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上海市徐匯區科技幼兒園
個別化學習活動,是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充分互動進行自主探索的活動。上海市徐匯區科技幼兒園以小班“熊的故事”主題下的個別化學習活動“熊熊一家來做客”為例,基于兒童視角開展活動,將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讓教學更有溫度。
活動開展前的談話環節,有的幼兒提出想要養一只小熊,這樣的想法引發了熱議。一些幼兒認為養小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也有幼兒認為小熊不適合住在班級里。此時,教師捕捉到幼兒的興趣,發現大多數幼兒明白小熊不適合被養在班級里,只是想與小熊一起玩耍,便決定開展一場與此前的“老虎來喝下午茶”類似的活動,邀請熊熊一家來班級做客,與幼兒一起做游戲。
分析經驗,制定活動形式與框架。教師采用角色游戲與個別化學習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引入“熊熊一家來做客”這一情景,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并分析幼兒已有經驗與主題核心經驗,制定活動框架。“熊的故事”主題核心經驗為嘗試用各種方式表述故事情節,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進行比較或匹配。教師除了提供可以分辨明顯大小的材料外,還可以提供大、中、小三種特性的物品,使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大小是相對的,從而達成主題的核心經驗。
師幼共建,設計活動內容。師幼共建是教師尊重幼兒視角的體現,落實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可以讓幼兒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既然是幼兒提出想要邀請熊熊來做客,那就應該讓幼兒思考“讓熊熊來班級玩什么”這一問題。通過討論,幼兒認為熊可能會咬人,應該邀請三只“假熊”來班級做客,并根據前期“老虎來喝下午茶”時的經驗,提出想要給熊熊準備下午茶,還要一起做運動、一起看書。
隨著個別化活動區角的落成,幼兒的游戲興趣進一步高漲起來,他們在區角中忙碌著,在反復操作中積累經驗。如雖然小熊最小,但由于他們共同在一張餐桌吃飯,小熊反而要坐最高的椅子才可以挨到餐桌,而中熊需要中等高度的椅子,大熊只需普通的椅子就能挨到餐桌。過程中,幼兒不僅需要換位思考,還需明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師則需繼續觀察幼兒,根據他們的行為調整游戲。
觀察識別幼兒,調整教育行為。幼兒視角下的個別化學習活動不只是自上而下的學習活動,更是教師關注、回應幼兒興趣及熱點的重要場合。在“熊熊一家來做客”的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有幼兒提出想要邀請森林里的大熊來做客,教師便問幼兒想邀請的是什么樣的熊。幼兒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像《金發姑娘》里的那樣大的熊。”“會說話的熊。”幼兒再一次敞開心扉,展示他們五彩斑斕的想象世界,教師隨即將個別化區角擴大到整個班級,將角色游戲進行到底。
擴大游戲場域,呵護幼兒童心。師幼共同設計送給森林里大熊的邀請函,并將它貼在教室門口。為了讓游戲有情境性,教師還制作了“回信”,趁幼兒不注意的時候貼在邀請函下方。回信的“憑空出現”讓大家的游戲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有的幼兒給大熊準備合適的床,有的幼兒準備食物,還有的幼兒錄了故事要給大熊聽。做完這一切,幼兒們輕輕走進午睡室,帶著期待入睡了。為了不傷害幼兒的想象,教師用電腦PS圖片的形式,將熊的童話形象與幼兒搭建的場景、準備的食物等結合在一起,與幼兒分享大熊來做客的照片。幼兒醒來后看到照片中的大熊在品嘗大家精心準備的食物,戴著小伙伴制作的帽子,睡在精心準備的床上,高興地歡呼起來。
“熊熊一家來做客”活動整體呈現出爛漫、溫暖的色彩。溫暖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教育者頭腦中幼兒本位的教育,教師只有從幼兒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真正做到幼有善育,引導幼兒獲得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