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琴
(赫章縣農業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貴州畢節 5532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農業種植技術不斷優化。馬鈴薯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種植面積廣闊。馬鈴薯適應性較強,對土壤和環境的要求不高,栽培技術簡便,營養價值高,深受種植戶與消費者的喜愛,市場需求量較大。
傳統的馬鈴薯栽培方式較為粗糙,管理散漫,許多農戶相互借鑒模仿,缺乏規范化管理,很難實現預期的種植目標。當前,隨著農業科技進步,馬鈴薯生產技術逐漸優化,從選種、整地、播種、澆水、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如何科學使用馬鈴薯種植技術,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提高馬鈴薯質量與產量是相關人員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馬鈴薯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關鍵技術落實不充分。關鍵技術措施對促進馬鈴薯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馬鈴薯生產存在技術意識不強、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不足等問題,相關人員需不斷優化馬鈴薯種植技術,為馬鈴薯種植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1]。
馬鈴薯種性退化是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馬鈴薯種性退化是必然現象,經過幾代的栽培,馬鈴薯的品質會隨之下降。在栽培過程中,種性退化最直觀的表現是葉片矮化和黑化,嚴重時會導致整個植株死亡,從而影響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相關人員需不斷研發馬鈴薯新品種,提高品種的適應性、抗病能力與生長活力,進而為馬鈴薯高產奠定堅實的基礎[2]。
部分農戶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濫用化肥,導致馬鈴薯農藥殘留量較大,品質降低。在栽培馬鈴薯時,種植人員應確保施肥工作的科學性,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的肥料需求,合理選用化肥和其他實用性肥料。例如,在馬鈴薯生長期施用氮肥可加快莖、葉生長速度,促進光合作用,增加養分含量。此外,應用馬鈴薯專用化肥時,需重視比例問題,若配合其他化肥宜選用含鉀量高的復合肥[3]。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部分種植人員對輪作方式了解較少,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連作,導致病毒、害蟲、蟲卵等在農田大量積累,從而造成病蟲害大面積暴發。連作會降低土壤肥力,提高田間病害監測和管理難度,導致馬鈴薯產量與品質顯著下降。
要想增加馬鈴薯的產量,保證馬鈴薯的整體品質,就要科學選擇適宜的品種。選育馬鈴薯品種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部分種植人員忽視種植區域的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盲目引進新的馬鈴薯品種,以達到持續增產的目的。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往往在選擇品種時出現決策失誤[4]。
第二,了解常見病蟲害。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調查研究栽培地區的主要病害。盡量選用能夠抵御多種病蟲害的品種,為馬鈴薯健康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常見病蟲害對馬鈴薯的不利影響。
第三,選用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的品種。優良的品種對馬鈴薯健康生長具有重要作用。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的品種可提高馬鈴薯的成活率。特別是在跨區域引進品種時,馬鈴薯的適應性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應根據外形大小、光滑度、衛生狀況等選用優質品種。
馬鈴薯的生長特性決定其不能在同一地塊連續播種。種植人員選擇耕地時,應盡量選用上茬作物不是茄科植物的田塊,為促進馬鈴薯高質、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同一地區持續種植馬鈴薯可能出現病蟲害,會對其產量和質量產生一定影響,難以達到高質的目的。種植人員可以選擇輪作方式耕種馬鈴薯,既保證馬鈴薯健康生長,又能使馬鈴薯達到優質的口感,使其免受病蟲害為害,確保馬鈴薯健康生長。種植人員可以在前一年種植馬鈴薯,次年種植玉米,第三年種植小麥,保證土壤有充足的養分[5]。
馬鈴薯塊莖在膨大過程中對土壤的要求較高,需要確保土壤松軟。種植人員在選擇種植地時,應盡量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保證土壤環境與馬鈴薯的生長要求相適應。在平地上種植馬鈴薯既能優化灌溉措施,又能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要,便于排水,防止土壤中的水分過多對馬鈴薯生長造成不利影響[6]。
種植人員選定耕地后,要劃分耕地和畦面。結合農田地形科學設計灌溉溝,保證灌溉要求與標準一致,促進馬鈴薯健康生長,達到高質、高產的目的。在農田灌溉系統中,如果排水條件較好,種植人員要盡量增加灌溉面的寬度,改善農田的排水性能。設計排水不佳的田埂時,要結合農田的具體條件,合理調節灌溉溝的寬度,最大限度縮小灌溉面積,滿足土壤的排水要求,為馬鈴薯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7]。
播種馬鈴薯之前,要將馬鈴薯切成小塊后再萌發。對馬鈴薯進行切塊時,要確保每塊馬鈴薯都長出新芽。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切塊促進發芽是一個關鍵步驟,該技術能提高馬鈴薯的播種質量與發芽率,促使馬鈴薯正常生長,從而為實現馬鈴薯高產奠定基礎。將馬鈴薯切成小塊后,要用藥物消毒,以免被細菌侵染。將多菌靈與水混合在一起撒在馬鈴薯上,可降低幼苗發生病蟲害的概率,確保幼苗正常生長,從而進一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同時,切塊催芽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栽培過程中的風險[8]。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要加強田間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施加無機肥和有機肥可以為馬鈴薯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馬鈴薯生長需要大量養分,要根據馬鈴薯的實際生長狀況和需求科學施肥,以氮磷鉀肥為主。春季旋耕期間,需施用無機肥和有機肥作為底肥。
施肥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土壤的構造,確保其與馬鈴薯的生長需要相適應,以增產為目的,合理制訂施肥計劃。為防止雜草與馬鈴薯爭奪養分,可用乙草胺去除雜草。馬鈴薯開花期間,種植人員需拔掉所有花蕾,避免養分過度消耗,確保全部養分供應給地下塊莖膨大,促進馬鈴薯高產。
馬鈴薯開花過多,土壤肥力會有所下降,進而導致馬鈴薯出現只長秧苗不結薯的現象。冬種馬鈴薯通常在11 月中旬播種,根據不同的品種科學確定種植密度,播種后需噴灑相關藥物,有效控制雜草生長。同時,應用薄膜覆蓋技術抑制雜草,避免其與馬鈴薯爭奪養分,導致生長速度緩慢[9]。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科學開展澆水工作,保證土壤含水量滿足馬鈴薯生長需要。如果馬鈴薯在生長期間有大量降水,要及時檢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及時做好排水工作,把農田里多余的水分排出。如在馬鈴薯生長期間遭遇旱情,要及時開展灌溉工作,保證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水分充足。同時,要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控制土壤濕度,當馬鈴薯塊莖達到2 cm 時,要根據當地的降水情況控制澆水量[10]。
3.1.1 早疫病
早疫病是馬鈴薯生長早期常見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馬鈴薯莖葉部位。染病后莖葉和莖基上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斑塊。早疫病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病害,通常種植人員難以察覺。發病后若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病情會進一步惡化,直接影響馬鈴薯正常生長,嚴重時可造成馬鈴薯莖葉死亡,導致產量急劇下降。早疫病的主要發生原因是灌溉不均衡,一些種植地區不能保證土壤濕度與生長溫度。要想有效防治馬鈴薯早疫病,必須保證其生長過程中水分充足。同時,要人工調節生長環境的溫度,科學開展施肥除草工作,降低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生概率,為馬鈴薯健康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11]。
3.1.2 晚疫病
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性較大,嚴重時會導致大面積馬鈴薯迅速死亡。馬鈴薯感染晚疫病后葉子呈深綠色。在田間條件較為濕潤的環境下,馬鈴薯發生晚疫病的概率會顯著增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時,種植人員應選用無病種薯。同時,可以噴灑68.75%銀法利、25%阿米西達或50%錳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間隔7 d噴灑1 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2.1 黑脛病
與其他健康馬鈴薯相比,感染黑脛病的馬鈴薯個頭較矮且會變成黃色,嚴重時葉子會發黑,然后慢慢枯萎,散發出難聞的味道。黑脛病蔓延速度較快,可在短時間內蔓延到整個馬鈴薯,危害性極大。防治黑脛病時,種植人員要注重馬鈴薯的品種選育工作,選擇優良品種。用藥劑浸泡種薯,提高種薯的抗病性,防止種塊在栽培過程中受到病菌侵染。在種植期間,如發現馬鈴薯發生黑脛病,應及時拔掉病株,并對病株穴進行隔離,防止病害對其他健康馬鈴薯產生影響。如黑脛病較為嚴重,必須立即銷毀染病植株,觀察周邊馬鈴薯,防止有漏撿和漏拔現象。黑脛病的傳播能力較強,種植人員要了解其發病規律與特征,及時發現病株,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蔓延,避免影響馬鈴薯健康生長,降低其質量與產量[12]。
3.2.2 環腐病
環腐病是一種細菌侵蝕型病害,容易導致死株、爛薯等現象。從地面部位形態來看,主要有萎蔫型和枯斑型兩種。其中,萎蔫和葉片缺水的狀況類似,容易導致葉片枯萎,造成整片葉子向里彎曲,直至死亡。枯斑是指葉片頂部的小葉片出現干斑并迅速擴散,造成植株死亡。從植株外表看,沒有明顯的異常現象,剖開內部會發現維管束內多以深棕色和乳黃色為主。防治環腐病時,應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加強檢疫,一旦發現病株立即根除[13]。
馬鈴薯病毒性病害主要有卷葉病、馬鈴薯Y 病毒、馬鈴薯A 病毒、馬鈴薯花葉病等。在這些病害中,卷葉病發病率較高,對馬鈴薯產量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為了有效防治馬鈴薯病毒性病害,種植人員在選種和培育過程中要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通過“熱處理”去除不良種薯,增強整體抗病能力。可以通過多次噴灑藥物控制卷葉病,減少傳播途徑,從而達到降低病害發生概率的目的。但過多噴灑農藥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損害,與生態平衡和衛生觀念相違背,應盡量選擇低毒無殘留的藥物。
嚴格剔除劣質品種,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成本,滿足批量生產的需要和經濟要求,提高馬鈴薯的抗病能力,從根源上防治病毒性病害。此外,種植人員需不斷優化與創新防治方法,只有不斷提高認識,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才能確保馬鈴薯高產,促進馬鈴薯健康生長[14]。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葉蟬等。在防治蚜蟲方面,常規的防治措施是引入天敵。瓢蟲和食蚜蠅為蚜蟲的主要天敵,用其防治能更好地滿足生態發展要求,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作用。在極特殊情況下或害蟲沒有具體天敵的情況下,種植人員必須采用藥物處理,但是要注意避免殺死天敵,防止濫用藥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噴施藥物,杜絕資源浪費現象,降低生產投入成本。選用藥劑時,可選用50%抗蚜威潤濕粉與40%樂果乳油。在防治葉蟬方面,可以采取區隔防治法。葉蟬通常在豆科植物上過冬,將馬鈴薯與豆科植物分開可以有效降低葉蟬的發生概率。同時,黑光燈也可以有效殺滅葉蟬。若常規的物理防治效果不理想可采用藥物防治法,選用20%葉蟬散乳油或40%樂果乳油,根據馬鈴薯的大小、蟲害情況和種植面積科學確定施用量。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害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應堅持以防為主的原則,盡可能采用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的防治措施,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有效提高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15]。
科學的馬鈴薯栽培技術能有效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在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作出相應調整,例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土壤和品種、科學施肥、做好田間管理與水分控制工作等。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病蟲害一直是影響其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種植人員要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降低殺蟲劑和相關藥物的用量,以保證馬鈴薯產量為前提,改善馬鈴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