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 河北省石家莊市金馬小學教育集團
勞動課程作為一定意義上的“新開課程”,對于一向崇尚勞動光榮的中華民族來說,并不是新概念,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又給了更系統、全面、深刻的新解讀。那么,學校該如何調配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石家莊市金馬小學教育集團探索出了“五育融合 館校先行 崗位育人”三位一體的課程實施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確指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
五育融合,有機融合,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方法。有沒有一門課程可以實現五育融合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呢?勞動課程當之無愧。最新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明確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挖掘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在課程性質中指出,勞動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這樣的育人導向,讓我們再次堅信,勞動課程是實現五育融合的最佳切入點。
每一項課程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好勞動課程,師資調配是關鍵。學校通過自薦與他薦相結合的方式,成立了一支由各學科教師組成的“勞動項目團隊”,引導教師樹立“勞動+”的學科意識,開展任務群學習。如:與三年級語文相融合——借傳統節日,學烹飪與營養;與五年級科學相融合——借二十四節氣,學農耕與種植;與道德與法治相融合——走走迷你長征路;與美術相融合——廢物利用創造美;與習慣養成相融合——日常勞動,自我管理;與課后服務相融合——家長進課堂講解職業勞動。
在任務群的設計和課程的設計、實施過程中,教師們注重運用學科知識、基于生活經驗完成勞動目標,使得學科知識在勞動教育中得到延伸、整合、重組與提升,達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標。
拿農耕課程來說,學校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設置每個節氣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勞動過程,并拓展有關節氣的詩歌學習。一整套24個大課時的學習,孩子們可以認識土壤、化肥、氣候,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初步掌握一些農耕技術,如扦插、間苗等。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為了保護寒風中飄搖擺動的小苗,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自制了保暖的大棚;把芒種時節收獲的小麥做成裝飾品;把收獲的蔬菜制作成美食,一起分享……這門課程是科學教師利用已有知識和很多平臺資源開發的,有意思、有樂趣、有價值,真正做到了孩子們心里去,孩子們也在勞動中拓寬了學習面并不斷構建、創新自己的知識。
博物館陳列的藏品,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不同時代經濟、文化、建筑等各方面的發展與創新。這些無疑是孩子們接受勞動教育的豐沛資源。2020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學校率先與石家莊市博物館建立了合作關系。
以趙州橋為例。趙州橋模型是石家莊市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嚴格按比例復刻。孩子們在走進博物館充分了解趙州橋設計原理的基礎上,提出驅動性問題——如何用趙州橋的設計原理制作橋模型美化校園?圍繞這一問題,孩子們首先了解了趙州橋建橋工藝之“三絕”,明確科學目標;而后選擇合理的工具和材料,利用六邊形思維工具建構趙州橋“三絕”知識,學會技術與設計;嘗試確定橋的各項比例,合理處理橋的整體尺寸以及各部分的精確數據,實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效融合;最后發揚工匠精神,動手動腦,精雕細琢,完成勞動作品。經過一系列的規劃、設計、思考、操作、整合,孩子們做出了一個個生動的模型作品。盡管材質不同、規模不等,但呈現出了豐富多樣的美化效果,有的在校園的不同位置發揮著實際作用,一些特別優秀的作品還被選入市博物館展覽、收藏。
2021年5月開展的“博物館進校園”活動,市博物館以石家莊的歷史為主題,做成30多塊展牌帶入學校。孩子們通過學習,成為志愿講解員,在學校、博物館為師生和社會參觀者提供講解服務。在一遍遍的講解中,孩子們不僅傳播了石家莊文化,也深刻體會到了自己付出的勞動帶給聽眾的價值與快樂。最讓人欣喜的是,孩子們還有了更高的展示平臺,在第三屆和第四屆京津冀博物館優秀志愿者講解邀請賽中,三名學生進入復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
孩子們用好聲音講好“燕趙故事”,集歷史、建筑、藝術、思政等多方面于一體,宣揚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文化內涵。這種以博物館資源為主題開展的項目式學習,融合了多學科,發揮了勞動教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合作用,讓孩子們通過勞動積累了經驗、增長了才干、懂得了事理。
存在于社會的每個勞動者,不管其從事的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本職工作,具備高尚的勞動品質。學生也需要有勞動崗位、有職責擔當,以進一步增強勞動意識。為此,我們倡導“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管理原則,讓每個孩子都有存在感、責任感、榮譽感。例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主動承擔了班級每天早晨開門開燈、放學關門關燈的任務,他戲稱自己是“門官”,說自己可以做到每天第一個來學校、最后一個離開學校,適合干這份工作。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每天按時重復這項勞動看似簡單,其中卻蘊含了不簡單的教育。班里50個孩子每個人都有崗位,都有響亮的名字。五年級一個維持魔點測溫打卡秩序的孩子,被叫作“守護者”。他守著守著還總結出了規律:哪個時間點人集中,哪個時間段人分散,平均每個人打卡用時……勞動崗位負責制,讓孩子們在參與勞動時定人定責,既是班級服務管理者,又是勞動的積極參與者。孩子們的潛能無法估量,孩子們的思考無處不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機會——勞動的機會、實踐的機會、成長的機會。
每一項課程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好勞動課程,師資調配是關鍵。
當然,學生的勞動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只有學校、家庭在勞動教育上達成共識,發揮合力,才能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
課后服務時間,讓家長走進課堂講勞動。高年級開展職業勞動,低年級開展家務勞動。勞動光榮、勞動者平等的理念,通過家長的認識和理解普及給孩子們。一年級有個家長,為了教會孩子們系鞋帶,用紙板做了50個鞋子模型,穿上鞋帶,一個個手把手教,帶著孩子們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練習。除了攜手學校共同開展勞動教育,家長還參與學生勞動教育成果的評價。學校印制了“對接雙減提質路 精耕實踐作業田”每日打卡記錄,并定期組織三方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同桌互評、家長評價,多方位了解孩子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根據積分和評價,孩子們可到學校的“誠雅銀行”兌換相應獎品。打卡和評價,讓每個孩子都有勞動崗位,為培養孩子們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提供了長效的機制保障。
勞動很樸素,也很光榮。勞動教育是今天生活的需要,也是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生命更好發展的需要。勞動課程的實施,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小公主”在勞動中體味生活的苦辣酸甜,在勞動中反復錘煉出“心靈”與“手巧”。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發揮勞動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總之,面對新的改革形勢,我們要敏銳地捕捉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打破學科壁壘,連接社會生活,突出勞動作用,推動實施“五育融合 館校先行 崗位育人”的課程實施模式,引領學生走向有夢想、有規劃的人生,以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