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怡穎
“中二所”,是粉絲給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某視頻平臺官方賬號“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取的昵稱。一改科研院所給大眾的嚴肅高冷的印象,“中二所”將科普與接地氣的段子相結合,毫不避諱地直播隨時可能“翻車”的實驗,生動地詮釋了“科學需要嚴謹但不一定嚴肅、可以高端但不必高冷”,讓一眾網友感嘆,原來物理還能這樣玩。而“中二所”的運營者,是物理所里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通過他們的用心演繹和講解,高深的物理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看似復雜的實驗也變得簡單易行。
“中二所”科普團隊的發起人之一——李治林,是物理所一名年輕的90后科研人員。兒時對科學和實驗的興趣讓他走上了科研之路,繼而在對科學真諦的不斷探尋中,實現了科學智慧的傳承。
李治林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比起成績,他的父母更加看重的是對子女興趣愛好的培養與呵護。成長在這樣開明自由的家庭環境中,李治林自孩提時代便萌發了對科學實驗的興趣。與同齡的小孩子相比,他甚至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玩放風箏、折紙飛機之類的游戲時,別的小朋友可能只是‘玩個熱鬧’,我則會去思考風箏線和竹簽怎樣連接、如何受力,飛機翅膀要怎樣折、重量如何分布,才能讓風箏飛得更高、飛機飛得更遠。”氣球摩擦產生靜電、磁鐵相吸相斥、蝌蚪發育成青蛙……每當李治林觀察到生活中有趣的現象時,父母就會適時加以引導和解答,潛移默化中,科學的種子在李治林的心中生根發芽。
李治林的父母還在家中珍藏著他小時候的日記本,里面記載著一些讀書筆記、實驗記錄以及生活中學到的科學小知識。其中有一件小事至今令他記憶猶新:“小時候和妹妹打鬧,把毛線繩打了很多結,結果毛線繩非但沒有變短,反而略微變長了,父親和我解釋了原因,當時覺得特別神奇。這種在不經意間獲取物理知識的過程令我著迷?!毙W、中學時代,得益于家中豐富的藏書資源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李治林開始閱讀一些物理和化學方面的書籍,并試著根據書中的介紹,利用身邊的物品做一些小實驗。對他而言,親手操作帶來的體驗和滿足感,遠比干巴巴地記憶書中的知識有趣得多。這樣的思想在李治林做科普的時候得到了傳承:物理所自媒體號上有一個“正經玩”欄目,讓孩子們和家長一起,用家里常見的材料做一些親子科學實驗,在“玩”中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
拆掉家中廢棄的小電器取出零件做電磁實驗、把自行車車閘中的鐵絲取出來做滑動變阻器、用零花錢去電子市場“淘”器件……這些對于當年只有十幾歲的李治林來說已是輕車熟路?!斑@個年紀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然而一旦成績下滑,很多父母就會認為孩子‘不務正業’,投入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所謂的‘玩’上面。反復幾次,孩子的熱情就容易被澆滅。”在李治林看來,父母絕不能成為孩子科學興趣的扼殺者?!爱斎?,怎樣聰明地玩,在‘玩’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背后的原理弄清楚,也要靠家長的積極引導。”
學生時代,得益于學校純粹的育人環境和開足開好實驗課的理念,李治林在實驗課堂上收獲頗豐。“實驗課的一大作用,是讓我們摒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意識到課本中的知識可以真正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痹谒磥?,比起單純地應付考試,調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更能激發學習的動力。一次,李治林家中日光燈的啟動器出了故障,他想起實驗課上做過相關的實驗,就臨時做了一個手動開關應急,得到了父母的贊揚。類似這樣的經歷,加深了他對知識的渴求與熱愛。
除了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反過來講,生活上的需求也會推動自身主動汲取知識。若要完成一件超出目前認知水平和能力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努力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置于同等的高度。“小時候我家的錄音機壞了,由于我在這方面了解不多,所以特地找了一本關于錄音機原理與維修的書來看,掌握其中的原理之后,就找到了故障原因并成功修好了。”李治林認為,這種目標導向型的思維方式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激發,亦是實驗帶來的深遠影響。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皩W習知識如果只是停留在書本上、桎梏在理論中,很容易‘眼高手低’,覺得萬事萬物都很簡單,殊不知一旦動手去做就和想象中的大為不同?!睂嶒灲o李治林帶來的,還有務實的思想和嚴謹的態度,讓他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能真正地沉下心來,踏踏實實、一步步地解決問題,始終保持理性和清醒。
到了研究生階段,李治林開始接觸真正的科研。他驚喜地發現,從小到大的這些實驗經歷,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他的血液,成為他科研之路上的奠基石:“鍛煉思維、轉變思考方式、提高動手能力,做實驗帶來的成長都會隨著長時間的積累慢慢顯現,內化為真正為己所用的寶貴財富?!币粋€簡單的實驗,不僅匯集了物理、化學等多門學科知識,還需要實驗者在統籌全局的同時把控細節,合理應對實驗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變數?!耙孕W課堂‘吹泡泡’的實驗為例,大家都想把泡泡吹得比別人大,其中就涉及溶液的配比、吸管的尺寸,吹泡泡時候的發力技巧等,在看似幼稚的競賽中其實會收獲很多。”多年的“實驗經”讓李治林在初步接觸一項課題時,對難度和時間成本的評估更加精準,方案的制定也會更加切合實際,在多次迭代的過程中不斷優化,這樣反而比一開始就進行事無巨細的計劃更有效率。“這可能就是‘老手’和‘新手’的區別吧?!崩钪瘟中ρ浴?/p>
實驗的過程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因素。反復實驗、一次次地排除影響結果的干擾項是常態,因此,耐心和恒心也成為像李治林一樣的科研人員的“標配”。“細節決定成敗,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可能會帶來千差萬別的結果,比如晶體生長的雜質干擾,電學測試中微波之類的環境干擾,等等。想要屏蔽這些‘假信號’,就要盡全力找到關鍵點,抽絲剝繭地排查,細致到極致?!痹诙啻蔚氖『竽軌蜓杆僬{整好心態,繼續堅持,一顆“強心臟”也是必備的。“當然,這不是簡單重復地做‘無用功’,而是不斷改進、逐步優化的過程?!?/p>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到物理所之后,李治林深切感受到,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不但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也為科學普及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單位里既嚴謹又寬松的氛圍、‘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給予大家充分的自由,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這給我們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逼吣甓鄟?,從線下活動到公眾號,從短視頻到直播,李治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借助自媒體的“東風”,把科普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李治林看來,作為科研單位,想要培養后備軍、培養人才,就要著眼于祖國的未來?!爸挥邢乱淮擞锌茖W的意識,對科學感興趣,才有可能加入科研的隊伍。兒時對書中和科普節目中的實驗的興趣,是我走上科研之路的基石,現在有機會親身去傳承,我覺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p>
科研是探索未知,科普是傳播知識,二者性質不同,但都因為其科學屬性而打上了“實驗”的烙印?!盁o論是科普還是科研,動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考驗和鍛煉。”這一點在“正經玩”欄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孩子們和父母一起做科學小實驗時,可以拍下視頻發送到后臺參與評選,每期評選出五六個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再經由觀眾投票選出其中的佼佼者送出禮品。“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孩子會經常參與互動,甚至有一些固定面孔長期出現,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水平也在肉眼可見地提升。收到禮品的小粉絲們會得到莫大的激勵,進而轉變為行進在科學之路上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李治林對一個網名為“向往中二所的姑娘”的忠實粉絲印象頗深:“這名學生從初二開始關注我們,其間還曾奔赴線下活動的現場,如今她即將參與高考,希望科研也會成為她未來人生的選擇?!蓖瑯恿罾钪瘟中牢康?,還有來自偏遠地區的孩子對“中二所”的關注和喜愛?!暗赜虿町悗淼慕逃趬荆梢酝ㄟ^網絡消弭些許,我們搭建這樣的平臺,同樣是希望給每個孩子平等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
2022年,大型科學實驗類節目《加油!向未來》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物理所也是參與該節目策劃和錄制的單位之一。作為一名幕后工作人員,李治林與有榮焉:“將抽象的科學原理用實驗這一具象的形式去表達,為提高普通民眾的科學素養提供了‘捷徑’,為教育興國和科技強國開辟出了一條光明坦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