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艷
(太倉市沙溪鎮農村工作局,江蘇蘇州 215421)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技術不斷進步,水稻種植技術持續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不同地區的水稻種植條件存在差異,在水稻種植技術、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促進水稻種植業發展,在確保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的前提下,為我國糧食產業和糧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背景下,相關人員有必要細致探討與分析水稻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歷來均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水稻主要分為兩種,即粳米和雜交水稻。隨著水稻科研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新型水稻不斷出現,例如適應鹽堿地的海水稻,適應干旱環境的抗旱水稻等,這些新水稻品種為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穩中有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
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2021 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 992.1 萬hm2,水稻總產量達2.1 億t,平均產量為7 110 kg/hm2。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水稻平均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從種植區域來看,我國水稻種植區主要集中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即南方地區,占全國水稻總產量的70%左右。總體來看,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水稻產量穩中有增[2]。
選種是水稻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選種必須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環境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水稻產量。
選種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從眾多水稻品種中選擇適合本地區氣候環境、質量優良、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盡量選擇以前種植過的品種,對尚未種植過的新型水稻可以進行試種,若種植效果較好再進行市場推廣[3]。
第一,二次篩選種子。所謂二次篩選,是在篩選種子品種的基礎上,對購買的種子進行二次挑選,剔除不良種子以后播種剩余種子。
第二,種子晾曬。挑選種子后,要將其放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充分晾曬,排除種子內部的多余水分,達到抑制種子生長的目的,避免包裝以后出現提前發芽的情況。晾曬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4]。
第三,播種前進行水浸處理。在水稻種子播種之前,要將其放在溫度為40 ℃左右的水中浸泡15 min,進一步提高種子的存活率。
第一,選擇和設置苗床。苗床應該盡量選擇光照比較充足、具有良好通風性的區域,確保溫度適宜水稻發芽生長,為水稻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苗床鋪設的方向要以東西朝向為主,在具體鋪設過程中需結合當地的實際環境進行[5]。
第二,控制含水量??刂泼绱埠繒r,需充分分析水稻的生長需求,確保苗床內部的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出現水量過多或過少的情況。通過觀察隨時調節苗床內的水量,為稻苗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三,水稻播種過程中合理控制間距。從水稻育苗的角度來講,育苗的間距對水稻發芽和生長具有重要影響。在苗床空間的劃分上,需要充分考慮稻苗的生長需要,為其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為稻苗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另外,在苗床管理中,為了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可以采用覆蓋薄膜的方式控制溫濕度[6]。
田間施肥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關鍵在于以土壤檢測結果為基礎,根據種植水稻品種的營養吸收特點制訂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施肥作業可以分期分段進行,最大程度確保施肥效果。在田間施肥過程中,氮磷鉀肥的控制工作非常重要,要將總氮量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確保水稻健康生長。在具體的施肥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以提高土壤肥力為主要目標。滿足水稻的生長需要,形成一個適宜水稻生長的環境,盡量選擇農家肥和有機肥,確保水稻營養均衡。
第二,以復合肥為主。根據復合肥的使用標準和要求合理控制總量,將復合肥在所有肥料中的比重控制在25%左右,濃度標準為750 kg/hm2,具體的用量需要根據土壤肥力的實際情況確定[7]。
第三,追肥。追肥需要在插秧結束后進行,追肥前需要測定土壤肥力,結合水稻種植作業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進行。同時,需清理水稻種植區域內的雜草,避免雜草與水稻爭奪肥力,影響水稻生長。
水稻種植對水資源的需求較高,各地區的水源狀況存在差異,水稻種植后需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及時灌溉,確保水分供應充足。田間灌溉必須堅持節約用水的基本原則,采用濕、淺、干等灌溉方法,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靈活進行,確保灌溉效果達到預期[8]。
不同時期應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插秧過程中,一般采用淺水灌溉方法,這樣能夠為秧苗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水稻分蘗盛期需根據當地天氣情況選擇濕、淺灌溉方法。如果降水較多,應選擇濕灌法;如果氣候比較干燥、降水較少,應采用淺灌溉法。水稻分蘗末期,要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灌溉,保持適度濕潤即可,將灌溉與病蟲害的防治有效結合起來。水稻成熟期,要準確把握斷水時間,避免斷水過早,保證水稻稻穗飽滿[9]。
移栽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種植人員要合理選擇移栽時間,把握移栽技術要點,保證水稻的成活率。選擇移栽時間時,需根據幼苗的生長狀況,參考水稻品種的生長周期,確定最佳移栽時間,做好水稻稻苗移栽準備工作。當前,水稻稻苗移栽時間一般是長出5 片葉時[10]。
種植中稻和晚稻需要在秧苗生長25 d 后再移栽,原因是中稻和晚稻育苗溫度相對較低,稻苗生長比較緩慢,過早移栽會影響稻苗的成活率。移栽之前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移栽前40 d 需采取相應的通風措施,確保稻苗適應外部生長環境。移栽前1 d 需拆除薄膜,使其完全暴露在外部環境中。此外,要精確控制插秧的深度,一般控制在3 cm 左右為宜。過深會導致幼苗光照不足,過淺會導致幼苗無法附著在土壤上,進而影響幼苗生長。
水稻種植過程中會發生多種病蟲害,常見病蟲害有立枯病、青枯病、稻白葉枯病等。防治過程中,需從苗床制備階段入手,使用科學的消毒處理方式。同時,要合理控制水稻播種密度,降低弱苗和病苗等出現概率,為水稻高產奠定基礎[11]。
4.1.1 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高發病害,一般發生在初種階段,主要原因是初種階段土壤濕度較大,為立枯病病毒的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防治立枯病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選擇合適的天氣種植水稻。如果溫度較低,應適當控制土壤濕度,降低立枯病的發生概率,保持通風,使水分快速蒸發,確保土壤表面濕潤[12]。
第二,藥物防治。立枯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一旦感染會大面積傳播。發現立枯病后應借助藥物滅殺,一般選擇惡毒靈等藥物,按照1∶3 的比例與水混合,均勻噴灑到苗床上。同時,可以使用6 號ABT 生根粉,按照1∶15 000 的比例與水混合,均勻噴灑到苗床上,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苗床大小與播種面積密切相關,苗床面積不宜過大,一般約為40 m2。此外,生根粉可以促進根部發育,確保水稻健康生長。
第三,消毒苗床土壤。消毒苗床土壤一般采用深耕的方式處理,將土壤深耕后晾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起到一定的殺毒作用。也可以使用殺毒劑消毒,但是一般不建議采用這種方法。
4.1.2 青枯病
青枯病與立枯病有很多相似之處,一般情況下,青枯病是在立枯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青枯病的病程進展相對較慢,對水稻的危害性較小,在溫度和濕度不適宜的情況下,會加快水稻營養消耗,降低水稻抗逆性,影響水稻生長。在青枯病的防治過程中,要做好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只有降低立枯病的發生概率,才能有效預防青枯病,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確保水稻種植作業和田間管理的科學性,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日常管理工作必須有序進行,保持苗間距適宜,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13]。
第二,現有的研究成果顯示,青枯病的發生與水稻抗病性有一定關聯,抗病性越強的水稻品種,發生青枯病的概率越小。在選擇水稻品種的過程中,要適當考慮青枯病的抗病性和防治難度,盡量選擇具備優良抗病特性的水稻品種,降低后續的防治難度。
4.1.3 稻白葉枯病
稻白葉枯病多發于水稻的葉子部位,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稻白葉枯病的病原菌原核是稻黃單胞水稻致病變種,此種病害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對水稻的危害較大。稻白葉枯病在適宜的環境下可從水稻的根、莖、葉部傷口和水孔侵入,在維管束導管中繁殖。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病菌繁殖速度非常快[14]。
稻白葉枯病一般發生在水稻苗期和分蘗期,感染以后水稻葉子會迅速枯萎,呈現出急性凋萎癥狀,病斑呈青灰色水漬狀,病葉迅速卷曲凋萎,葉子和莖部會出現褐色枯斑。稻白葉枯病繁殖對溫度的要求較高,一般在26~30 ℃的環境下繁殖,具有良好的耐低溫性,病菌可以附著在水稻的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通過種子傳播。
稻白葉枯病的發生與氮肥過多和長期積水有密切關系,如果不及時防治會快速傳播與蔓延。在防治工作中,種植人員要優選具備一定抗病性的水稻品種,及時排出稻田內的積水,使用惡毒靈藥物防治,確保水稻健康生長,為水稻高產穩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水稻病蟲害類型多樣,對水稻生長的影響非常明顯。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以生物防治為主,結合其他防治手段開展相關工作。
4.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最為安全的防治方法,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深水滅蛹。部分蟲害的蛹一般在3 月之前于地下孵化,為了做好水稻防汛工作,需要在3—4 月對稻田進行深灌處理。該處理方法可以淹沒大部分幼蟲和蛹,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蟲害滅殺方式。
第二,稻鴨農法防治。鴨子是一種雜食性家禽,稻田內的各種蟲子均是鴨子的食物,種植人員可以在深水灌蛹的基礎上,利用鴨子進行二次滅殺。一般情況下,每公頃放225 只鴨子,滅殺時間為3 d 左右。另外,鴨子會食用田間的雜草,可以在防治蟲害的同時達到一定的除草效果。
4.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一種較為安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相對于化學防治方法,其對水稻生長環境的影響較小。在當前的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物理防治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適合進行物理防治的蟲害主要包括螟蟲、稻飛虱和卷葉螟等。現有的研究成果顯示,物理防治方法可以顯著降低病蟲害侵染率。
在物理防治中,主要是利用一些專業的設施實現有效防治。例如,根據害蟲趨光性的特征,使用電網、捕蠅等設備滅殺,使用之前需根據害蟲的特點設置好頻振頻率。放置誘捕器可顯著提升防治效果,一般要放置在高于水稻植株13 cm 左右的位置,誘捕器之間的間距為700 m。
4.2.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一種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是需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需采用不同的藥劑及配比,否則會影響防治效果。使用化學防治之前,需了解蟲害的嚴重程度。稻飛虱等蟲害比較嚴重時,水稻葉片會呈枯黃色,水稻在結穗過程中會出現異常情況,例如結穗率偏低等。針對此問題,種植人員可使用40%可立克溶液450 kg/hm2,均勻噴灑到水稻表面。另外,在其他藥物的使用過程中,應科學控制藥物的濃度,避免因用藥過多影響水稻品質。
隨著水稻科研工作的不斷開展,水稻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逐漸優化。農業科技工作者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系統總結本地區水稻種植的技術要點,針對水稻種植戶和種植單位開展集中培訓活動,大力推廣科學的水稻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促進水稻種植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