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世的新書《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海外文物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解讀,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驚心動魄的回歸歷程,首度從海外視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講述中國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歸故事。
1949年至今成功回歸15萬余件海外文物
?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據介紹,從1949年至今,我國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 到底選取哪些海外文物回流事件進入書中?該書作者李競輝說,在前期進行文物回歸大事記梳理的過程中,一直在對包羅萬象的文物回歸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之后按照一定的標準對這些原始信息進行篩選。
? 李競輝介紹,在篩選過程中,首先將文物回歸故事大致分為四個分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后、21世紀、十八大以后;然后再從每個時期里分別選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故事。“這樣選擇的結果就是,每個時期的文物回歸故事都有涉及,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回歸的文物故事占比最重,反映出新時代下我們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 回歸途徑的標準也被看重。“目前回歸文物的回歸途徑大體上可分為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多種方式。”李競輝透露,全書統籌考慮,把文物回歸的所有可能方式都囊括其中,政府起主導作用的文物回歸事件占據了主要篇幅,同時也兼顧了企業捐贈和身處世界各地華夏兒女的個人捐贈。
? 回歸文物涉及國家的多樣性也要兼顧。據介紹,目前文物回歸事件涉及的國家眾多,該書就要盡量避免遺漏,英、美、法、意、丹、日等國家均有涉及。此外,回歸文物的類別也要考慮到。李競輝說,本書涉及的回歸文物種類包羅萬象,包括青器、瓷器、陶器、金飾片、書法、繪畫、石刻、佛造像、古籍等,幾乎涵蓋了絕大部分文物類型。
“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觀眾意猶未盡
?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國家文物局統籌調集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余件文物悉數亮相。展覽現場人頭攢動,觀眾競相目睹諸多重量級回歸文物齊聚一堂。
? 李競輝說,展出的回歸文物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經典文物回歸案例只是點到為止,僅作了簡單介紹,令親臨現場的人多少有種意猶未盡之感。“如果能夠走進回歸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的回歸細節,我相信,這既是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夢想,也是每一位博物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因此,為了滿足對這些重磅文物回歸故事的探究,《歸來》項目組決定推出一本系統梳理與解讀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海外文物的圖書。
? 2020年5月,在該書主編翁淮南的積極倡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大力推動下,《歸來》項目選題確定,正式啟動。本書由翁淮南對全書進行整體設計和方向把控,并負責撰寫序言;李競輝作為第一著者從2020年5月開始負責全書的具體操作和持續推進,負責其中二十七章的寫作任務;楊曉明作為第二著者負責其中五章的寫作任務。
? 李競輝在研究生階段,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專攻英美文學方向,扎實的專業背景為她日后搜集國外相關歷史背景資料提供了強大后盾。而且,她早年出國考察期間,親身接觸到了一些文物流失海外和文物回歸祖國的案例,這些知識的積累為她日后的寫作提供了素材和知識儲備。此外,作為一個在博物館工作近20年的博物館人,她在日常工作中與文物為伴,這也為寫作工作提供了專業知識背景。
? 從2020年5月項目啟動,到2022年10月圖書出版,該項目共歷時兩年半。李競輝告訴記者,涉及到的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的北京本地博物館,她都逐一進行了實地考察。外省市的博物館,由于疫情原因,則實地考察了天津的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并且通過線上、電話等方式訪談了其他博物館。
? 在寫作過程中,李競輝隨時關注最新的相關資訊和報道。她說,關于文物回歸故事的新聞報道,最新的一條是《北京日報》2022年4月19日刊登的《港島救寶》,講述《中秋帖》《伯遠帖》回歸細節的馬衡日記的內容;關于流失海外文物回歸大事記的最新一條內容是:2022年9月26日,“盛世回歸——海外文物回流特展”在上海開展,展出清代圓明園長春園海晏堂十二生肖銅獸首之牛首、虎首、猴首、豬首原物以及商周、兩漢時期國寶級青銅重器等文物。
(摘自《北京晚報》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