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1.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交通控股集團汾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山西 孝義 032300)
汾陽至石樓高速公路總體為東西走向,起點位于汾陽市三泉鎮與汾平高速銜接,終點位于石樓縣羅村鎮,設石樓東互通連接G340。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是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半小時通達高速公路網,連通呂梁市東部經濟發展較快區域,進而融入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的重要運輸通道,拉近了太原與交口、石樓等革命老區的聯系,尤其對助力石樓縣脫貧攻堅,推動石樓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而實現全市均衡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極大地改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為當地政府實施招商引資、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服務業及配套產業等提供便捷的運輸通道,實現當地經濟快速、跨越發展;對于改善沿線汾陽市、孝義市、交口縣、石樓縣周邊旅游交通條件,縮短旅游人群的在途時間,增加參觀景點的時間,提升呂梁市西南腹地旅游景區品位,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于實施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完善山西省干線公路網、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運營效益、早日發揮高速公路網絡效應等具有切實的促進作用。
建設單位以提升工程安全性、建養一體化、耐久性等為目標,從質量技術提升、平安工程打造、綠色低碳示范等方面,多點發力、砥礪奮進,打造“品質汾石、平安汾石、精品汾石”,以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引領山西高速建設項目高質量發展。
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參與了品質工程的質量監督等工作,現對其重點進行詳細闡述。
項目地形條件復雜,存在采空區、崩塌、濕陷性黃土等不良地質和特殊性巖土。工程處理難度大且造價高,路基填、挖方邊坡穩定性相對較差,防護工程量大。
項目路線主要沿河谷走廊布設,走廊帶狹窄,路線調整范圍小;河谷走廊彎曲、地形復雜,限制路線平面設計指標。多條管線等呈帶狀分布,與項目不可避免多次交叉;造成項目線形設置較為困難,拆遷多、費用高;平地匱乏,互通立交、服務區等布設難點多,需統籌考慮。
項目沿線自然條件較差,尤其是交口縣和石樓縣境內涉及林區較多,高速公路修建必然要進行一定的填挖,勢必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生態環境也將產生一定影響。
強化路基工程質量要求,按照省廳提升設計質量的相關要求,取消路基壓實度“93區”,原“93區”統一按“94區”標準控制;對高填方路基壓實度標準按《公路路基設計規范》要求提高一個百分點控制[1]。
充分考慮后期養護的需要,合理設置檢修通道,做到“四可”,提升養護作業的便利性。在高填深挖路段設置沉降變形監測點,充分考慮在施工、運營期的對邊坡的實時監測;同時在邊坡設置養護步梯,方便施工、養護人員進行施工及日常養護巡查。
路基排水防護工程由原來的漿砌片石構件改為片石混凝土、現澆混凝土或預制塊,全面提升工程耐久性和品質。路面邊部設計采用突起式大理石路邊石替換了常用的預制塊路邊石,延長路邊石使用壽命。
結合地質勘察結論,對采空區采取全充填壓力注漿,濕陷性黃土根據等級及路基形式,分別采用沖碾、強夯處理措施,充分考慮施工對村莊和構造物的影響,對距離村莊及構造物較近路段,采用水泥土墊層或水泥土擠密樁處治。加強路面結構層層間排水設計。在路面結構設計中瀝青混凝土下面層邊部,設置縱向碎石盲溝,以利于排除層間水。高填深挖路基段,對邊坡的穩定性進行了分析計算,根據計算結果采取了相應的支檔防護方案,“一坡一圖”,動態設計,并對施工方案提出首先做好排水設施,開挖一級防護一級的要求,確保設計與施工緊密結合[1]。
細化回填設計。根據目前環保要求,石灰材料的稀缺以及河道砂礫開采的受限,在方案中明確結構物臺背回填及上路床均填筑4%水泥土,壓實度不小于96%。針對填挖結合部易開挖的路段,挖臺階鋪設土工格柵處理,對于不易開挖或者開挖量很大的路段,離溝壁5 m范圍內,每填筑3 m沖碾一次,確保路堤的穩定性[1]。
注重防排水系統。根據流量計算情況,連續排水長度超過300 m未設置排水出口的邊溝、排水溝等設施深度由60 cm加深到80 cm,加大排水斷面,從而保證路面排水系統與沿線排水系統對接,確保排水及時、順暢。重視防腐設計,針對冬季使用融雪劑對路緣石和路邊石等造成的腐蝕情況,采用具有防腐功能的石材,有效防止腐蝕,提高使用壽命。
結合地形地勢,合理控制填挖,盡量使用挖土方填筑路基;控制隧道規模,減少產生的隧道棄渣;打破了按標段傳統調配土方的常規,實現不同標段之間的土方互用;通過細化施工組織,安排合理施工工序,降低工程造價。
橋涵工程為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提升品質工程,結合材料來源,考慮景觀協調性等,根據已建項目的經驗和案例,橋梁上部構造優先采用T型連續梁[2]。
以往的高填涵洞采用鋼筋混凝土拱涵,此涵洞由不均勻沉降引起的病害較多,本項目均采用具有抗變形能力強、施工便捷、安全環保等優點的鋼波紋管涵。
綜合考慮項目地理位置,結合對沿線橋梁與地質地形匹配性,運輸及施工便利性、全壽命周期性價比、工業化建造的適應性。全面提高構件的可維修、可更換性。依據“四可”原則,做到品質工程質量可控。重點考慮以下幾項內容[2]。
(1)結構所處環境類別按一類考慮。
(2)對于支座、伸縮縫等在橋梁運營過程中等容易出現勞損、破壞的部分,充分考慮物件的耐久性和可更換性,降低養護費用,簡化養護程序。為方便損壞支座的更換,梁底距蓋梁頂的預留距離不小于30 cm。
(3)對高墩橋梁,設置橋墩檢修爬梯,方便對橋墩及支座檢修。
(4)對梁體內部應預留人孔及相應通道,結構設計應考慮操作空間。
(5)為便于橋臺支座進行檢修,在橋頭護坡考慮了踏步梯和錐坡檢修平臺的布設。
(1)該工程實施過程中,預應力混凝土采用不小于C40的混凝土[2]。
(2)該工程大中橋結構均按照安全預應力結構計算。
(3)充分考慮土、水中易溶鹽SO4-2和CL-對混凝土的腐蝕性,依據地勘資料適當提高鋼筋保護層厚度,并在鋼筋表面涂抹阻銹劑,提高結構的耐久性。
(4)橋面排水不暢是造成橋面鋪裝的破損的重要原因之一。項目采用加大泄水孔的密度,橋面加鋪防水層等措施減少積水對結構的侵蝕。
(1)區域內重車、大車較多,橋下凈空在滿足凈高5.5 m的同時,在梁底和鄰近路側的橋墩增設了防撞鋼板。
(2)結合項目區植被茂盛,景色宜人的特點,突出綠色環保高速,在錐坡防護上放棄原有漿砌片石材料,采用更加綠色環保、美觀的六棱塊防護。
(3)為保證橋面鋪裝和結構的整體受力,延長結構的使用年限,特在主梁頂部預埋了門型剪力筋,保證橋面鋪裝與主梁的一體性。
(4)為保證橋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所有蓋梁上均設置了縱橫向抗震限位擋塊,擋塊與主梁間設置減震橡膠塊,同時適當加大板式橡膠支座的厚度。
(5)加強結構物臺(墻)背回填設計,明確填筑路材料種類和質量要求[2]。
項目區場地地震活動水平較高,具備中強地震的地質條件。支座作為上下部重要的連接構件,是地震時的主要傳力構件,合理的支座對于橋梁抗震安全至關重要。橋面現澆層鋼纖維防水混凝土采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一般為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用量(水泥+礦物摻合料)的1%(質量比)。
短隧道道和中隧道服從路線走向;特長隧道的選線以環境保護、地質、水文、通風、運營管養來綜合選擇路線方案,路線服從于隧道要求[3]。
(1)隧道施工用水、用電、便道先于隧道施工。施工用水利用隧道消防用水,施工用電利用隧道永久用電;施工便道與隧道養護道路、地方道路結合修建[3]。
(2)每隔250~350 m設置人行橫通道或車行橫通道,實現了人、車橫通道交替設置,方便逃生和救援。
(3)隧道洞口設置了聯絡通道,方便救援和檢修。
(4)襯砌背后縱向排水管設了檢查井;排水邊溝采用矩形暗溝形式,并每隔30 m左右設置了邊溝沉沙井;中央排水溝設置檢查井,讓后期檢修和疏通;特長隧道的電纜槽都進行了加大,考慮以后設施的鋪設[3]。
(5)隧道預留預埋和交安機電部分緊密溝通聯系,懸掛風機等的預埋件、電纜通訊管道、預留洞室進行專項設置。
按照隧道結構安全、耐久、抗裂、防滲等要求,對隧道結構﹑材料及施工均進行了要求。根據地質勘察的結果進行分析,隧道所在環境等級的腐蝕程度基本可以忽略,隧道內的大氣污染環境為汽車或其它機車尾氣。以下為確保結構耐久性的相關措施及檢測手段[3]:
(1)初期支護相關措施
隧道初支主要含噴混凝土,錨桿﹑鋼架等,都考慮了其結構耐久性[3]。
①采用C25混凝土加鋼筋網或鋼纖維C25混凝土,砂的含水率控制在5%~7%,粗集料粒徑不大于16 mm。
②錨桿采用全長粘結型錨桿,早強速凝藥包錨桿﹑中空錨桿,錨桿表面應做防銹防腐蝕處理,錨桿鉆孔填充一定要密實。錨桿端頭設置錨桿墊板,墊板尺寸為(長)150 mm×(寬)150 mm×(厚度≥)8 mm。
(2)二次襯砌相關措施[3]
①二襯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通過加速碳化等測試,驗證結構使用期。
②拌制混凝土水膠比(≤0.45)、C40~C50不大于450 kg/m3及總用水量(≤175 kg/m3)、嚴格控制堿含量(不應使用堿活性集料),增加混凝土自防水能力。
③襯砌(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整體密實性、防水性、抗腐蝕性,因此主體結構混凝土抗滲等級應≥S8,使用階段(鋼筋)混凝土結構沒有滲水裂縫。
④鋼筋混凝土襯砌受力鋼筋混凝土凈保護層厚度為40 mm,結構混凝土(含保護層)必須達到規定的密實度。
⑤合理設置沉降縫﹑伸縮縫﹑施工縫提高隧道抗縱向變形、抗破壞的能力。沉降縫設置暗洞口明暗洞交接處1道,地質條件變化(惡化)處及交叉口段伸縮縫應加密;施工縫設計按1道/10 m計,施工縫在施工過程中可根據圍巖地質情況稍作調整,但施工縫間距應不小于5 m。
⑥二次襯砌強度等指標達到規范要求后方可拆模,拆模后的混凝土應加強養護。
⑦隧道運營后應加強使用階段的監測、保護,定期對結構物保養、維修。
(3)檢測手段[3]
①通過檢測中埋式止水帶膠料在熱老化條件下的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硬度的變化率,并推斷上述指標的長期變化率,檢測其耐久性。
②選擇符合國標的優質產品。
隧道洞口排水和防護工程全部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保證施工質量和結構的耐久性。
(1)隧道勘察根據地質情況和工程規模,采用物探、鉆孔、周邊工程狀況調查等方法進行了詳細勘察,確保了隧道方案和結構的合理安全。
(2)隧道設計與路線、路基、路面、橋梁涵洞、互通、綠化、交安設施、機電設計緊密溝通,路線方案、互通和橋梁位置、里面結構、洞口路基斷面和防護排水、洞口形式和景觀綠化、預留預埋、通風輔助通道、施工便道等全線銜接,避免方案的不合理、遺漏、不統一,保證設計全面完善,方便施工,結構合理統一。
(3)質量通病防治設計方面,對隧道防水板鋪掛、隧道襯砌接縫進行了施工和質量詳細設計,避免損壞防水板和襯砌滲漏水。
(1)洞口邊仰坡開挖以人工或小型機械開挖為主,嚴禁大挖大削。
(2)隧道排水采用洞內污水和裂隙水分離排放,設置了路側排水邊溝排洞內污水,中央排水溝排圍巖裂隙水。
(3)特長隧道穿過東山國營林場,為避免和減少對其影響,在隧道方案和施工都進行了綜合比選,并與保護管理單位進行了多次溝通;施工道路根據地形采用不同寬度;施工和生活垃圾、污水進行處理,不得亂棄。
(4)特長隧道施工方案已在施工前進行了審查,由保護區管理單位主導,確保施工對保護區干擾影響最小。
(5)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確定征占土地范圍,進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6)在林區路段施工過程中嚴格用火,施工用火要向有關單位進行申報取得批準后方可進行。
(7)施工工區等臨時建筑盡可能采用了成品或簡易拼裝方式,減輕了對土壤及植被的破壞。
(8)嚴格要求施工單位遵守國家法令,堅決禁止捕獵任何野生動物,禁止隨意砍伐植物,明確懲罰制度。
(9)隧道施工期污水采用了集中處理,隧道施工垃圾結合當地垃圾填埋場進行掩埋,嚴禁亂棄,斜井內抽出的水要求施工單位處理達到對野生動物無傷害方可排放。
健全建設單位質量內控體系,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總承包單位(各分部)、監理單位、試驗檢測單位等分級分專業質量管理體系,注重精細設計、動態設計,突出“監理+試驗”模式的特色和優勢,加強試驗檢測的科學性、準確性。
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認證制,貫徹“以分項保分部、以分部保單位”的理念。抓好各分項(分部)工程的首件質量,樹立樣板工程、打造精品工程,發揮示范作用;嚴格按照各項質量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編制分項(分部)工程作業指導書,以指導后續工程施工。
全面梳理各工序可能發生的質量通病,結合山西省交通建設中心關于質量通病治理的成果,針對結構物端部深陷、隧道襯砌滲水、小型預制件粗糙、埋置部位混凝土防水不到位、預應力結構張拉錨固壓漿不嚴等易發生質量通病的工序節點,嚴格落實質量通病治理措施,并制定專項糾偏預案。
積極倡導全壽命周期理念,強化施工過程精細化控制、工程計量支付等主要關口,分級分類形成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實現品質工程質量監督的全覆蓋。
積極推進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組織項目各參建單位開展品質工程創建具體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工程進度對品質工程創建實施方案進行優化。
(1)建設單位按照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相關文件的要求,督導設計、施工、監理等相關單位開展“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工作,并及時與上級部門對接,做好“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申報工作。
(2)咨詢單位與設計、施工、監理等相關單位進行多方對接,嚴格按照“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方案對各單位的落實情況進行指導、檢查、監督工作,監督各單位按要求及節點完成各項任務。
(3)加強對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活動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考核評比,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營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的創建氣氛,讓平安百年品質工程融入每一分項工作之中,做到“一項一創新、一項一提升、一項一亮點”。
(4)全過程開展了標準化建設,將本項目建設成為管理行為標準化、安全文明標準化的工程,有效提升工程建設品質。
(5)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召開解決會議,明確解決思路、方案、措施。對于重大難題,聯合科研單位制定科技攻關計劃,盡早提出解決方案,其成果力爭申報國家專利、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
現階段,國家大力提倡高質量發展,作為公路行業,如何有效落實,找好著力點,找準抓手,仍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