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 |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河北外國語中學
“全面發展的人”是新時期的育人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學、評必須發生根本性變革。
教、學、評三者之間是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依存、包含、促進的關系。其中,“評”與“教”“學”具有同等地位。從內容上講,“評”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評教”,考量的是教師深層次的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是“評學”,立足于學生外顯的學科知識與內化的學科能力。新課標下,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創造力的學習活動,是“評教”“評學”的核心目標。
評教。“評教”可以高效、有針對性地促進教師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客觀、全面地把控學情,從而指導教學改進。形式上,除了教師之間的互評,“評教”的主體也可以是學生。“評教”的過程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教育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指向核心目標——立德樹人;二是避免對教學目標的錯誤理解,如把教學內容當成教學目標;三是需要多維度考量教學材料,其中不僅應包含知識、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應蘊含教師對課堂整體的構建思路。
評學。“評學”是“教學評一體化”中真正的核心。“評學”是為了促學,讓學生在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面前,以主體身份主動積極地學習,追求心理上的“優越感”,獲得“長期自我發展內驅動力”。要實現“評學”的價值,首先,要確定“評學”的內容。“評學”的內容是由“教”的內容決定的。維果茨基說過“教學要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他提出“高難度、高速的教育”是在學生現有水平和較高的未來水平之間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的。所以,要想科學、系統地制定“教”的內容和教學評價標準,必須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水準,進而找到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開拓的“最近發展區”,這就是學科教學中“教”與“評”的活動范圍。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根據“評學”內容,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材料”,并指導學生合理運用,促使學生主動探索課堂知識在整個學科知識系統中的作用和意義、用途和局限,主動對所學知識及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自主篩選。“評學”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其終極目的在于養成學生自覺理性的精神和價值觀,形成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素養。
教學評一體化。“一體化”又稱為綜合化,本義是指多個獨立的個體逐步結合成一個實體。“教、學、評”三者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操作綜合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處于一種相互作用的伴隨成長狀態。也就是說,教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積累、學科能力的提高,在有梯度的多維度評價驅動下,推進教學的進程,實現更高層次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讓具有驅動性的評價成為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持續性行為,才可以隨時了解學習任務達成情況,監測調控學習進程,反饋改進教學策略。這種評價,包括從個人成長的角度進行自我的價值比較評價和學科知識、素養發展水平的價值評價。
評價反饋。人的所有思想活動和行為都內在隱藏著自己的“評價反饋”。教學也是如此,師生在活動過程中各自都有自己對“教育”和“學習”的評價反饋。若想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覺發展的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引導學生有根據地對現實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合理評判,我們除了需要讓教學的“價值評價”活動具有符合當下學習情境的“驅動性”,引導學生實時接收自我的評價反饋,還要給學生“明晰化”的“理性的成功體驗”。因為教學本身就不是從實踐中摸索、試誤開始的,我們往往忽視學生直接從高深知識開始學習的困難,進行“填鴨式”教學。我們的“教”和“評”應該始終重視幫助學生親歷知識發現與建構的過程,促使學生從更廣闊的思想空間來完成知識的發展和架構。
“全面發展的人”是當代教育的核心目標,這個目標不應只存在于頭腦中,而應貫穿于每一節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