行分配,還要有政府加強調節、引導慈善事業的“三次分配”,通過“三次分配”可解決收入分配難題。
? 厲以寧著述豐富且涉及領域廣,出版的獨著、合著、主編、合編、譯著,已近200部。主要著作包括:《體制·目標·人:經濟學面臨的挑戰》《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等。
? 厲以寧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為多個領域培養了優秀人才。2月27日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姝威在微信朋友圈發文,悼念厲以寧教授。文中寫道:“我在北大學習期間,厲老師提出的一些經濟學觀點,尤其是我國經濟改革的觀點引起了一些爭論。作為學生,我能感受到厲老師當時承受的壓力。當時,厲老師用充足的論據和嚴謹的理論堅持己見,為我國經濟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厲老師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著我、改變著我。”
兩會上的厲以寧
? 在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期間,厲以寧就特別關注民營企業的發展。2003年,時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厲以寧,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題組組長身份,率專題組赴廣東、遼寧等地調研。2005年,專題組向中央報送了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建議。當年,支持“非公”經濟的“三十六條”政策出臺。北京大學2005年成立民營經濟研究院,厲以寧出任院長。
? 在全國兩會期間,厲以寧多次為民營企業的發展鼓與呼。他曾多次呼吁,“非公”經濟“三十六條”中有好多還沒有得到落實,他指出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玻璃門”,部分領域的準入對民營企業還沒有放開。2009年兩會期間,針對4萬億投資客觀情況下多數流向了國有經濟部門的情況,厲以寧進一步建議,“應該給民營企業適當的比例”。
? 2021年2月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實體立國》一書,收錄了厲以寧在擔任第十至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期間倡導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把脈的研究論文和演講稿等。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煥性2022年4月在《人民政協報》撰文稱,厲以寧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期間,對我國發展并保有一定規模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論述,并積極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把脈開方。
? 2009年兩會期間,厲以寧在經濟界委員小組討論和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怎么扶植優質企業”談道:“優質企業的發展,最重要的不在于給貸款,也不在于給補貼,而在于給訂單、給市場。沒有訂單、沒有市場,企業再好,也很難競爭過國外企業。優質企業發展起來以后,我們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就能處于優勢地位。”
? 在2014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厲以寧表示,改革已經進行30多年,一些比較容易改革的都已經改了,剩下的硬骨頭是兩個大問題:第一個是利益集團,第二個是制度慣性;利益集團應該服從中國未來發展的大局,不要因為一些利益集團的反對或者阻撓而使改革出現障礙,這就需要有決心。
? 2017年兩會是厲以寧最后一次以全國政協常委的身份出席兩會。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首場記者會上,厲以寧就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等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厲以寧表示,中國正處在轉型階段,要從原來把速度和數量放在主要位置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效率和質量為中心的發展方式。我國的結構性調整沒有結束。我們的國情表明,我們是在不斷地轉型、不斷地改革當中來達到新的位置。
? 多年來,厲以寧堅持在產權改革、股份制改革、企業改革等領域深入研究。他說,中國經濟在產權改革和產權保護領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安灰J為結構性改革很容易做,結構性改革有多難,看看歷史就知道。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結構性改革,而結構性改革一定要和改革開放連在一起,經濟才能夠上新路。”
? 2018年12月23日,在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稱,今天再進一步發展經濟,一定要把路線搞對。路線已經不是從前的單純引進機器設備了,重要的問題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這都涉及結構性改革。
土地確權,農民的心才會安定下來
? 21世紀的頭十年間,厲以寧改變了研究方向。他不僅是北大教授,還一度擔任中央智力支邊扶貧協調小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組長?!稗r業問題成為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如何讓更多農民分享經濟建設成果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將農業問題提到了我的研究領域?!眳栆詫幷f。
? 他曾在兩年間走了14個省,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走到老鄉們的田間地頭去和他們攀談。“野無人跡非無路,村有溪流必有橋?!?006年3月7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完畢的時候,厲以寧拿起筆來,寫下了他對即將投入新農村建設中的8億中國農民的寄語。
? 2012年12月15日,厲以寧再次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后發展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是必要的。從事農業的散戶始終會有,但畢竟是少數。而對于規?;洜I的承包地,厲以寧稱主要可從三方面來做:一是種植大戶或種植能手;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三是農業高科技企業帶資本、帶技術下鄉,承包土地、轉包土地、租賃土地,發展高科技農業。不過,厲以寧也強調,下鄉的資本應該主要指農業高科技企業,而這些資本不能偏離農業;如果偏離,就要進行限制。
? 針對“三農”問題,厲以寧當時認為,農業改革仍需在四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土地確權。“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農民的心才會安定下來,農民的積極性才會提高?!钡诙罅Ψ龀洲r村金融和小城鎮金融,幫助農民就業。第三,農業規模化經營是未來趨勢。第四,一定要做到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劉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