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貴寶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和繼承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為適應形勢變化,2020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對我國的繼承制度進行了重要調整。鑒于新舊繼承法條文存在一定差異,本文擬對《民法典》實施前后的繼承制度進行梳理,分析其中的變化點,探討《民法典》在繼承法制上的主要特點,并評估新規定與中國國情的契合情況。
一、《民法典》之前的繼承制度
(一)法定繼承制
法定繼承制主要基于法律預定的繼承順序和份額來確定遺產的分配。該繼承方式在沒有遺囑或遺囑無效時生效,確保遺產能夠有序傳承。在法定繼承制下,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被明確規定,如直系親屬優先于旁系親屬獲得繼承權。若某一級別的親屬全部不存在或放棄繼承權,則遺產會按法定規定流轉至下一級別的繼承人。這種繼承方式體現了法律對家庭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尊重,同時保障了遺產繼承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限定繼承制
限定繼承制的核心在于規定遺產繼承的最大份額或最小份額,從而在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之間形成一個橋梁。在該制度下,雖然遺囑人擁有財產處分的自主權,但法律設定了一定的限制,確保某些特定的繼承人獲得一定比例的遺產,如遺囑人可以自由決定部分遺產的分配,但其余部分則必須遵循法定的繼承規定。限定繼承制既保障了遺囑人的財產處分意愿,也維護了部分繼承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在財產繼承中實現平衡與公正。
(三)遺囑繼承制
遺囑繼承制側重于遺囑人對財產的處分意愿。在該制度下,遺囑人可以明確指定繼承人并規定財產的分配方式。當遺囑的內容與法定繼承規定產生沖突時,遺囑的內容具有優先權,表現出法律對個人意愿的尊重。為了確保特定關系的繼承人不被完全剝奪遺產權益,某些法律體系中可能還會設定遺囑可處分財產的范圍限制。遺囑繼承制為財產繼承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使遺囑人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決策,確保其遺愿得到準確實現。
二、《民法典》的繼承制度
(一)規定三種繼承方式
《民法典》在繼承制度上進行了細致規定,明確了三種繼承方式:法定繼承、遺囑繼承與遺贈協議繼承。法定繼承根據既定的法律規定,按照一定的繼承順序和份額來確定遺產的分配。遺囑繼承則是遺囑人根據其意愿對財產進行處分,但可能受到法律規定的可處分財產范圍的約束。遺贈協議繼承是基于遺囑人與繼承人之間的協議來進行財產的預先分配。這三種繼承方式旨在維護遺囑人的財產處分權,同時確保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并在遺囑人的意愿與法定規定之間尋找平衡。
(二)法定繼承順序
《民法典》對法定繼承順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確保在遺囑人未留遺囑或遺囑無效的情況下,遺產能夠依據一定的邏輯和公正性進行分配。按照《民法典》的規定,繼承順序首先考慮的是直系血親和配偶。其中,子女、配偶與父母通常被視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共同分享遺產。若上述關系的繼承人不存在或均放棄繼承權,遺產則被轉至下一級別,即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再無此類繼承人時,才會考慮更遠的親屬,如外祖父母。《民法典》規定的法定繼承順序明顯體現了對直系親屬及配偶的優先保障,強調了家庭中親近關系的重要性。此外,這一規定還反映了法律對維護家庭穩定、確保財產傳承邏輯性和公正性的重視。盡管遺囑人有權自行決定遺產的分配,但在其未明確意愿或存在法律約束時,法定繼承順序提供了一個清晰、公正的遺產分配方案。
(三)遺囑可處分財產范圍
《民法典》在遺囑繼承制度中明確了遺囑可處分財產的范圍,意在保障遺囑人的財產處分權與繼承人的基本權益之間達到均衡。《民法典》規定遺囑人在生前可以自由決定其財產如何分配,但為了確保某些特定關系的繼承人不被完全剝奪遺產權益,法律對可處分的財產范圍進行了限制。例如,遺囑人必須為直系親屬預留一定比例的遺產,這部分遺產不受遺囑的影響,必須按照法定繼承規定進行分配。明確遺囑可處分財產范圍的制度既維護了遺囑人的自主權,也確保了繼承人的基本利益不被損害,避免因遺囑內容而導致的家庭糾紛,使遺產的分配更為合理、公平。
(四)遺贈可處分財產范圍
遺贈可處分財產范圍在《民法典》中占據了特定的地位,旨在確保遺贈協議繼承與遺囑繼承、法定繼承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遺贈協議繼承是基于遺囑人與繼承人之間的協議來進行財產的預先分配。為了確保這一協議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民法典》規定了遺贈所涉及財產的可處分范圍,防止遺贈人通過遺贈協議繞過法定繼承或遺囑繼承的限制,過度地減損其他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因此,盡管遺贈協議繼承為遺囑人與繼承人提供了在生前對財產進行預先分配的機會,但仍需遵循法律規定的可處分財產范圍,確保遺贈的公正性,防止可能出現的惡意遺贈行為,同時保障其他繼承人的基本權益,使整個繼承過程更為透明、公正和合法。
(五)各種形式的遺囑
在《民法典》中,遺囑被賦予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的實際需求和環境,同時確保遺囑人意愿的真實性和明確性。常見的遺囑形式包括書面遺囑、口頭遺囑和視頻遺囑。書面遺囑需按照一定的格式,由遺囑人手寫或打印,并由遺囑人及至少兩名證人簽名。口頭遺囑通常在遺囑人臨終或處于其他特殊情況下,面對至少兩名證人宣布,后由證人書面記錄并簽名。視頻遺囑則是遺囑人通過錄音錄像工具明確表達其遺囑內容。各種形式的遺囑均旨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遺囑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減少因遺囑形式不當而導致的法律糾紛。不同的遺囑形式允許遺囑人在不同情境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表達其意愿,從而進一步保障其財產處分的自主權和法律效果的穩定性。
三、《民法典》繼承制度的特點
(一)加強了遺囑自治,保障遺囑人意愿
《民法典》在繼承制度方面作出的重要調整之一便是加強遺囑自治。遺囑人在生前對財產繼承的自主決策權得到了法律的堅定支持。《民法典》規定的遺囑形式豐富,為遺囑人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使其能根據個人情況和意愿選擇合適的遺囑形式。遺囑內容的確定與修改完全基于遺囑人的決策,遵循的是不違反法律明文規定的原則,確保財產的合法處分。《民法典》明確強調,在遺囑人去世后,對遺囑內容的解讀和執行應嚴格保障遺囑人的原意。遵循該原則不僅維護了遺囑人的財產處分意愿,還確保了繼承人的合法權益,為整個繼承過程提供了公正、透明和合理的法律保障。遺囑制度的這一調整反映了其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價值。
(二)配偶繼承地位提高,與子女同順序繼承
在過去的法規中,配偶的繼承權可能并未得到與子女等同的對待。《民法典》對繼承制度的修訂明確了配偶在繼承中的重要地位,與子女處于相同的繼承順序。這一改變不僅彰顯了現代家庭觀念的轉變,也是對配偶在家庭中貢獻的認可,確保配偶在家庭成員去世后能夠得到應有的經濟保障和權益保護。《民法典》將配偶與子女放在相同的繼承順序中,是對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在家庭繼承中的價值的重新評估,同時也是對現代家庭結構和角色分工的響應。
(三)引入遺贈繼承,保障特定對象最小繼承份額
《民法典》對遺贈繼承的明確規定,為特定對象的繼承權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法律基礎。遺贈繼承的設立允許遺囑人為其指定的受益人預留一定的財產,從而保證受益人在繼承過程中獲得不低于規定的最小繼承份額。這種制度的引入,有助于解決傳統繼承模式中可能出現的對特定受益人權益的忽視或損害。通過這種繼承方式,遺囑人可以確保其財產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合理的分配,特定的受益人能夠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遺贈繼承的引入為遺囑人提供了更多的財產處分選擇,使繼承制度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四、《民法典》繼承制度與原《繼承法》的比較與分析
(一)《民法典》繼承制度更符合當代中國國情
中國經歷了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革,伴隨這些變革,家庭結構、財產關系以及繼承觀念也發生了顯著轉變。相較于原繼承法,《民法典》的繼承制度更為細致、系統,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代中國家庭的實際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個人財產結構逐漸復雜化,如何合理、公正地進行財產繼承成為眾多家庭關心的問題。《民法典》中的繼承制度考慮到這一現實問題,允許遺囑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意愿靈活地處理和分配財產,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家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二)遺囑繼承范圍擴大,繼承更靈活
《民法典》在遺囑繼承范圍上進行了明顯的擴展。相較于原繼承法,《民法典》為遺囑人提供了更廣泛的權利,使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更多財產的去向。這一調整為財產傳承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滿足了人們在復雜家庭和財產關系中的多種需求。遺囑繼承范圍擴大,是法律對遺囑人自主權的高度重視,遺囑人可以更為自由地安排自己的財產,而非完全受限于法定的繼承順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對遺囑人意愿的尊重和保障。
(三)配偶權益得到加強保障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間應注重平等與互助,而非簡單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通過改進繼承制度,確保配偶的權益,法律為家庭提供了一個公平、和諧的繼承環境,從而有助于維護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加強配偶權益的保障也是對現代家庭觀念的響應。與原繼承法相比,《民法典》更為注重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平等權益,特別體現在配偶的繼承權上。《民法典》規定配偶與子女處于同一繼承順序,確保其在家庭財產分配中的合理權益。
《民法典》在繼承制度上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修改與完善,這些調整不僅是法律條文的變革,還反映了社會發展、家庭觀念轉變以及現實需求。從法定繼承到遺囑繼承,每項制度的調整都反映了立法者在權衡利弊、注重公平與正義方面的努力。《民法典》的繼承相關規定也突顯了法律對繼承過程中潛在矛盾和爭端的預見與化解,通過明確的規定和條款為家庭內部權益劃分提供了清晰的依據,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家庭內部復雜的權益關系。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修水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