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90后青年翁涵建有兩個“家”:一個在山城重慶,一個在福建莆田。2023年春節前夕,翁涵建在重慶城里的家門貼上了一副紅底春聯;農歷大年二十九,回到福建的他卻在村里的家門貼上了一副白頭春聯。一個喜慶洋洋的節日,為何貼出兩副底色不同的春聯?記者帶您探究答案。
2023年1月10日上午,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步行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觀音橋游客中心組織的市民送春聯活動中,中國楹聯學會的會員現場為重慶市民書春聯、送福字。作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青年學社副秘書長的翁涵建也積極參加了這項活動。
送春聯活動吸引了觀音橋步行街眾多市民和游客的關注。在連連稱贊中,翁涵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仍有很大魅力。
“在現場互動過程中,我適時地向市民朋友普及楹聯文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楹聯,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綿薄之力。”
翁涵建高中就讀的母校是全國楹聯教育基地——莆田八中,他受楹聯文化熏陶逐漸產生興趣,并在大學期間開始嘗試楹聯創作。
2022年冬,翁涵建通過國粹網看到兔年征聯,于是便在家里創作了春聯“東風攬秀新時代,北斗領航好未來”。他告訴記者,創作思路是既要有春節的喜慶,還要有時代的氣息,更要展現中華風采。
2022年11月27日那天,看到自己創作的這副春聯入選中國楹聯學會2023年兔年春聯征集活動公示名單后,翁涵建感到特別激動和自豪:“以前一直把楹聯創作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想到能用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這么大的平臺見證、記錄日新月異的祖國。”
激動之余,翁涵建在朋友圈陸續“曬”出了好幾副兔年春聯,便有了觀音橋游客中心邀請他前往觀音橋參加送春聯活動的后文。
“各位叔叔阿姨,咱貼春聯是有講究的,你們知道上聯貼左還是貼右?”
人群中一位大叔回答:“上聯貼右手邊,下聯貼左手邊。”
“看來大叔對傳統對聯貼法很了解。貼春聯啊,不能根據橫批的方向來貼,不管橫批四字的順序是從右往左寫還是從左往右寫,上聯都是貼在你所面對的右邊,下聯貼左邊。”
“還有,怎么樣來分辨春聯的上下聯?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上下聯只看最后一個字,普通話中讀三聲和四聲的,是上聯;讀一聲和二聲的,就是下聯。”
…………
活動從早上9點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12點。一上午時間內,熱熱鬧鬧的活動現場一共送出去百余副兔年春聯,楹聯文化普及工作也在濃濃年味中紅紅火火地展開。
楹聯不僅在文化傳承上發揮著作用,更傳遞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楹聯文化里的深刻哲理和民族大義至今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
莆田市北高鎮竹莊村東門112號,“星級文明戶”的銅牌亮閃閃的掛在老家房屋的門框邊。大年二十九,一回到福建農村老家,翁涵建便在老家門上貼上了春聯“兔筆新書春故事,龍人奮進夢征程”。
與在重慶的紅底春聯不同,這扇門上不止貼了兩副春聯,面向門外貼的紅底春聯上還多了一雙“白頭”。
原來,福建農村的大門有內側對框和朝外的兩個位置。內側楹聯一般都是貼當地氏族的固定春聯,比如六桂翁氏傳統大門春聯“六桂家聲大,五侯世澤長”,通過楹聯標明堂號和源流。
引起記者注意的這副白頭春聯,則是貼在大門朝外方向的春聯。
翁涵建向記者講述了他了解到的關于白頭春聯背后的歷史。
“早在明朝時期,福建沿海一帶倭寇橫行,經常到居民家里燒殺搶掠,有一年年底,倭寇到莆田,殺了很多人,當地居民都躲進山里面去了,當大家返回家中看到被害的親人,悲痛欲絕。但年還是要過,于是就在春聯上面加個白頭,代表祭典親人和喜迎春節,祈盼新年風調雨順,也提醒后輩子孫不忘這段歷史。盡管后來關于白頭春聯的產生原因有多種說法,但長輩們更愿意相信戚繼光抗倭這段歷史是白頭楹聯文化出現的原因,這也是文化傳承的底層邏輯。”
通過家家戶戶門上的楹聯,不僅讀出誰家結婚、生娃了,還能讀出誰家病人康復了。如果遇到素色春聯,則意味著這家貼的是守孝春聯。三年守孝時間里,依次貼著白色、黃色、綠色為底色的春聯。這個由素變艷的過程,既是古老習俗的呈現,也是漸次走向美好生活的細膩表達。
千百年來,這斬不斷的華夏文化的根、這吹不散的中華民族的魂,正是讓文白兼容、雅俗共賞的楹聯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奧義所在。
對非小道,聯本大觀。楹聯這種文學樣式和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散文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優雅的文字、抑揚的聲韻、睿智的哲思、空靈的意境,都是楹聯的獨特魅力所在。
中國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肖良平告訴記者,2023兔年春聯征集活動共收到海內外來稿5000余副,最終遴選出100副春聯在學會官網公示并面向海內外無償使用。
“公示的這批新春聯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線。內容積極向上,富有時代氣息。作品兼具時代性、藝術性、文學性、通俗性,既有癸卯兔年的民俗色彩,又體現了喜慶、祥和、歡樂的春節氣氛,遣詞用語通俗易懂,格律嚴謹。”肖良平說,每年的迎春祈福春聯征集活動已經成為中國楹聯學會的亮麗品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全國各級楹聯組織結合所在地自身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春聯征集活動,既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元素。春節前夕貼春聯、貼福字已然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
楹聯不僅是創作者文字功底與知識儲備的體現,也是千余年來傳統文化和語文教育的積淀。因為楹聯可以用最凝練、最簡潔的兩行文字表現出最深邃、最博大的主題,是人生經歷和哲理的高度濃縮。
除了飛揚的文采,楹聯中展現的家國情懷和浩然正氣更能體現一個時代的使命與追求。那就是,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境遇,都不能忘記身上背負的責任!
2022年6月,看到“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征集活動通知,翁涵建立馬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北斗精神的楹聯創作工作。
“立沖霄志,攜中華劍,萬眾一心,自主創新瞻北斗;承工匠情,造人類福,全球共運,兼容求正暢東風。”翁涵建告訴記者,創作這副楹聯期間,他詳細翻閱了北斗的相關報道,圍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進行創作。
“通過了解北斗背后的研發、突破、成功上天以及向全世界開放,我感受到祖國的強盛和偉大,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尺楹聯不僅見證了萬千“雙城記”青年寄托在平凡生活中的詩與遠方,打開了平凡百姓珍存在心里最柔軟處的鄉愁記憶,還記錄了國泰民安新時代再啟新征程的篇章。
翁涵建說,通過這次主題征集活動,他深感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傳統文化不能泥古,更重要的是要跟時代融合。“楹聯的一大優點就是實用性,作為創作者,我不能簡單地把它藝術化,而應該融入生活,融入時代,這樣才能煥發活力。”
就在翁涵建參加“理想·初心”征集活動前夕,2022年6月17日,由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下水命名儀式莊重舉行。2023年1月28日,福建艦在系泊試驗之后進行海試。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白頭春聯民俗流傳至今,歷史上倭寇入侵的東南方向如今有福建艦鎮守國門,與“東風”“北斗”一道守護14億百姓,翁涵建可以堅定地告慰先輩,倭寇侵略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今日之中國,是日新月異的中國,更是國泰民安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