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遵義市紅花崗區蝦子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遵義 563125)
水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水稻的種植質量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稻的需求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國家加大了對水稻種植的補貼力度,更加重視水稻育苗技術的創新。另外,應分析水稻病害和蟲害的發病特征和規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對策,以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1.1.1 種子選擇
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選擇品質優良、產量高、抗逆性能好和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種子必須經過國家或者省級的審定,純度不能低于98%,凈度不能低于96%;選擇生育期適中的優良品種。
1.1.2 種子處理
在水稻播種之前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不僅可以提高種子的活性,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還可以消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同時要做好種子殺菌處理,選擇浸泡種子的消毒措施,先制作消毒液,可以使用的消毒液包括百克或者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將種子放在配制好的溶液中均勻浸泡,通過該項措施能夠有效預防病蟲害。另外,在播種前還需要浸泡種子,讓種子吸足水分,促進種子萌芽,保證播種之后苗齊和苗壯。在播種之前還要催芽處理,在28~32 ℃的環境下,通過催芽處理能夠提高種子的萌芽率。將種子浸泡之后撈出,放在40~50 ℃的溫水中預熱,待種子溫度達到28 ℃左右時撈出,將種子放在室內用草墊鋪好的地面上,隨時觀測溫度,不能低于28 ℃,也不能高于32 ℃,并且要控制好種子的濕度,每間隔一段時間翻動1 次,保證溫度和濕度均勻。
選擇適合的種植地區和環境,保證種植地區的土地和環境符合相關規定要求。最好遠離化工廠等污染企業,避免有毒有害的物質造成土地污染,還要選擇靠近水源的地區,保證水源供給充足。選好種植地區之后要做好整地工作,徹底清理土壤中的雜草和石塊等物,避免雜草和水稻秧苗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影響水稻生長。還要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改善原有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疏松度,為秧苗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深耕完成之后全面平整土壤,便于后期灌溉和田間管理工作。為了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可以利用秸稈還田技術,用量約為3.3 萬kg/hm2,大田翻耕之后要進行曬垡,在改善土壤結構的同時能夠提高土壤溫度,有助于種子的發芽和根部的生長。
1.3.1 播種量的確定
應該結合品種的特性、育苗葉齡和移栽的方式來確定播種量,合理控制播種的密度能夠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有利于培育壯秧。通常情況下,手動播種旱育苗時,苗的播種量應控制在280 g/m2左右。如果選擇盤育機械播種,播種量應控制在100 g/m2左右,不能太多,否則會造成秧苗過密,影響正常生長。如果選擇拋秧或者擺插缽盤育苗技術,播種量為300 g/m2。
1.3.2 育苗方式的選擇
水稻的育苗方式有多種,大棚育秧包括大棚、小棚和中棚;從苗床的水分來看,包括旱育秧和濕育秧。不同地區的種植條件存在差異性,應該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育苗技術。當前,比較常見的育苗技術是大棚育苗技術。
1.4.1 溫度管理
選擇地膜或者大棚育苗技術做好保溫工作非常關鍵,有利于出苗以及出苗后的植株生長。通過科學的保障工作能夠促進種子發芽,盡早出苗,保證苗齊和苗壯。如果選擇地膜育苗技術,要覆蓋好農用地膜,提高地膜的透光性。為了做好保溫工作,晚上應覆蓋草簾。
1.4.2 水分管理
選擇塑料地膜或者大棚育苗技術要做好水分管理工作,如果床土的水分不足或者不均勻,會影響出苗率。應該經常檢查苗床的水分情況,發現干燥發白要及時補水。通常情況下,在秧苗3 葉之前要保證床土濕潤,在3 葉之后要做好控水工作,一般不卷葉不需要澆水。在撤掉地膜時應該提前澆水,即使選擇水育秧技術也不能長時間保持深水層,否則會影響地表溫度升高。
1.4.3 肥料管理
旱育秧技術的水稻苗期生長緩慢,對肥料的需求量相對較少,如果發現苗床的肥力不足,通常不需要額外追肥。如果選擇追肥,應該結合苗床的肥力情況和秧苗的生長情況決定。如果底肥不足,會導致秧苗變黃,應及時追施氮肥,可選擇尿素。同時要做好澆水工作,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如果選擇水育苗技術,需要的肥料比較多,應該堅持少量多施的原則。
第一,具有操作簡單和省工省力的優點,無紡布是當前比較重要的覆蓋保溫材料,利用該材料能夠有效調節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保證大棚內的溫度晝夜溫差比較小,不需要通風煉苗,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支出。第二,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選擇無紡布育苗技術能夠防止秧苗徒長,水稻秧苗的葉片厚、富有彈性,并且根部發達。前期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相對較低,無紡布內不容易結露,可減少病害發生。第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常情況下,水稻專用的無紡布壽命為3 年,但是如果陽光照射容易破碎分解。水稻育苗專用的無紡布具有透氣和透水的特點,并且在分解之后能夠直接被土壤吸收,和傳統的塑料薄膜相比,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第四,實現水稻的增產和增收。相關的研究顯示,利用水稻無紡布覆蓋育苗技術能夠實現不同程度的增產,一般增產在3%~10%,可以大范圍應用和推廣[1]。
2.2.1 苗地選擇
應該選擇土壤肥沃、地勢高、背風向陽和沒有病害、蟲害、雜草的田塊。
2.2.2 做好種子處理
在選種和曬種完成之后,應該選擇線菌清浸泡種子5~7 d,之后將種子撈出晾干,然后選擇35%甲霜靈拌種處理,之后播種即可。
2.2.3 苗床制作
如果是鹽堿地育苗,應該在苗床的兩側挖床溝,深度為10~12 cm。如果選擇非鹽堿地,應該做成菜畦式苗床,兩床之間保留一定的間隔,40 cm 左右即可,便于后期的作業和管理。在播種之前1~2 d,應該將苗床澆足底水,保證澆勻澆透,可以提高出苗率。
2.2.4 配制營養土
可以使用水稻壯秧劑培育壯秧,壯秧劑帶肥帶藥,能夠保證充足養分,在預防病蟲害的同時能夠滿足3~5 葉內秧苗的營養需求[2]。
2.2.5 播種技術
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有營養土的苗床上,保證種子和苗床充分接觸,在種子表面上覆蓋厚0.5 cm、肥沃疏松的土壤。
2.2.6 增溫措施
水稻育苗專用的無紡布上面有小孔,和傳統的農用塑料薄膜相比保溫效果較差。在水稻生長的前期階段,應做好輔助增溫的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兩方面措施。第一,可以在無紡布外加蓋一層舊農用塑料薄膜。第二,封閉處理之后可以在床面鋪一層地膜,控制好地膜和床面的寬度和長度。
2.2.7 插架覆蓋無紡布
選擇的拱架材料為竹片,將其插在苗床兩側形成拱形,高度為30~40 cm,每間隔40~50 cm 插1 根竹片,保證間距的均勻性。
2.2.8 苗床管理技術
第一,撤除移植時的地膜。在播種完成之后,應該及時觀察出苗情況,如果發現床面為淡綠色,應將拱棚的一端揭開,將地膜抽出,并且將揭開的拱棚覆蓋好。在撤去地膜的4~5 d,結合天氣情況將外層的農用塑料薄膜逐漸揭掉。第二,科學補水。在出苗之前一般不需要澆水,在出苗之后要澆一次齊苗水,陰天不需要澆水。第三,保持溫度。一般情況下,無紡布覆蓋不需要通風煉苗,但是要做好苗床內的溫度保持工作,在農用塑料薄膜覆蓋育苗進入煉苗階段,如果不出現28 ℃以上的高溫,秧苗不會受到傷害,可以不進行通風煉苗。在進入5 月中下旬之后,外界的氣溫升高,如果苗床內的溫度超過28 ℃,必須通風處理。第四,揭無紡布。如果夜間的溫度不低于12 ℃,為了滿足秧苗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可以適當揭掉無紡布,一旦遇到特殊的低溫天氣,要及時蓋上。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病蟲害,嚴重時會造成水稻產量和質量下降,影響種植戶的經濟收入,也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隨著我國水稻產業不斷發展,在水稻產量和質量提升的同時病蟲害也出現高發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難度。種植戶應該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控,加大防控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科學選種工作非常重要,如果種子的抗病能力差,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為此,應該堅持科學選種原則,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的品種。選擇抗逆性強和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在選好種子之后要做好處理工作,除了要將種子均勻晾曬之外,還應浸泡種子,選擇溫度為20~25 ℃的溫水,將種子浸泡2 d 左右,1 d 換水1 次即可,通過浸泡能夠提高種子發芽率。還要做好種子的消毒工作,可以選擇40%福爾馬林溶液,能夠起到很好的除菌殺毒作用。將種子放在27 ℃的環境下催芽處理,時間為12 h,在80%種子露白之后可以播種。
做好水稻種植的田間管理工作也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應該堅持適時播種的原則,避免出現種子爛芽的情況。保證播種的均勻性,控制好種植密度。要選擇最佳的移栽時間,不要在雨季或者低溫的環境下移栽,否則會影響水稻的成活率。應該控制好水稻的秧齡,通常情況下,雜交水稻的最佳秧齡時期為20~30 d,常規水稻的最佳秧齡時間為30~40 d。在移栽之前要做好土壤的管理工作,保證水肥充足,滿足水稻生長的土壤需求,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科學的施肥和水分管理能夠提高水稻質量,同時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證水稻基肥充足,選擇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料,在水稻生長的后期階段做好追肥工作,控制好氮肥、磷肥和鉀肥之間的比例,避免水稻徒長,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3.5.1 燈光誘殺技術
一些害蟲的趨光性特點比較明顯,可以選擇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或者太陽燈等誘殺成蟲,將誘殺燈安裝在稻田里,可以減少害蟲的蟲卵數量。要控制好殺蟲燈的安裝密度,高度為距離地面1.5 m 左右。選擇在晚上開燈和天亮關燈,每間隔3 d 清理被殺死的害蟲,提高防控效果。另外,可以選擇糖醋液誘殺成蟲,將白酒、水、醋和糖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同時加入適量的黏合劑,然后將其涂抹在草把上,能夠有效誘殺成蟲。
3.5.2 生物防治技術
第一,水稻田養鴨和養魚技術。水稻田養鴨能夠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微生物滿足鴨群生長的需求,同時能夠為鴨子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鴨子捕食害蟲和蟲卵,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鴨子的排泄物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應控制好稻田內鴨子的數量,避免鴨子數量過多對秧苗造成破壞。可以利用稻田養魚技術,選擇雜食性和草食性魚為主的魚類,在水稻收獲之后灌水養魚,在第二年插秧之前捕魚,有效預防病蟲害,同時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收入。第二,做好天敵的保護工作。利用害蟲的天敵防治病蟲害,通過釋放赤眼蜂的方式能夠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在利用天敵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應減少化學藥劑用量,降低對天敵的危害,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第三,生物農藥防治技術。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不會污染生態環境,同時不會造成過多的藥物殘留。可以利用阿維菌素防治三化螟、蘇云金桿菌防治黏蟲、井岡霉素防治稻曲病和紋枯病、春雷霉素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顯著。
3.5.3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是當前比較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應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出現稻瘟病后可以選擇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用量為450 g/hm2,兌水675 kg/hm2。出現紋枯病后可以選擇75%稻曲紋枯靈可濕性粉劑,用量為600 g/hm2,兌水675 kg/hm2。出現稻曲病之后可以選擇70%納斯津可濕性粉劑,用量為600 g/hm2,兌水675 kg/hm2,均勻噴霧防治即可。出現水稻稻飛虱,可以選擇10%的吡蟲啉,用量為450 g/hm2,兌水675 kg/hm2,均勻噴霧防治。針對水稻螟蟲,可以選擇25%喹硫磷乳油,用量為2 250 mL/hm2,兌水675 kg/hm2,之后均勻噴霧防治,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為了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應該選擇科學的水稻育苗技術。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的水稻品種、做好對育苗基地的選擇、不斷創新水稻育苗技術、加強育苗過程中的管理工作,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為水稻栽培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此外,水稻的產量還會受到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應用科學的育苗技術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證秧苗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