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由張伯禮院士、晁恩祥國醫大師牽頭制定的《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后常見癥專家共識》發布及解讀會在京召開。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劉平宣讀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后常見癥專家共識》發布公告,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陳俊峰主持發布環節。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表示,經過三年來的抗疫實踐,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得到充分展示,成為疫情防控“中國方案”的亮點。隨著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迫切需要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康復、減少重癥等方面的優勢。該共識的制定,既充分體現了張伯禮院士等專家心系國之大者、全力為一線和群眾做實事解難題的大醫精神,又充分展示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迎難而上、共克時艱的良好風貌,對于更好地服務抗疫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一步提升中醫藥的貢獻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專家解讀環節,張伯禮對《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后常見癥專家共識》的制定背景和總體情況進行了介紹。他表示,“防重癥、促健康”是當前疫情防控的重點任務,很大一部分感染者轉陰后還存在乏力倦怠、咳嗽、咳痰、嗅味覺減退、心慌、出汗等問題。該階段身體免疫系統在修復中,身體多個組織器官在病毒和炎性介質打擊下產生損傷,雖然已經轉陰,但還處于康復階段,身體并未完全復原。從中醫角度來說,邪氣雖然已退,但正氣未復,出現了氣陰兩虛/余毒未凈的癥狀表現。本共識的制定基于專家經驗和臨床研究證據,突出“有效性”“安全性”“實用性”“可及性”,目的是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解決患者轉陰后常見癥狀,促進早日完全康復。在治療方面,共識推薦了圍繞核心病機的通治方清金益氣方,在此基礎上,針對目前患者普遍存在的相關癥狀,推薦了經典方藥辨證加減和常用中成藥等。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醫療部主任張洪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ICU主任齊文升和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長孫增濤分別圍繞“陽過”后常見的咳嗽、心悸、失眠、嗅味覺減退以及腦霧癥狀,從中醫理論、癥狀特點、用藥指導、康復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地解讀。
據悉,《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后常見癥專家共識》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立項,由張伯禮院士和晁恩祥國醫大師牽頭組織全國22所中醫藥院校及醫療機構聯合制定,起草單位包括福建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佑安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共識起草組成員由呼吸、急診、感染、藥學、方法學等領域的40余名權威專家組成,結合臨床一線經驗、臨床研究證據及國家和各省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及康復相關治療推薦方案,旨在指導相關患者的臨床診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保健康、防重癥”方面的特色優勢。發布會通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報、健康時報等多平臺同步在線直播,對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轉陰后常見癥的科學規范防治、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將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