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智
(大連市金普新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100)
生態環境污染導致水產養殖環境不斷惡化,造成病原微生物的種類日益增加,傳播速度逐漸加快,水產養殖病害日趨嚴重,對水產養殖戶影響較大。目前廣泛使用的斑節對蝦抗菌藥、消毒劑等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殘留物多或水質污染等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增強,微生態制劑具備無污染、無殘留等優勢,受到廣大養殖戶的關注。
微生態制劑是一種活性微生物的制備物,其中的活性微生物有助于調整宿主微生態平衡,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微生態制劑可以通過微生物組合的調整,制備出具有多種功能的微生物組合制劑。
按照微生態制劑的作用和用途,可將其分為微生態調節劑與微生態飼料添加劑。微生態調節劑是指以微生物、酶、多糖、生物堿等為主要成分,具有調節微生物群落結構、抑制病害的微生物制劑,通常采用雙歧桿菌、乳桿菌、酵母菌、腸球菌等,對于消化道疾病治療效果明顯。微生態飼料能夠增加飼料中微生物的數量和多樣性,以改善動物的健康和免疫力,一般以蠟樣芽孢桿菌、乳桿菌為主,能夠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改善動物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的能力。
斑節對蝦是我國養殖量較大、經濟價值頗高的品種。斑節對蝦為無脊椎動物,依賴體液免疫系統和細胞免疫系統防御細菌感染。免疫抵御占主導作用的是淋巴細胞。細菌性疾病是導致斑節對蝦死亡的主要原因。消毒劑與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細菌抗藥性轉移、藥物殘留、機體抵抗力下降。因而,抗生素與化學制劑在斑節對蝦養殖業中的應用逐漸減少,無殘留、無污染、抗菌譜較廣的微生物制劑是斑節對蝦養殖行業關注的熱點。
斑節對蝦生活在水環境中,與其中的微生物相互關聯,斑節對蝦是變溫動物,其消化道直接與水環境相連接,并受到水質的影響。斑節對蝦的消化管中可以檢測出大量的革蘭氏陰性菌,如弧菌、黃桿菌、假單胞菌、交替單胞菌、氣單胞菌等。有研究發現,益生菌制劑能夠調節斑節對蝦的腸道微生態結構,提升斑節對蝦的成活率、生長率、免疫力等。
在斑節對蝦養殖中,應用芽孢桿菌能夠增加腸道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提升斑節對蝦的消化能力。國外報道顯示,在斑節對蝦中應用芽孢桿菌S11菌株后,能夠增強其抗菌能力,人工感染哈氏弧菌后,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將有益微生物添加至養殖水體中,利用其降解多余有機質、拮抗病原,對水產動物產生積極影響。研究者發現,在對蝦養殖水體中添加枯草芽孢桿菌E20后,能夠促進幼蝦的生長發育,提升存活率;并降低養殖水體中的弧菌數和細菌總數;在進行氨氮、溫度、鹽度發生劇烈變化時,益生菌組幼蝦累計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芽孢桿菌在斑節對蝦養殖中,能夠對抗含弧菌的多種病原菌,其可作為斑節對蝦病害防治中優質候選益生菌。
研究者從健康對下體內分離出兩株乳酸菌菌株,即外來菌乳酸短乳桿菌860和腸道原著菌植物乳桿菌ID1L,以上兩種菌株對弧菌有拮抗作用。乳酸菌能夠分泌有益物質、提高斑節對蝦非特異免疫功能、修復消化管損傷、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間接提高斑節對蝦的抗病能力。
國外研究者發現,熱滅活的溶藻弧菌可以激活少數斑節對蝦的先天免疫反應??茖W家從斑節對蝦的腸道中分離出河流弧菌PM17,將其篩選為益生菌,該菌株的作用為抵抗氫氧化物、抗冷、抗熱等。結果顯示,應用該菌使斑節對蝦的血淋巴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和血細胞數量隨時間的增加反而逐漸下降?;【前吖潓ξr的主要病原菌,作為益生菌應用時需考慮降低其轉變為致病菌的風險。
斑節對蝦用微生物制劑多為芽孢桿菌制劑與乳酸菌制劑,但是菌種單一,針對性較弱,防治效果不穩定。因此,加強益生菌與免疫多糖、中草藥即酶制劑的復劑的研發,利于微生態制劑有效地應用于斑節對蝦的生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