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樂,張鑫明,楊智媛,經 帥
(1.鎮賚縣氣象局,吉林白城 137300;2.白城市氣象局,吉林白城 131300)
吉林省白城市位于嫩江平原西部,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區,區域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盛夏時期受海洋季風影響,呈現降水率變大的氣候特點。玉米是當地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之一,在玉米生長時期若遇陰雨天氣,易出現玉米銹病,影響玉米產量。因此,探究陰雨天氣玉米銹病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玉米銹病是吉林省白城市玉米種植中常見的一種真菌病害,近幾年玉米銹病在全市各地區均有發生,不論是發生面積,還是為害程度均顯著影響了玉米產量。特別是近兩年,受極端天氣影響,玉米銹病在吉林省白城市大面積流行、為害嚴重,遠超出往年發生水平,總體呈現快速擴散、大面積蔓延、延時發生、嚴重為害、損失較大等特點。特別是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根據當地植保植檢站統計,玉米銹病發生面積占當地玉米種植面積的1/2 以上,當地種植范圍較大的品種在各個發病田塊抗性表現具有較大差異[1]。
玉米銹病是由玉米柄銹引起的病害,主要為害玉米葉片、果穗、葉鞘、雄花、苞葉。玉米銹病作為一種氣傳性病害,可以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傳播。初期被害玉米葉片正面零散分布淡黃色或黃白色小點,周圍存在黃色暈圈,聚生不顯著,同時隨著光合作用減弱,全株營養、水分積聚消耗;中期被害玉米葉片正面淡黃色小點擴展為圓形紅褐色、長圓形黃褐色皰斑(病原體孢子堆),周圍表皮隆起且泛出鐵銹色粉末狀物質(病菌夏孢子)。若遇陰雨天氣,玉米銹病的夏孢子會直接萌發,大面積傳播,迅速蔓延,致使大量葉片發病;后期玉米植株被害葉片凸起呈黑色圓形或橢圓形(玉米柄銹菌冬孢子堆),凸起裂開后呈黑褐色粉末狀物質(冬孢子)。發生嚴重時,玉米整張葉片布滿銹褐色病斑,病葉枯黃,果穗、雄花、苞葉連同整個植株日益枯萎,籽粒干癟,產量下降。
溫度、濕度會影響玉米銹病發生程度。溫度為16~23 ℃、相對濕度超過90%時發生玉米銹病的概率較高,溫度為27 ℃時玉米銹病的發生概率達到最高。玉米銹病冬孢子可在染病植株上越冬,在連綿陰雨的天氣條件(或多霧、陽光不足)下萌發擔孢子,擔孢子為玉米銹病初侵染接種體,可以借空氣傳播侵染玉米植株,致使玉米植株發病。田間葉片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在水中發芽,并在適宜溫度環境下迅速成堆,進而借助氣流侵染玉米植株頂部,由頂部向下部擴展,迅速呈現大范圍蔓延態勢。
在玉米抽雄期,吉林省白城市總體降水量大,特別是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降水天氣較多、降水量大,玉米田間相對濕度處于較高的水平,存在極大的露水量,為玉米銹病病菌侵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加之陰雨天氣較多,當地光照時數顯著下降,水質下降,為玉米銹病流行提供了條件,導致玉米抽雄期銹病高發。
根據吉林省白城市農業農村局以及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發布的數據可知,當地玉米銹病在7 月中下旬開始出現,在7 月末發現該病害,在8 月中下旬高發。田間玉米銹病發布較為均勻,沒有出現銹病發生中心、水平擴散的情況。
多數玉米田間發病植株下部葉片染病嚴重,兩次侵染現象較為顯著,且伴隨垂直擴散情況。從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發病情況來看,田間玉米銹病開始發生時期與高峰時期基本無差異,除了不同玉米品種之間玉米銹病發生程度存在差異外,同一個玉米品種在不同田塊、不同植株之間的銹病發生規律無顯著差異,但存在發生程度的差異性[2]。由此可推測,吉林省白城市各地玉米銹病菌源豐富是導致當地玉米銹病暴發的主要原因。當前由于吉林省白城市玉米種植基本采用大田玉米收獲后秸稈全量還田耕作技術,導致大量帶病植株遺留在土壤內,形成豐富菌源。
當前吉林省白城市推廣的多數玉米品種抗銹病性能不佳,是玉米銹病在當地大面積暴發的重要原因。根據吉林省白城市農業農村局以及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發布的數據可知,當地推薦種植玉米品種包括天育108、鳳田310、吉農玉2300、必祥809、禾育9、澤奧718、先玉1483、吉農玉2988、優迪919,缺乏高抗玉米銹病的品種,多數品種輕感、中感銹病,少數品種高感銹病。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導致玉米作物在陰雨天氣高感銹病,且呈快速、廣泛傳播狀態。
吉林省白城市在玉米種植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種植密度過大及后期偏施氮肥、磷鉀肥施用量較少的情況,這樣一來會導致玉米植株高度提升,枝葉茂盛。隨之造成玉米種植田間郁蔽環境,缺乏良好的空氣流通、光線透過條件,植株莖稈、葉片幼嫩,加重玉米銹病流行。特別是在玉米抽雄期、灌漿期,自身抗逆能力下降,對銹病病菌缺乏抵抗能力,極易被銹病病菌侵害[3]。
不同玉米品種對銹病的抗性也具有一定差異。為降低陰雨天氣玉米銹病發生風險,種植戶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玉米品種。優選馬齒形中晚熟品種,如濟單7、吉玉106、吉1037 等,避免選擇葉片顏色黃、葉片數量少的早熟糯質玉米。
在選擇抗銹病品種的基礎上,采用玉米種子包衣技術,可準備20%三唑酮100 g 與500 g 清水均勻混合,將混合液與50 kg 玉米種子均勻攪拌后陰干。也可準備6%戊唑酮10 mL 與500 g 清水均勻混合,將混合液與30 kg 玉米種子均勻攪拌后放置在陰涼位置干燥處理。
相對低洼且通風透光性不好的田塊高發玉米銹病,在播種前,可根據這一特點選擇前茬非禾本科作物且通風透光性良好、疏松肥沃、地勢高的田地。利用機械深翻土地,完全清除田間植株病殘體。合理布局地塊溝距、行距,相鄰壟之間的距離為90 cm,打造良好的通風透光環境,降低銹病發生概率。
玉米銹病發生條件是夏季高濕環境,空氣溫度在16~23 ℃,相對濕度超過90%。因此,在確保玉米種植期有效積溫(氣溫達到12 ℃)的情況下,可調整播種期。根據玉米抽雄期銹病高發特點,適當推遲夏玉米播種時間,盡量避開玉米銹病高發期,降低夏季銹病孢子感染玉米植株的概率。
播種時,種植戶可選擇高畦栽培方式。在保證田塊通風透光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雙行播種。種植后,在玉米3~4 葉期間苗,保留健壯植株,適當調控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為45 000~60 000 株/hm2便于降水后及時排水、培土,可降低玉米銹病發生概率。
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增加磷鉀水溶肥與蕓苔素內酯施加量,控制氮肥施加量,避免偏施氮肥導致玉米抗逆性下降,提高玉米抗病性[4]。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確保肥料營養成分與玉米栽培田塊相適應。玉米施肥量為腐熟有機肥15 000~125 000 kg/hm2、普通鈣肥450 kg/hm2、尿素600 kg/hm2、鉀肥150 kg/hm2、鋅肥30 kg/hm2。
玉米種植戶應定期檢查玉米田,及時發現并拔除被銹病為害的植株。堅持中耕,清除雜草,降低環境濕度,提高玉米植株生長環境透氣性。特別是在陰雨天氣,及時排水培土,降低土壤濕度,改善玉米植株生長環境,降低玉米銹病發生概率[5]。
收獲玉米后,種植戶應立即清除田間含莖葉的秸稈,統一堆肥,滅殺玉米銹病病原體孢子,減少土壤帶菌量,降低玉米銹病發生概率。
根據玉米銹病冬孢子在5 月中下旬至7 月進入第一個萌發高峰的特點,6—7 月為銹病治理的重點時期,應加強監測,及早發出預報,及早治理。在玉米發病初期,優選具有內吸作用與治療作用的殺菌劑。一般情況下,種植戶選擇常規藥劑防治。利用噴霧器噴施43%戊唑酮2 0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180~225 g/hm2、15%~20%三唑酮1 500 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 倍液180~225 g/hm2、40%多硫懸浮劑600 倍液112.5~150 g/hm2、40%福星乳油8 000 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25%粉銹寧乳油1 500 倍液450~900 g/hm2、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375~525 g/hm2、20%萎銹靈乳油400 倍液225~300 g/hm2、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 倍液750~1 125 g/hm2或50%超微硫磺懸浮劑300 倍液112.5~150 g/hm2。
在選擇藥劑時,種植人員應優選18%戊唑醇微乳劑1 000~2 000 倍液450~900 g/hm2、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4 000 倍液225~300 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劑3 000 倍液225~300 g/hm2或30%氟硅唑微乳劑3 000~5 000 倍液180~225 g/hm2等綠色高效環保低毒殺菌藥劑,交替使用,定期更換藥劑品類,每隔7~11 d 噴施1 次,連續噴施2~3 次。若噴藥后24 h內遇陰雨天氣,需在陰雨天氣結束后補噴藥劑,遏制玉米銹病孢子萌發,提高玉米銹病治理效果。
根據玉米植株生長特點防治玉米銹病,玉米小喇叭口期應用20%三唑酮1 500 倍液,噴施1 次,噴施量為1 000 L/hm2。玉米大喇叭口期應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噴施1 次,噴施量為1 000 L/hm2。玉米開花抽絲期應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噴施1 次,噴施量為1 000 L/hm2。玉米籽粒形成期應用10%苯醚甲環唑2 000 倍液,噴施1 次。
為提高噴藥效率,種植戶可以選擇熱力型煙霧機,先向熱力型煙霧機油箱內加入93 號汽油,汽油量≥油箱高度的1/3,加入汽油后擰緊煙霧機油箱蓋,加入煙霧劑,根據設計配制藥液,藥液配制完成后擰緊煙霧機藥箱蓋[6]。隨后左手拇指按壓點火開關,右手拇指按壓手油泵,維持一段時間,排凈煙霧機油箱內的多余空氣,表現為點火聲音沙啞。排凈空氣后,開啟手油泵至1/3 位置,右手按壓點火開關,左手拉開氣筒拉桿并聽到連續“隆隆”聲,同時右手放開點火開關,完成煙霧機啟動作業。在啟動煙霧機后,種植戶應在晴天日出前、日落后或陰天風速低于二級環境的情況下全天噴煙,噴煙時應根據當地風向變化規律確定最佳路線,迎風向或側風行走,全程保持煙霧機水平狀態,確保藥劑發揮最佳的效果。在噴煙結束或者需要更換地塊和地幅時,關閉藥劑開關,等待噴藥機停止后(2 min 左右)關閉發動機。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熱力型煙霧機配制藥劑時,需要確保用藥量≥傳統手泵用藥量,根據玉米植株高度、種植密度靈活調整藥劑用量,將農藥熱霧劑(16%咪鮮胺·三唑酮熱霧劑、10%腈菌唑·咪鮮胺熱霧劑等)、熱霧沉降穩定劑、柴油分次過濾添加到煙霧機體內并攪拌均勻,降低銹病治理用熱霧擴散高度。同時,控制煙霧機噴頭與玉米植株相距80~100 cm,將藥物噴灑到玉米植株之間,促使藥物接觸到地面阻力后上升到玉米葉片背面并均勻黏著,部分經高溫(350~400 ℃)瞬時氣化的煙霧狀藥劑先進入玉米植株上方再向下飄落,均勻覆蓋玉米葉片正面,達到最佳防治銹病的效果。
根據玉米銹病夏孢子在6 月中下旬至8 月中心進入第二個萌發高峰的特點,種植戶可以選擇具有抑制夏孢子萌發、傳播作用的藥劑[7]。例如,40%多硫懸浮劑6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12.5%烯唑醇3 500 倍液、10%世高1 500 倍液、30%苯甲·丙環唑乳油2 000 倍液、24%噻呋酰胺懸浮劑1 500 倍液、25%丙環唑乳油2 000 倍液,均勻噴霧,連續噴施2~3 次,可抑制夏孢子蔓延,減輕后期銹病發生程度。玉米生長中后期植株高大、玉米田間蔭蔽,借助常規藥劑噴施機械無法發揮良好效果,玉米種植戶可以利用機動彌霧機,開展漂移式施藥,在降低玉米銹病治理噴藥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作業效率[8]。
在使用機動彌霧機時,根據機動彌霧機噴藥用水量少、藥液濃度高且呈小顆粒狀態的特點,種植戶應嚴格遵循先加水后加藥的順序,即先在機動彌霧機內加入藥箱2/3 的水,再根據藥劑說明書加入藥劑,補充足量的水,加水后蓋上藥箱,均勻搖動若干下,避免藥劑率先流向輸液管前端而引起藥害。在藥劑混合完畢后,種植戶應避免將彌霧機噴頭放置在身體正前方,根據風向從下風向出發,控制自身行走方向與風向成90°。若風向源于右側,需將彌霧機噴灌彎過身體前方,噴口朝向左側均勻噴藥。結束一幅噴藥后,順右側呈水平方向進行下一幅噴藥,始終控制彌霧機噴頭與玉米頂端相距50 cm,確保藥霧始終低于操作者,降低藥害[9]。
玉米銹病是吉林省白城市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干擾玉米植株正常生長,會降低玉米產量。因此,種植戶應根據玉米銹病的發病情況與癥狀提前預防,降低銹病發生概率。以陰雨天氣為重點,綜合應用農業技術、化學技術,加強治理,抑制玉米銹病大面積蔓延,降低玉米銹病危害程度,為玉米高產高質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