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盡管已然進入了退休行列,但我的視力似乎還沒有“退休”,除了裸眼視力一直保持在1.2 的水平上,眼睛也基本不花,暫時也沒發現白內障,無論看電視、手機還是報紙雜志,不用戴老花鏡。在別人看來,這似乎與我的實際年齡有點不太相符,甚至以為我是個“特例”。或許,像我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于我而言,穩定的視力,除了天生的基因,應該也跟我日常重視科學、合理用眼、護眼有一定關聯。
我對日常用眼、護眼之所以頗為重視,這與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孩提時,我寄養在浙東四明山麓小山村祖父祖母家,我的父親當年是靠祖父祖母賣了田讀書的,因為讀書擁有了文化知識,他便成為最早一個走出小山村到城里教書的人。鄉下對讀書有文化的人尊稱為“眼睛亮”。因而,在要勤讀書、讀好書成為“眼睛亮”的人的氛圍里,祖父祖母對“眼睛亮”還多了另外一層理解:一定要從小保護好眼睛,眼睛不好,就難以讀書、讀不成書。事實上,在小山村祖母也特別關心我的眼睛。有一年,村里流行紅眼病,她干脆讓我待在樓上,避免因直接接觸而感染。平日里,她也特別喜歡買青殼螺螄,她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習慣,吃青殼螺螄很養眼。”難怪,吃飯時,只要有青殼螺螄這碗菜,祖母總是不停地給我夾。而今回想起來,我喜食青殼螺螄的習慣就是那時給培養起來的。久久地,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也潛移默化地成為我的一種自覺行為。
加深對保護視力重要性的理解,也還是因為上初中以后受課間操——眼保健操的啟發。盡管那時讀書壓力并不大,年齡又小,視力幾乎不受影響,但因為每每做眼保健操時,不是班主任親自督陣,就是由班長嚴格監督,因而誰也不敢偷懶,不敢偷工減料。漸漸地,這也便成了無可更改而伴隨我一生的護眼好習慣。
視力的好壞,對一個人的生適質量實在是太重要了。要知道,一個人從外界接觸到的信息,有80%以上是從視覺和聽覺的渠道傳入大腦的。人類獲得知識,絕大多數要通過聽覺和視覺。人們常用“聰明”二字來概括人的智力,就是對“耳聰目明”的生動詮釋。事實也正是如此,一個人耳不“聰”目不“明”,人就會變得遲鈍、木訥。想起平日里人們經常說“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樣來保護……”,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保護眼睛的極端重要性。
參加工作以后,我依然沒有放松過保護視力這根弦,這也還是因為跟我的崗位有關,都是與文字業務有關的工作。再說,隨著無紙化辦公進程的提速,幾乎每天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用電腦辦公。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各方面的機能本身也在無可奈何地退化,這就提醒我必須同時注意用眼衛生,切實做好視力保護工作。此外,在學會電腦打字并加大了業余寫作量以后,這也對自己如何在寫作提速與保護視力之間做好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戰。回顧這些年來用眼、護眼的實踐,個人覺得做好“四節”很關鍵——注重關節、盯住環節、加強調節、關注細節。
何謂“注重關節”?就是在一些事關用眼、護眼的重點問題上,一定要做到明理于心、付諸于行,千萬不可存有僥幸之心、懶惰之心、應付之心。必須做到“三堅持”:一是堅持做好一天兩次的眼保健操和至少一次的眼球轉圈操,并自覺做到持之以恒、雷打不動,而且每一次務必認真規范、保質保量地完成;二是堅持有病必看。但凡眼睛出現不舒服的情況必須及時就醫,拖不得也拖不起,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間。前不久,我患上了輕度飛蚊癥。為此,我立馬就醫。在堅持滴完對癥的眼藥水后,而今已經痊愈。三是堅持一年一度的體檢,千萬不能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拒檢。十幾年來,我從未落下過年度體檢。結合眼檢,我更是會主動詢問有關情況并聽取醫生的相關建議。
“環節”,顯然是對每一天必須按部就班做好護眼工作來說的。我的做法,可用“三字訣”加以歸納,曰:“早晨起床望下遠,午餐以后睡個床(或打個坐),晚上十點早些歇。”我住在一個周邊被小山包圍的小區里,整體環境不錯。每天起床,我總是習慣性地到陽臺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扭動一下僵硬的身體,并抬頭或轉頭持續望山眺遠方,于是便神清氣爽起來;午餐以后,當疲憊感襲來時,我總是會安排半小時的午睡。如果時間緊張,我則會選擇打坐,在神定氣閑的“冥想”中恢復精神;晚上時間,除了讀些報刊、看會電視新聞或電視劇,只要到了十點左右,不論電視劇情節如何精彩,我都一概關閉,準時上床睡覺。因為護眼環節做到了環環緊扣、富于規律,因而起到了很好的護眼效果。
用眼處在動態之中,護眼當然也要學會在動態中“調節”。動態“調節”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比如“運動性調節”。我總以為一個人的視覺系統是受制于身體其他系統的,換言之,它們之間定然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關系,因而,每天保持適當的全身運動,比如堅持飯后散步,走出戶外曬曬太陽等,對消除視覺疲勞、保護視力大有裨益;再比如“營養性調節”。鑒于蛋白質是視網膜等眼組織的構成成分,所以我很重視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比如每天堅持吃一個囫圇蛋,既保證蛋白質的攝入也確保攝入維生素A。與此同時,也注意豐富食物結構,如注意動物肝臟、胡蘿卜、莧菜、奶以及奶制品等的搭配攝入;又比如“情緒性調節”。人非不食人間煙火之神,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之人,因此,誰都會有喜怒哀樂,尤其碰逢悲愁憂苦的事而致情緒低落、黯然神傷時,這對視力的損傷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對于當天發生的不愉快,晚上睡覺前我都會試著先放下,我總是對自己說:“起起伏伏的人生,踉踉蹌蹌走到今天,誰身上沒有累累傷痕?既然時間可以換空間,我何不選擇今夜就放下?”因為看遠了,想通了,放開了,我便塊壘頓消、歡愉復回,于是安心而眠。
用眼、護眼無小事,因為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細微之舉,有時很有可能對自己的眼睛造成不小的傷害。因此,堅持正確用眼、科學護眼并養成良好的習慣,頗為重要。關注“細節”,至少要關注這樣三方面的“細節”:一是注意勞逸結合。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張有弛。否則,忙碌緊張過頭,尤其長期伏案工作,容易傷身傷神。平日里,我無論看電腦還是寫作,時間一長,我都會站起來走一走并看一看窗外風景,以及時消除視覺疲勞。
二是學會棄“暗”投“明”。尤其對手機族而言,千萬不要在昏暗的環境里長時間地讀屏。因為我曾經中過一次招,新手機買來的次日清晨,在不開窗、不開燈的環境下,看了近半小時的信息,于是,右眼感到模糊。幸虧發現及時,并遵醫囑服藥。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三是體現動靜轉換。有的人通常喜歡在疾馳的汽車上長時間埋頭閱讀書刊,其實,這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因此,要力求避免。與其在車上貪讀,倒不如平日積攢零碎時間勤讀補課。否則,會得不償失。
保護好眼睛,雖無定格可依,但一定有規律可循。假如拙文能夠給廣大讀者尋找規律提供哪怕一點點啟發,這就足夠令我聊以自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