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揭曉首期獲資助名單,來自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的58位杰出科學家成為首批新基石研究員。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下,“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由科學家主導,2022年騰訊公司宣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成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獨立運營,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新基石研究員”資助類別分為兩類:實驗類不超過500萬元每人每年,理論類不超過300萬元每人每年,并連續資助5年。“選人不選項目”,是“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最鮮明的特色,這意味著不對獲資助的科學家設置明確的研究任務,不考核論文數量,也不限定必須拿出成果的期限。首批入選的58位“新基石研究員”正體現出項目這一鮮明特色。從深入理解混沌現象到探究中微子質量奧秘,從提升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到細胞應激與衰老,從拓展植物遠緣雜交到激活腫瘤免疫……他們的未來研究計劃瞄準重要科學問題,充滿挑戰而又激動人心。
首批“新基石研究員”來自12個城市(含中國香港地區)單位、機構。從地域分布來看,在北京、上海之外,也包括西安、昆明、哈爾濱、福州這樣的非一線城市;從單位機構來看,除了傳統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外,諸如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也有科學家上榜,這些都印證著中國基礎研究的蓬勃生機。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女性和青壯年科學家。首批“新基石研究員”平均年齡48歲,遠低于55歲的申報門檻,其中包括8位“80后”,最年輕的年僅38歲,還有6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資助。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袁鈞瑛表示:“6名女性科學家入選,是因為她們就是最優秀的中國中青年科學家,其中還包括世界級的領軍人物。她們都有很好的科學品位,這來自于對科學的理解和對長期目標的堅定。”
首批“新基石研究員”誕生歷時半年,收到將近1000份申請,申請人質量非常之高。項目執行委員會表示:“申報人經歷了包括初篩、初審、終審在內的多輪評審,每一輪評審都由具有國際視野、在國內外經歷過大型科學項目評審的一流科學家完成。我們也反復向評審專家們強調,參照原創性、重要性、突破性3項標準進行評判,充分考慮申報人未來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獨特性、引領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拓展學科邊界的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表示:“項目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獨特優勢,‘選人不選項目’,將有力地支持科學家開拓新方向,提出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激發科研新范式,營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氛圍和創新文化。希望在‘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資助下,能發現、培養和造就一批未來的戰略科學家和學術領軍人才,實現更多‘從0到1’的源頭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王小云期待,入選的新基石研究員,能夠注重包括學科交叉等新的趨勢。“提升原始創新水平,也要創新研究方法的脈絡,比如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建立新的方法,同時還要關注現在乃至未來的研究方法創新。”“我們要支持最聰明、最有成就,也是最膽大的一批人,讓他們自由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說:“未來10年,會有多達200位雄心勃勃、年富力強、敢于擔當、敢于在人類未達之境中全力以赴探索的中青年科學家,能夠得到‘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長期穩定支持。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為科學、為中國,也為世界和人類文明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