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玉米種植技術的影響,各地有關部門紛紛開始對當地的玉米品種進行改良工作,某些玉米品種經過改良后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均得到了質的飛躍,因此當前市場中的玉米種子不僅存量較大,而且種類豐富,這為廣大玉米種植人員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一個地區間玉米品種改良會綜合考慮當地的外界環境、病蟲害以及土壤等特性,因此某些品種在當地可能有著顯著的產量品質,但是一旦引入外地后,由于無法適應外地的生長環境,其產量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種植目標,因此在實際選種過程中,種植人員既要考慮所選品種的產量,而且還要確保所選種子能夠適應本地區的生長環境,但是在實際選種過程中種植人員卻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所選品種無法適應本地環境,最終造成品質低下、產量驟減的現象。此外,受到化學藥劑濫用的影響,當前許多玉米病蟲害呈現出抗藥性,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應當將提升抗病蟲害能力作為玉米改良工作的要點,但是目前很多地區依然將提升產量作為品種改良的主流工作,玉米對于自然災害以及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低,這也將會對玉米的產量品質造成不可控制的影響。
科學密植是提升單位內玉米產量的有力舉措,但是玉米科學密植并不代表著無限制地密植,玉米的產量除了受到品種以及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還與田間通透性、土壤肥力、水分等資料的分配存在密切聯系。當玉米的植株與行距縮小至一定的距離后,田間的通透性就會變差,當前很多玉米病害的發生均會通透條件差相關,此外,過度密植導致玉米生長期間的莖葉相互遮擋,最終影響到對于光源的利用,這也是引發多種病蟲害的重要原因。對于玉米的種植密度并沒有嚴格的要求,種植人員應當視所選品種以及土壤肥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后確定種植密度,且在現階段的玉米種植過程中,密度過大或者過小問題仍然非常突出。
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均會受到各類病蟲害影響,因此病蟲害防控工作將會貫穿玉米的整個生長階段,而通過科學的病蟲害防控技術能夠將其對玉米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但是種植人員在相關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卻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以化學防控技術的濫用最為常見,如農藥的用量和使用時間控制不當等等問題非常突出。此外,當前針對各類病蟲害已經出現了綠色消殺技術,但是在農村地區這些技術的普及應用程度較低,由于種植人員對于農藥防控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推廣工作非常困難。
通過翻耕能夠將土壤底部的營養物質上翻供玉米生長需要,且還能夠有效提升土壤的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結,除此之外翻耕還能夠消滅多種病原體,如越冬蟲卵等等,因此對于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意義重大。當前眾多種植人員忽視了土壤翻耕的重要作用,且片面地認為玉米只要出苗即可正常生長,玉米的根系較為發達,通常情況下玉米為了提升抗倒伏能力以及滿足自身生長的營養需求,其根部會表現出深扎以及廣泛分布的現象,若缺乏翻耕,土壤內部就會出現板結,進而影響到玉米根部的正常生長,且若在缺乏深耕的情況下施用大量的肥料,則會進一步加劇土壤的板結程度,最終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
選種是玉米種植的首要環節,在選種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首先,若選擇的種子為異地玉米品牌,則應當查閱當地氣候條件以及種子改良試驗信息等等,確保所選種子能夠適應本地區的生長環境;其次,結合本地區的土壤特性(如營養結構,pH值)、地理環境以及氣候因素等進行選種,若種植區域土壤較為貧瘠,地理環境較為惡劣,則應當首先選擇高抗性的品種,如某些地區大風天氣較多,因此種植人員應當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此外還要結合本地區的病蟲害種類以及發病規律進行選種,盡量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再次,當前很多地區已經開始使用機械化進行玉米播種作業,若種植地為機械作業區,則應當確保所選種子與機械種植參數規定相一致,確保能夠順利進行機械播種。
制約玉米播種密度的因素較多,首先,若所選品種為緊湊型,則可以適當進行密植,通常情況下該種玉米品種的栽植密度為每公頃7.5萬株左右,而非緊湊型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更大的空間,此類玉米品種的種植密度通常為每公頃5.55萬~6.00萬株;其次,種植人員還要考慮土壤的肥力,若土壤較為肥沃,則可以在標準種植密度上再次適當進行密植,若土壤比較貧瘠,則應當適當減少每畝地種植株數,為單株玉米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和營養保障;最后,為了確保玉米生長中的抗倒伏能力,種植人員需要確定種植深度,種子種植過淺會導致玉米后期倒伏,而種植過深則會影響發芽率,通常情況下種植深度為5 cm左右。
通過深耕能夠為玉米提供更好的扎根條件,提升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以及對營養的吸收速率,通常情況下翻耕深度要控制在20 cm左右,且為了確保翻耕深度一致性,建議種植人員通過機械展開作業,若翻耕深度大致相同,玉米植株后期的生長高度也會基本一致,且會更加便于機械化收割。同時,種植人員也要注意土壤翻耕的時間和溫度,如高緯度地區日照溫度升溫較慢,因此若翻耕時間過早,則會使得土壤內部的溫度變低,進而影響到后期的玉米播種時間以及出芽率等,而南方地區由于溫度較高,因此在翻耕時受到溫度的影響較小,在初春時節即可進行翻耕。
在玉米日常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要轉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控方式,一方面應當減少化學藥劑的用量,尤其是要慎用高毒高殘留藥劑,另一方面要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工作降低病蟲害對玉米植株的影響,如科學密植能夠提升田間通透性,降低由于高濕導致的霉菌類疾病。除此之外,在田間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要積極運用生物技術以及物理技術展開病蟲害防控,如安裝黃板、性誘劑以及滅蟲燈等等,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盡快拔除帶病植株,防止其蔓延擴散,并清除田間的雜草等降低田間蟲卵密度。最后,在病蟲害暴發季節,種植人員要科學選擇治理藥劑,明確使用藥劑中的成分,盡量選用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或者生物制劑進行防控。
綜上所述,當前玉米種植中所呈現的技術性問題較多,這一方面與技術的推廣有關,此外與種植人員的自身學習能力也存在很大關系,基于此,相關部門要加大新式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力度,種植人員也要不斷學習和接受新技術,從而為玉米種植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