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燕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護理對乳腺纖維瘤患者術后康復所產生的影響。方法:選擇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且,利用隨機數字分組模式劃分,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4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前者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比較兩組患者的SCL-90評分。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并且,在抑郁、焦慮等各項評分的對比中,都為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于乳腺纖維瘤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可實現患者心理狀態的有效改善,對于術后康復可發揮積極作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乳腺纖維瘤;術后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fibroma
PANG Yan
Department of Thyroid and Mammary Gland,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fibroma.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breast fibroma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0 to August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In addit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grouping mode,with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li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and the SCL-90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Moreover,in the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fibro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 Breast fibroma; Postoperative
乳腺腫瘤是女性常見的一種腫瘤類型,因環境、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此疾病的發生率在近年來出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乳腺纖維瘤是良性腫瘤,常在育齡期女性群體中發生,而且,未婚的育齡女性較多。這一疾病的病變位置是乳腺小葉與乳腺上皮的內纖維組織。對于該疾病進行分析,其發生癌變的概率相對較低,但是,會發展為肉瘤。當前,對此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法。通過相關調查發現,在手術之前以及之后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合理的心理干預可將患者的心態改變,對患者病情發揮著一定作用。本研究通過心理護理對乳腺纖維瘤患者進行干預,已獲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研究中,選擇9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模式劃分,均為45例患者。對照組,年齡22~46歲,平均年齡(32.5±4.6)歲;觀察組,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1.9±4.5)歲。對兩組患者在年齡等方面進行比較,并未發現顯著區別(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在開展對患者的常規檢查之后,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開展監測,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也減少活動。利用局部壓迫、更換敷料等,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對于患者的切口愈合狀況應密切觀察,注重引流管理、飲食護理等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上對患者的心理護理。①心理指導。護理人員需要建立與患者之間的良好關系,在有效交流中真正地了解患者在心理層面的需要,也聯系患者的病情、文化層次等綜合分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護理人員需要清晰、全面地告訴患者乳腺纖維瘤以及手術治療的相應狀況,也為患者開展成功治療病例的介紹,使患者實現負面心理的調整,以良好心態接受治療。②認知干預。護理人員應為患者開展認知干預原理的講解,對于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方面的聯系進行深度分析,將患者接受認知干預的主動性提高,積極引領患者以多個角度以及更深層次實現對問題的分析,轉變患者在認知方面的錯誤,使患者在不斷深入認知的基礎上實現正確觀念的形成。③行為干預。運用漸進式肌肉放松療法、情感宣泄法等,讓患者放松心情,維持放松狀態,將心率、呼吸平穩,漸漸地松弛頭部、軀干等。在引領患者進行情感宣泄中,需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困惑,將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全面宣泄。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友好的溝通,發現患者出現負性心理的根源所在,針對性處理[1]。并且,應注意的是,在與患者交流中,需要保持耐心、認真的態度傾聽患者的想法,才可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尊重,產生對護理人員更強烈的信任感,干預效果也會更顯著。④防御機制。護理人員應開展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評估,教會患者應對應激性心理的相關技巧,引導患者應用積極的認知干預,實現對不良心理的有效應對。并且,也要將家庭、社會對于患者所產生的支持作用發揮出來,為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介紹,以多方面力量的加入開展對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與疏導,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患者的各個環節中。另外,也要組織患者開展集體交流活動,將集體干預效果提高,使患者在相互鼓勵、支持中宣泄情緒,改善負性心理等等。⑤關注術后。由于患者所接受的是乳房切除手術。因此,在患者手術后,患者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過渡。在這一階段中,開展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所產生的影響較大。在護理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其心理的變化,以鼓勵等不同方式使患者實現過渡期的順利渡過。而且,也要使患者認識到有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在有效指導中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心理護理成效。
1.3 評價指標
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開展調查。利用癥狀自評量表評定,評分因子包含軀體化、抑郁等多項,分數越高代表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在護理滿意度對比中,觀察組為97.78%,對照組為77.78%,前者明顯優于后者(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CL-90評分對比
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等評分對比中,都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并且,開展組間對比可發現,差異明顯(P<0.05),見表2。
在當前社會發展中,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對于人們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的因素也在不斷地增多。就女性健康分析,除生殖器官疾病,乳腺科疾病的發病率出現增長趨勢。其中,乳腺纖維瘤作為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也在提高。目前,在進行對該疾病的治療中,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模式,以清除患病的乳腺組織實現對疾病的治療。但在手術治療中,存在著創傷性特征,會依據瘤體的生長部位實現切口的確定。而且,創傷一般較大,會對患者乳房形態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相關研究證明,臨床治療成效以及術后康復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中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而且,心理因素占據一定的比重,也是一種可與其他因素相脫離的獨立因素。患有乳腺纖維瘤的患者,大多會因為外觀缺陷與乳房生理功能的喪失出現心理負擔過重的情況,形成負性心理。并且,也會產生對手術治療效果與術后恢復情況的直接作用。在傳統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對于心理護理的認知以及重視力度相對偏低,無法將其在護理工作中進行有效應用。但,隨著對心理護理研究的深入,需通過培訓、教育等使護理人員加強對心理護理的理解與認知,并在對乳腺纖維瘤患者的護理中進行實踐,實現對患者心理的有效干預,改變患者的負性情緒。
伴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深入,心理狀態漸漸地成為會對手術治療效果以及預后產生影響的獨立因素。患有乳腺纖維瘤疾病的患者,因疾病癥狀、手術創傷等所產生的作用,常出現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相關問題,致使患者會產生程度不同的負性心理,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2]。對于乳腺纖維瘤患者,應開展有效的心理護理,將患者在心理層面的需求滿足,幫助患者達成心理狀態的改變。在手術中,當患者處于持續性心理應激狀態時,會導致生理、免疫系統等發生變化。有相關研究發現,乳腺纖維瘤患者有著程度不一的負性情緒,而心理應激狀態會讓患者的負性情緒更嚴重,不僅無法提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能實現患者預后的改善。在心理護理中,會關注患者真實的內心感受,結合患者差異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以不同方式引領患者達成各種不良情緒的宣泄,可將患者在心理、生理方面的障礙降低。在本研究中,通過對護理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患者更認可常規護理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的模式,可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而且,也可發揮對患者術后康復的積極影響。
對于乳腺纖維瘤患者探究,其常出現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等多種負性情緒,影響治療與護理效果。而且,有相關研究明確指出,負性情緒的產生和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心理情況以及適應能力較低有關聯[3]。有學者通過研究證明,乳腺癌纖維瘤患者其所產生的負性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與患者對于治療的認知不足相關,存在對疾病以及治療等相應內容的錯誤認識。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包含心理指導、認知干預等多方面,可將人性化護理理念全面融入,也將人文關懷在護理的全過程中加入。結合研究結果可發現,觀察組患者其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等多項評分都優于對照組,通過對比,差異顯著。此結果表明在對乳腺纖維瘤患者的干預中,運用心理護理模式,可明顯達成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發揮對患者預后的良好成效[4]。
總之,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應積極落實對其的心理護理,以多種方式實現對患者心理的疏導,緩解以及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面對疾病,提升護理質量,也促使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譽璇.規范性護理干預對乳腺纖維瘤手術患者心理狀態、生命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探討[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9):103,106.
[2] 李彥博.乳腺纖維瘤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6):145.
[3] 陸麗芳.心理支持護理模式對乳腺纖維瘤手術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7):56,63.
[4] 賀慧.微創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患者的心理護理對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10(1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