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篇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排兵布陣的方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評析】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用上面這番話回答了衛靈公,并于次日離開了衛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起不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沒有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時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會胡作非為。”
【評析】從本章開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這里,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多多地學習并能牢記所學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觀念把它們貫穿起來。”
【評析】這里,孔子講到的“一以貫之”,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么,這個“一”指什么,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將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能夠不做什么就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莊重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罷了。”
【評析】“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并不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