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健
一年之中,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幼時懵懂,不明白它的具體含義,只知道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會有新衣服穿,會有美味的年夜飯,還能和小朋友們一起買玩具放煙花。隨著年齡增長,對過年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它是告別寒冬春風送暖的季節更替,是爆竹聲中辭舊迎新的美好開端,是千家萬戶新桃換舊符抒發美好愿望,是黃發垂髫歡聚一堂的團圓時光。也正是如此,對過年的期盼,年復一年愈發強烈。
“過了臘八就是年”,印象中小時候的年,開始得很早,臘八那天每家每戶都開始腌制咸肉就說明新年快要來到了,有雞、魚、臘腸等,腌好后掛在院落里、房檐下晾曬,孩子們總是垂涎三尺,盼望時間過得快一點,趕緊過年,這些美味就能早一點吃到嘴里。
“廿三祭灶、廿四掃房,廿五、廿六去買肉……”,從農歷的臘月廿三開始,過年的氛圍便越來越濃。那時把辦年貨看得特別重要,寒冬臘月,早上特別冷,爺爺依然騎著自行車帶我去十幾里遠的集市采購年貨,各種各樣的年貨讓我眼花繚亂。貼春聯也是過年的一個重要環節,俗話說“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臘月廿八那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貼春聯,大人們貼,我們小孩子就負責遞春聯或者其他工具,湊個熱鬧。貼完之后,爺爺還要用小一點的笤帚輕輕掃一下,讓春聯更平整。
姑娘愛花,小子愛炮。對我們這些調皮的男孩子們來說,過年最讓我們心動、也最吸引我們的,莫過于那些花花綠綠的鞭炮了。鞭炮的種類很多,摔炮、劃炮、掛鞭、二踢腳,樣樣都足以對我們“勾魂”。那時候鞭炮我們都舍不得一掛一掛地放,必須一個個拆開放。每次當大人用竹竿挑著鞭炮放完,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滿地尋找沒有引燃的單獨炮仗,就像撿金子一樣快樂。
臘月三十的早晨一定是被剁餃子餡的聲音吵醒的,家家戶戶早早開始準備晚上包餃子的原料。媽媽的手工面點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主食,那時候年味就是鍋中冒著煙兒咧著嘴笑的棗花饅頭,還有泛著紅眼睛的小兔子饅頭,當掀開鍋蓋時香甜的氣味撲鼻而來,早已饞得流口水的我在廚房門口探頭探腦,直到分得一個自己喜歡的饃饃才興高采烈跑出去。晚上一大家子人圍坐飯桌旁,一邊看著電視機里的春晚,一邊在歡聲笑語中包著餃子,一片其樂融融景象。
月是故鄉明,節是家鄉親。如今我雖然已經長大成人,但每到臨近過年,內心總會不由自主地開心和激動。原來我們所期待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過年,而是那種熱鬧高興的氛圍,那種親人團聚的溫暖,和那句久違的“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