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選芳
(南京市江寧區農業農村局,江蘇南京 211100)
目前,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在我國尤為普遍,借助大棚種植蔬菜,讓許多老百姓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鮮的綠色蔬菜。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大棚蔬菜的市場前景也愈發廣闊。部分種植過程中依舊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導致整體大棚蔬菜產量驟減,不僅影響種植戶自身的經濟效益,也對當下市場環境的平穩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
長期在同一塊土壤種植同一種作物,會使土壤內部菌群失衡、生態系統崩壞,進而導致土壤酸堿化程度加劇,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繁殖?,F階段,部分種植戶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會長時間在同一片土壤內種植一種蔬菜作物,導致土壤內部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養分含量低、細菌滋生迅速,嚴重威脅蔬菜的整體產量。據分析指出,長期將同一種蔬菜種植在固定的位置上,蔬菜在生長過程中會大量積聚土壤中的養分,進而提升自身的營養成分,而且現在市面上存在很多不注意土壤休耕、長期頻繁地壓榨土壤種植作物,以提高總體蔬菜種植產量。不合理的種植結構以及種植方式,使得土壤內部養分貧瘠、細菌大量滋生繁衍,在后期蔬菜種植的過程中嚴重影響蔬菜的生長和發育,從而導致大棚蔬菜出現頻繁的連作病害,使種植戶經濟效益嚴重下降。
對于農作物生長情況而言,土壤不僅是提供養分和肥料的棲息之所,更是保護農作物生長、不受外界環境影響的重要工具。因此,一旦土壤內部環境紊亂,不僅影響當下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對后期農作物的種植管理造成影響。同時,對于種植戶而言,由于長期依靠自身的種植經驗,缺乏對土壤合理規劃和種植結構調整,會將同一種蔬菜固定種植在某一片土壤中,從而使土壤內部菌群紊亂,造成營養供給不足,并且因為細菌的大量繁衍,增加蔬菜連作病害概率,甚至還會導致產量降低,影響整體經濟效益[1]。由于一些種植戶在蔬菜種子篩選過程中的疏忽,將攜帶病菌的種子種植到蔬菜大棚中,這樣會導致蔬菜成片發病,從而造成無法挽救的后果。
大棚蔬菜種植主要是通過增加棚內溫度,為蔬菜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進而保證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就大棚蔬菜而言,溫度和濕度的把控對蔬菜整體的生長發育尤為重要,部分缺乏管理經驗的種植戶對于棚內溫度、濕度的變化,通常以自身的感受作為判斷依據,導致棚內溫度經常出現驟然升高又驟然降低的情況。
日常管理中,可以通過光照和采暖工具調節棚內溫度,一些管理方法落后的種植戶只能依靠日照以及做好日常保暖工作來提供大棚所需的溫度;還有些種植戶會在棚內修建爐子,以生火的方式提高棚內溫度,這樣不僅無法有效提高棚內溫度,還會因為管理疏忽造成火災的發生,嚴重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管理方法落后的種植戶經常忽略對濕度的管理,導致大棚內部過于干燥或者過于潮濕,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影響蔬菜的生長速度。對于缺乏科學管理方法的種植農戶而言,只憑借自身感官對棚內溫度、濕度進行調節和控制,無法給予蔬菜穩定的生長環境,還會造成蔬菜品質和產量的下降。因為大棚蔬菜種植屬于封閉式種植場所,需要不定時對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進行檢測,否則因為水汽含量過大導致蔬菜出現成片腐爛等嚴重病變,嚴重影響蔬菜后期銷售,從而出現高額虧損。
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中營養成分和水分的供給,對于不同蔬菜的不同生長周期和生長狀態而言,所需的施肥方式和肥料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大棚蔬菜種植而言,需要提高種植戶自身施肥技術,以科學的方式控制施肥劑量。就目前大棚蔬菜種植所呈現的情況來看,很多種植戶為蔬菜進行施肥、追肥等工作,主要憑借以往的種植經驗來施加肥料,這不僅無法保證施肥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也無法控制肥料施加過程中總體和局部的劑量,以至于出現肥料嚴重失衡的問題。對于不同種類的大棚蔬菜種植而言,所需的肥料種類和施肥方式也有所區別。例如,種植番茄需要的肥料主要是氮肥、鉀肥等,并輔以少量的磷肥,這樣可以使其生長速度更快、口感更好、成熟度更高。而且在番茄生長的不同時期,所施加肥料的劑量也需要著重注意。對于一些種植戶而言,施肥只是通過澆水或埋坑的方式,將肥料施加到土壤中,為蔬菜生長提供營養,提高蔬菜整體的生長速度。因此,其施肥往往缺乏科學的考量,只依靠自身經驗對蔬菜等作物進行肥料追加。土壤內部肥力一旦積攢過多,會導致營養滯留、吸附等現象,破壞土壤內部整體生態平衡的穩定,使土壤出現大量鹽漬化現象,嚴重威脅蔬菜的生長。
從新時期社會群體產生的需求量變化來看,人們對有機蔬菜的需求量正逐漸增加,施加化肥與有機蔬菜的需求相違背,對種植戶自身經濟利益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于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加,以往蔬菜水果等供需市場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同時,因為國家推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人向往綠色有機生活、推崇綠色安全無污染蔬菜。但是對于蔬菜市場而言,大部分的蔬菜都會有農藥殘留,一旦超標,有可能會對自身生理系統造成影響。
蔬菜出現農藥殘留這一現象,從根源追溯是農戶在大棚蔬菜種植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病蟲害防護,以至于需要通過噴灑大量農藥來減少蔬菜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因為噴施農藥對蔬菜種植管理的工作而言,屬于較為輕松的工作,可以高效、快速穩定蔬菜內部病菌或蟲害的擴散,避免由于病蟲害導致經濟收益出現虧損。對于種植戶而言,經濟利益是最為主要的引導因素,是通過噴灑農藥,用極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這種方式雖然保障了種植戶日常經濟來源的穩定和增長,但是對于大棚蔬菜而言,農藥不僅會在蔬菜表面形成化學殘留,還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響。
在日常的種植管理過程中,種植戶通過對蔬菜等作物噴灑農藥,以提高蔬菜對病菌的耐藥性,用農藥建立起防止病菌入侵的屏障,借此來保障自身經濟效益的穩定。但是長期噴灑農藥,會使農藥化學殘留侵入蔬菜表層。消費者在購買后只是進行簡單的清洗并不能清除蔬菜內部的農藥化學殘留,在進食后會對人體的生理狀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因種植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科學種植技術學習導致連作病害等問題的發生,要先改變種植戶的種植思想,通過科學化的大棚蔬菜種植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等方式,推動整體大棚蔬菜種植結構的調整,從根源上斷絕連作病害的發生[2]。面對種植戶嚴重缺乏科學種植管理經驗的局面,需要建立專業的技術培訓基地,通過對種植戶進行整體的培訓和大棚蔬菜種植管理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種植戶自身科學種植水平,使種植戶可以從意識層面提高大棚蔬菜種植管理。借助集體培訓的方式,種植戶對種植結構分布有基礎的認識,可以有效幫助大棚內部種植結構分布的調整,改善土壤內部生態環境。要想避免蔬菜連作病害的發生,不僅要關注土壤內部生態系統的穩定,還要對蔬菜種子的抗病性進行提升。
在選擇種子的時候,可以通過鹽水浸泡的方法去除干癟且生命力弱小的種子,盡量選擇優質、高產、抗病性強且基礎口感好的品種,對種子進行細致化處理,可以提高種子整體存活率。而且,通過調整大棚內部整體蔬菜種植結構的分布位置,可以為土壤提供充足的休整時間,以輪作種植、換土消毒的方式,加大對棚內土壤的管理力度,有效降低土壤內部細菌繁衍滋生等問題的可能性,以預防代替治理,才能更好地避免大棚蔬菜各類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大棚內部蔬菜產量和質量,促進種植戶經濟收入的增加,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要想做好大棚蔬菜整體市場的穩定性培養,除了做好大棚內部種植結構調整,避免蔬菜產生連作疾病,以及對種植戶普及科學的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水平之外,還需要對大棚內部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長進行嚴格監控[3]。
受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影響,我國現有科技發展水平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通過將現有科技水平與大棚蔬菜種植管理相結合,以網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管理技術作為基礎框架,研發出符合當下大棚蔬菜種植所需的溫濕調節系統。通過計算機網絡的控制,對棚內進行機械化代替人工的通風、控溫、控濕等操作,以精準的數據代替人體感知,可以更安全、有效且精準地對大棚內部溫度、濕度進行合理的控制和調節。蔬菜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土壤和水源,通過控制系統,結合科學的蔬菜種植技術,為蔬菜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光照條件,促進蔬菜的光合作用。同時,自動化控制系統調節溫度的方式,從根本上保障棚內蔬菜處于溫度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提升蔬菜的生長速度。利用自動化控制系統調節大棚內部濕度,可以有效避免大棚內部水汽的過度聚集和整體環境過分干燥的情況,優化了蔬菜的生長環境。一般來講,棚內溫度變化呈現晝夜溫差大的規律,尤其是晴朗的天氣,白天日照充足,棚內溫度迅速上升,因此需要對棚內進行適當的降溫處理,而夜晚可以適當對棚內溫度進行提升,避免出現凍傷等問題[4]。
據研究調查可知,一般蔬菜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白天適宜的濕度通常是35%左右,夜晚則是83%左右,需要及時地對大棚內部進行通風除濕工作,避免因為棚內濕度差距過大誘發蔬菜各種疾病的產生。
通過結合當下農業機械化生產工具的開發進程,以及當代科技發展水平,為了加強大棚蔬菜種植管理過程中土壤內部肥力的管理,以機械化代替人力的方式,對大棚內部土壤進行科學化施肥。
要想提升大棚蔬菜整體的數量和質量,施肥無疑是一項十分關鍵的環節。通過施肥可以保障土壤內部蔬菜生長所需的養分,促進蔬菜生長速度,提高蔬菜的生長質量。但是施肥也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即蔬菜植株的大小、種類、發育階段等對其進行合理化、科學化施肥。根據實際情況,施加不同種類、不同分量的肥料,所達成的最終效果也會有明顯的區別。
一般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以磷、鉀、氮肥為主,能幫助大棚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促進蔬菜內部物質的合成與轉運,可以提高蛋白質合成速度,促進植物內部新陳代謝,保障蔬菜具有清爽脆嫩的口感和鮮艷的外觀,在提升蔬菜內部維生素含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蔬菜的耐儲存性,有助于提高蔬菜的質量。通過科學化機械施肥的方式,可以對大棚內部蔬菜的肥料進行嚴格管控,以數據作為施肥的首要前提,通過機械化方式,探查土壤內部的肥力狀態,避免施肥過度對土壤造成負擔[5]。而且,對大棚蔬菜進行施肥的過程中,盡量選用有機肥,降低復合肥的施用量,以綠色及有機的生態肥為蔬菜生長提供所需養分。與化肥不同,有機肥更適用于土壤內部生態平衡的穩定,不會對土壤內部造成生態破壞,也更適用于蔬菜的生長,提升蔬菜整體的品質。用有機肥代替化肥,有助于環境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方針,實現綠色有機蔬菜的大規模種植和推廣。
在蔬菜或者其他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農藥是出現次數最頻繁、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管理手段。通過噴灑農藥,為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營造一個可預防和可控制的管理方式。大部分農戶對蔬菜噴灑農藥的主要目的在于預防或治療蔬菜可能遭受或者正在遭受的病蟲害,避免大棚蔬菜出現減產或者病害蔓延等問題。而當下蔬菜市場中,有機綠色蔬菜的需求量相比以往而言有了大幅度的上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推廣有機綠色種植技術已經成為大棚蔬菜種植中最潮流的種植方式。因此,面對大棚蔬菜出現的病蟲害,盡量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在防治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再使用化學防治方法。
首先,需要對大棚內部進行溫度和濕度的調節,適當對棚內進行通風工作,避免給病蟲害的滋生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其次,在種植蔬菜之前,對土壤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消毒工作,可以通過噴灑生石灰、醋和其他常用的消毒用品,對土壤進行多次的消毒殺菌工作,營造良好的蔬菜生長環境,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在個體進出大棚時,也要做好消毒殺菌工作,避免將細菌攜帶進棚內造成棚內生態平衡的紊亂。
再次,針對害蟲的出現,可以通過燈源吸引或者益蟲投放的方式,以物理防治或者生物防治的手段,加強對蔬菜大棚內部蟲害的控制和防治,促進大棚蔬菜的生長,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落實[6-7]。
在大棚蔬菜種植與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推動新興技術落實到種植管理中,適當對蔬菜種植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提高棚內溫度、濕度管理水平,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對土壤進行施肥、追肥,倡導綠色有機種植,盡量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對蔬菜進行蟲害防治。以科學有效的種植管理技術提高大棚蔬菜總體種植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穩定整體市場,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