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處于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的時代,各個領域都在積極地利用科學技術來改善行業的發展現狀,尤其是農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設施農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大地提升了作業效率。雖然設施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投入較多,但其生產和發展模式更加地先進,對于農作物質量和產量的提升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病蟲害的防治是種植農作物時的必要環節,如果沒有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農作物就無法正常生長,而利用設施農業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可以降低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蔬菜的無蟲害,因此對于設施農業應用于病蟲害防治的現狀應該加以分析,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具體的策略。
病蟲害相對來說并不是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病蟲害的種類一直在增加,不管是蟲子的抗藥性和生命力,都得到了提升,這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實在不是一件好事,長此以往,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將會越來越難。設施農業的優越性眾所周知,其可以給農作物的生長創設適宜的條件,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農作物也可以在設施農業的“照顧”下茁壯成長,但也正是由于設施農業的這種特性,造成了病蟲害種類的逐漸增多。設施農業在為農作物創設良好條件的同時,也為害蟲的生長提供了溫室環境,害蟲因此得以滋生。與季節反常的溫度為害蟲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害蟲因此而出現基因突變等情況,害蟲的生長能力和抗藥能力因此而得到增強,害蟲的防治工作難度也會隨之增加,這將會對農業的發展產生掣肘。設施農業的優點顯而易見,但其缺點也是不容忽略的,不能一味地為了便利而忽略其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的負面作用,這樣是得不償失的。
病蟲害影響程度的加深是目前設施農業給農作物生長造成的弊端,以至于中國的農業研發部門不得不加大研發力度,在病蟲害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同時也對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了損失,這之于農業的整體發展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設施農業開展作業的方式大都是通過建大棚,利用溫度設備為農作物提供適宜其生長的溫度,這相對來說是一種反季節技術,與自然規律不符。傳統農業中,農民在面對病蟲害時往往采用順其自然的方法,按照相應季節的氣候、溫度等讓農作物自然生長,雖然這種做法的效率較低,但就其結果來說還是不錯的,病蟲害的種類以及防治程度并沒有什么大變化。設施農業的發展可以讓農作物不論什么時間都能茁壯地成長,農作物的生長不再受季節的約束,這保證了農民們一年四季的收成,但這種做法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其也為病蟲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各種新型的病蟲害正在不斷地出現,并且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
科學用藥需遵循的首要原則是診斷準確,用藥人員對于各類病蟲害應有大致的了解,用藥經驗和準確地判斷分析是提升用藥科學性的重要因素。利用設施農業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首要方法之一便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不少農民在進行作業時,發現了病蟲害之后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并沒有仔細分析,以至于最后用錯了藥,導致農作物大片的死亡或者對農作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病蟲害診斷準確性的加強是非常有必要的。病蟲害防治的關鍵在于診斷這一環節,在發現病蟲害之后的第一步應先通過對病害的癥狀和害蟲的特點的分析來提升診斷的準確性。預防為主、事前控制以及綜合防治是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藥效果。病蟲害的種類較多,如果農民不能準確地判斷,一定要請專業的人員進行分析判斷,以免因為自己判斷失誤而給農作物造成傷害。例如,蚜蟲是蔬菜上最常見的害蟲,對于此類害蟲可以用辟蚜霧,此種藥只能用于葉類蔬菜的防治,而棉花的蚜蟲防治,則需要用菊酯這類農藥,要根據農作物的種類和特性選擇不同的農藥,因為農藥在給害蟲造成傷害的同時,也會給農作物造成傷害,因此科學地判斷農作物的種類、病蟲害的種類以及藥的特性都是診斷過程中要了解的,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設施農業的綜合效益也會得到保障,因此病蟲害的診斷準確是保證科學用藥必不可少的。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設施農業得到了大力地推廣與建設,設施農業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設施農業大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存活率,即使那些存活率較低的植物也能在設施農業的“呵護”下漸漸地發芽、開花、結果,給農作物創造了適宜的外在條件,但一些人為因素很可能會導致農作物的無法正常生長,比如用藥時期不對。用藥的時期也是非常講究的,并不是只要一發現病蟲害就可以立即用藥,這種做法會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農作物的花期、苗期等這些時期都是其較為敏感的時期,對于農藥的承受能力不夠,農藥在治療病害,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會給農作物造成傷害,造成“敵損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如果沒有把握好時期,很可能把植物的生長“扼殺在搖籃”中,其后期便無法正常地生長。病蟲害最好的防治時期在于病害的初發時期和幼蟲初孵時期,這時進行用藥防治方可取得最佳效果,因為此時病害還沒有出現大面積感染的情況,害蟲還正處于幼卵孵化時期,沒有對農作物整體造成傷害,此時進行防治能把傷害降到最低。鑒于此,種植人員應把握好農作物的生長時期和病蟲害的初發時期,在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同時,也要把病蟲害防治在初發時期,提升用藥效果。適時用藥不僅能及時地解決病蟲害,還能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設施農業的優越性發揮到最大限度,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病蟲害的防治是一項細致的工作,需要種植人員根據病蟲害特點以及藥劑的特性,確定適合的用藥方法,利用合理的藥量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有些病蟲害的出現是整體性的,但有些則是在某一部位,因此在進行用藥時應先檢查病蟲害的出現部位,確定合理的防治部位,避免因為大面積噴灑農藥而造成環境污染,本著綠色環保的理念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比如,有些害蟲并沒有在表面上,其處于地下,在防治此類害蟲時,不能采用噴灑農藥的方式,否則會給農作物造成傷害,可以采用藥劑拌種的方式直接對其進行防治,在特定的部位選用特定的藥劑,提高防治效率。菌核病是向日葵常見的病害,在進行此種病害的防治時要充分地了解菌核在土中的越冬規律,努力做到在其萌發之前完成農藥的噴灑,保證用藥效果;梨黑星病主要發生于葉片和果實上,種植人員要對果實和葉片進行著重用藥。用藥的頻率也要加以控制,有些病蟲害只用一次藥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多次用藥才能徹底解決,但是并不意味著用藥頻率越高越好,頻率也應加以控制。另外,在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種植人員會把不同的藥摻到一起使用,但要注意弱酸性的藥不能和堿性的一起,以免因為pH值被中和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無法取得理想的用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