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萍
冬去春來,楊柳吐綠,溫暖的春風吹綠了一望無際的田野,吹動了靜靜流淌的河水。按理說春季往往應是溫暖才合理,可是也會有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的時候。古有俗語“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春捂”指的是在春季,氣候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jié)與冬季的環(huán)境溫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枯草逢春,寒氣始退,各地氣溫反復無常,忽冷忽熱,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一旦氣溫突變,稍不注意,各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在冷空氣來臨前48 小時之內,一定要注意春捂,可以有效降低感冒等疾病的發(fā)生率。那是因為根據(jù)相關的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高發(fā)病時間,都是與冷空氣的南下有很大關系的。春天氣溫總歸是在慢慢回升的,衣物總是要減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不可太快地脫去棉衣,從而被凍感冒。凡事皆有度,“春捂”也是如此,過猶不及,自受其害。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適度的春季養(yǎng)生,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背部 《養(yǎng)生四要·慎動》說:“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背心保暖,可以保持人體核心溫度的溫暖,使得風寒之邪不易透過背部侵入人體,有效預防風寒感冒、咳嗽、鼻塞等。老年人和兒童在出門時可以穿件背心馬甲,以達到御寒保暖的作用。
腹部 古有“兜肚”或“肚束”保健,因為腹部為陰經積聚之地,腹部受涼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婦科疾病及男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腹部保暖可以起到保護體內臟器的作用,增強消化功能和促進體內血液流通。
雙腳 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所常盛。雙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經常搓腳、熱水泡腳能使腳部快速溫暖,有效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疾病。
膝蓋 膝為筋之府,寒則易于攣急,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jié)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jié)疼痛。多捂膝蓋可以加強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必要時可以套上護膝以加強保暖。
腰部 腰為腎之府,腎喜溫惡寒。腰部因為彎腰、轉身等動作導致排熱較多,非常容易著涼,容易出現(xiàn)腰部酸軟、尿頻、困倦疲乏等癥狀。
“春捂絕不是亂捂,春季人體內陽氣向上外發(fā),若捂過了頭,體內陽氣過多會化熱外攻,引發(fā)風熱感冒、鼻出血等。
1.《攝生消息論》說:“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老人體質偏弱,穿著理應保暖點,減衣不要太快,盡量慢慢減。
2.很多寶媽認為春天氣溫變化大,捂著點兒好,然而寶寶皮膚較薄,皮脂腺的發(fā)育不完善,皮膚抵抗力弱,一味地捂著,來不及增減衣物,很容易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
3.一般情況下,立春后最短要捂1~2 周。氣溫回升后,得再捂7 天左右,體弱者、小孩、體質偏寒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 天以上。“春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不出汗為宜,要根據(jù)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如果氣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1~2周,就可以解除春捂了。
4.“春捂”并不適合所有城市。部分南方城市即使感覺寒冷時,平均氣溫依然處于10℃以上,做到基礎保暖就可,不需要刻意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