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千盞燈籠懸山間,非遺展示迎新年。大年初二的北京市西北郊,鳳凰嶺自然風景區內,游人如織,非遺豐富。2023年已經是鳳凰嶺自然風景區第十年舉辦新春游園會,也是景區疫后第一次舉辦迎新春主題線下大型廟會。
“經過邀請,有80多項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參加游園會。把傳統文化融入廟會活動,是希望讓老百姓借春節契機,接觸到更多他們喜聞樂見、平時又不易看到的傳統表演、經典手藝,營造兼具山地特色和文化氣息的過年氛圍。”鳳凰嶺景區營銷部經理王偉驅車帶記者上山,來到北京市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鑲玉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園的展示區前。
取出精巧的鉗子、鑷子等工具,手指靈活轉動,將瑩亮的瑪瑙嵌入金絲銀線間,短短幾分鐘,一件雅致的金鑲玉耳飾就制作完成了。楊園將金鑲玉展示區的桌面擺得滿滿當當,除了展示自己制作的戒指、項鏈、玉鐲、吊墜等成品,還專門留出一片區域現場制作精美飾品、展現非遺技藝。
在鳳凰嶺景區新春游園會非遺展示區的土織布、彩塑京劇臉譜、吹糖人等數十種非遺項目中,金鑲玉制作堪稱工藝最精細的技藝之一。室外氣溫是-5℃左右,楊園即便戴著手套,動作依然靈巧。
“春節期間,大家都偏好喜慶的色彩,所以選擇了紅色、圓形的玉珠,代表吉慶和團圓。”“金絲和銀絲,一種看上去偏張揚,另一種看上去更穩重,玉石的天然顏色也有冷色系、暖色系,相互搭配的話,喜慶的紅色玉石搭配沉穩的銀絲比較好看。”不同色澤的玉石與金銀絲相配,可以制作成怎樣的工藝品?她在挑選玉石與絲線的瞬間,便已經胸有成竹。
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六,楊園將6天春節假期全部奉獻給非遺技藝展示。“游客9點以后進場,我們工作人員8點半以前就到了。”她從2017年就開始在景區春節游園會現場展示金鑲玉制作技藝,2020至2022年,景區迎新春活動因疫情轉移到線上,今年是她疫后第一次參加線下新年活動。
為了為期6天的金鑲玉制作技藝展示,她做足了準備:各色各式瑪瑙、玉鐲、吊墜等分類裝在盒子里,金銀絲按粗細折成半成品,鉗子、鑷子、錘子、剪刀、扳手等工具放在便攜的工具箱內……“這些首飾,現場看好像幾分鐘就做完了,其實都是在半成品的基礎上制作的,為了便于展示宣傳,所以現場制作效率要高一些。”
現場展示推廣金鑲玉制作技藝,楊園做起來得心應手。在春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她時常收到邀請,宣傳普及非遺技藝;海淀區“非遺進校園”等活動中,也時常能看到她的身影。“硬玉和軟玉,聽碰撞的聲音就能夠分辨出來,硬玉的聲音清脆悅耳,軟玉的聲音要沉悶一些”“古代沒有包鑲和抓鑲,這些都是隨著現代技術進步出現的機械化產品,機器生產也只能制造包鑲和抓鑲,純手工鑲嵌由于精細化程度太高,機器還達不到”……游客在她的展示區前走走停停,她的講解條理清晰。
在春節期間推廣金鑲玉制作技藝,和日常的普及活動相比,有怎樣的不同感受?楊園認為,她的工作也為年節增添了“金玉滿堂”的喜慶氣息。“參加新春游園會,讓更多人通過接觸非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年味兒更濃郁了!”
“寶貝!過年好!”一邊展示技藝、一邊接受采訪,楊園忽然看到一位中年婦女懷抱一名幼童來到展示區前。她順手拿出一張紅彤彤的百元鈔票,快步向前,把壓歲錢塞進孩子懷中。“都認識十幾年,已經是朋友了,有的是我的學生,也有孩子了。”
楊園等非遺傳承人之間,常有世代的交情。“海淀區的非遺傳承人,可以說是北京市非常有凝聚力的非遺傳承人。”北京市海淀區文化館非遺管理部主任王鳳華告訴記者,不同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私交,有些傳承人甚至從父輩、祖輩起就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逢年過節互相幫忙、彼此搭臺,這種建立在家族基礎上的緊密關系一旦形成,就很難拆散”。
王鳳華用“團結”形容非遺傳承人之間的攜手互助、熱絡關聯。“對非遺工作,他們都特別支持。加上踩高蹺、劃旱船、抖空竹等表演類非遺項目,每天最多有180多名演職人員到現場。”
楊園就是被王鳳華一聲招呼喊到了現場。鳳凰嶺自然風景區新春游園會是海淀區文化和旅游局在3年疫情后主辦的首場迎新春大型線下活動。“我是海淀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所以春節就優先來了這里。”楊園的選擇中,有春節的儀式感,更有工作的責任感;有熨帖的人情味兒,更有飽滿的家族情懷。
金鑲玉興盛于清代,清末民初日漸式微,原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北玉四杰”之一潘秉衡重新發掘這項宮廷技藝,至楊園已是第四代傳人。
“我爺爺和潘先生是老鄉,或許由于老鄉間的深厚情誼,爺爺就拜了潘先生為師。”新中國成立初期,楊園的爺爺楊廣起曾在原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爺爺回到老家河北省衡水市創辦了一家玉器廠,又將這門技藝傳給楊園的父親楊恒強。由楊恒強設計制作的碧玉浮雕壓絲嵌寶大碗“甄龍玉海”,是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的國寶級作品。
“這件作品的工藝包含了將金銀 和珠寶鑲嵌進玉器表面的金鑲玉制作技藝,以及玉器雕刻中難度較高的浮雕和掏膛等,工序非常繁復,工藝極其精致;設計理念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認可度很高的飛天圖騰,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談及祖輩與父輩的輝煌,楊園的語氣卻平實淡然,“父親原本在玉器加工車間工作,母親在花絲鑲嵌車間,奶奶在象牙雕刻車間。我上中學時,工人大量下崗,玉器廠也倒閉了。”
在楊園姥爺資助下,一家人盤下一間門面房,基本生活才有了著落。“親友建議我們出售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父親堅持做金鑲玉。”從父親身上,楊園看到老一輩手藝人對技藝的堅守。“我想,一定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否則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的努力就相當于白白流失了。”
祖輩與父輩取得的成就與謀生的艱難,交織在楊園的成長記憶里。對當下的生活,她由衷地感恩并珍惜:“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能夠傳承這份手藝、保證安穩的生活。”普通老百姓平安喜樂的寶貴日常,便是她心中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寓意富貴吉祥,玉象征品格高潔,金鑲玉制作技藝結起“金玉良緣”,傳遞出一代代中國人對圓滿生活的共同期許。
2004年,21歲的楊園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金鑲玉制作技藝。為謀求創新與突破,在2020至2022年難以開展線下推廣活動的3年疫情期間,她選擇就讀東北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學用相長,將越來越多創新設計融入傳統技藝。“比如胸針,最早是在西方流行的,采用金鑲玉作出玉石鑲嵌貴金屬的新穎設計,又包含了東方的吉祥寓意。”她特別介紹了一款適宜春節佩戴的、中西合璧風格的紅色茱萸胸針。
“楊園所傳承的金鑲玉項目,完全可以評選北京市級非遺項目。做得特別精致,在很多活動上都特別受歡迎。”新春游園會從早上9點持續到下午4點,王鳳華在現場觀察了一整天。春節假期,他所思所想的仍然是海淀區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每年最盛大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也是足以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活動著重體現海淀地域特色文化,相比以往的廟會,增加了傳統戲曲表演舞臺,冰蹴球、打陀螺等傳統游戲體驗區,還有民間文學故事會等,都是政府買單,老百姓免費游玩觀賞,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有機會這樣體驗、了解傳統文化了。”王鳳華特別邀請了一位攝影師來到現場,“祥和喜慶的春節活動照片在外網發布,也是一個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一邊心系傳承,一邊掛念傳播,王鳳華期待,通過舉辦新春游園會加深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記憶,也將海淀乃至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宣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