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煜 編輯_田江含 設計_李陽
在文字之間暢游的快樂,培養閱讀習慣,共賞名家佳作。
光明悅讀欄目將作為《留學》雜志全新欄目與廣大讀者見面,為讀者推薦光明日報出版社系列好書。本次為大家獻上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讀物,編者言:“這是一本家庭親子閱讀的理論及方法指南,在輕松陪伴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簡介:
竇羿,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專業英語翻譯,昫爸教育科技品牌創始人,國家發明專利發明人,家庭親子雙語閱讀類國家發明專利發明人。2021年1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種音素結合聲旁的英語自然拼讀教學方法及系統》。2021年,受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邀請,參與101集《孩子們喜歡的中國史》的錄制。主要研究方向:腦發展、兒童心理學、幼兒少兒語言啟蒙等。作者善于運用國際先進的腦發展、語言學及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及方法,讓孩子獲得優秀的腦發展,孩子更容易愛上閱讀、健康成長。
本書是家庭親子閱讀的理論及方法指南,分上下兩篇。上篇從聽、看、識、理、坐、讀、用七個維度出發,向讀者家長分享了實用的育兒及語言啟蒙理念,并提供了可實操的思路和方法。在家庭的親子閱讀中,孩子的閱讀習慣會逐漸建立起來。下篇是作者昫爸結合昫昫的成長歷程,對家庭育兒及閱讀方面的一些深度思考。
作者通讀了大量國外的經典語言學及嬰幼兒心理學書籍,掌握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有科學的理論支撐。書中所提倡的育兒及閱讀方法,與作者的家庭育兒實踐緊密結合,在輕松陪伴中,潛移默化地養成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劉瑜在《愿你慢慢長大》中說: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的后果而已,談不上什么“偉大”。也因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也不敢對孩子的未來有什么“寄望”。這段文字很清透,讓“望子成龍”一下子沒了基礎,但也許還可以更好。當父母對孩子的寄望更加恰當,更貼合孩子的成長,我還是很希望父母自信而驕傲起來,以“偉大的父母”為追求,追求著偉大。不然,你讓孩子怎么辦?我堅信認真陪伴孩子的父母,都會感受自己的偉大,因為沒有借口,也不需要借口。
這些年有股勁兒一直在內心堅實而且越來越扎實,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描述:如果你決心培養未來建設祖國的棟梁,就很可能培養出國家級的人才。你面對世界的時候,世界也必須面對你。137億年前,宇宙誕生的DAY1,那再之前呢?怎么會從無到有?時間是怎么來的?
當我的孩子6歲開始讀哲學書籍,我在思考他什么時候閱讀《時間簡史》時,回頭卻看到無數父母還在聚焦孩子試卷上的那幾道考題和分數,心中不免黯然。我希望,和這些焦慮的父母好好聊聊天,天地之大,孩子即未來。
我叫昫爸,曾經4 4個月全職帶孩子。“昫”的含義是:一日一句,我愛你。是我對昫媽愛的寄托。我愛她一生一世,每天都會說一句:“我愛你。”我的孩子由此叫了昫昫,我是昫昫的爸爸,現在大家都叫我昫爸。我希望你不要介意我的這個名字“昫爸”,我也會很堅持這個名字。原因有二:其一,我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和心思在育兒啟蒙上,我結識了寶寶父母這個大圈子,無論是上游泳早教課,還是上幼兒園,遇到的父母群體,彼此間都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名字,某某媽,某某爸。我堅持叫昫爸,就是希望很多讀者都能感受到我是和他們一樣的普普通通的家長。如果我能做到的事情,那很多很多的家長也都可以做到,也一定可以做到。
其二,作為一個影響著很多家庭的引導者,我希望以“昫爸”這個名字時刻提醒自己,影響不能是片刻地被感動,我提出的每一個方法都被印證過,我的所言都應該陪伴一個家庭至少16年,待你們的孩子步入大學或者工作崗位,我肩上的責任,從我叫“昫爸”開始,成就此生。
我家昫昫今年5歲8個月了,已經喜歡上了哲學,最近在讀全英文版本的《蘇菲的世界》。趁年少,立小專。這絕對不是我育兒的任何一個時刻有過的期待,只是一路陪伴的遇見,遇見未來。孩子剛出生時,我和妻子的雙方父母都不在身邊,我走進產房陪產,親眼看著孩子出生,我對妻子的愛和責任也在那間產房里達到了燃點。從那時開始,我的人生規劃里,一定有一條,就是盡我所能讓妻子幸福快樂,身體健康,我與她手拉著手,從青絲到白發。
妻子走出產房,想要自行去洗手間,我執意不讓,緊貼著攙扶她,就在她剛準備蹲下的時候,失去了意識,已經熬了三天三夜的我,那會兒也是有點迷迷糊糊的,但突然感覺妻子在懷里失力,頓時全醒,瞬間使上渾身力氣緊緊扶住妻子,那一刻她的前額距離馬桶邊緣只有幾厘米。如此驚險地,我們幸免一難。也從那里開始,我身上每一處的敏感細胞活力全開,歷經幾年。我很快熟練了給孩子洗澡、做撫觸、換尿布、洗衣物、哄睡、夜里陪妻子哺乳。孩子100天的時候,妻子發現她已經不會抱孩子了,我因為長時間抱孩子和嚴重睡眠不足,患上了腱鞘炎。
有一次,我們出去看一位長輩,長輩說抱一下孩子,結果孩子哭了起來,她趕快還回來給妻子,可是,妻子當時沒敢接,我趕快一步接過孩子。出來后,妻子告訴我,她即便抱過孩子來,孩子還是會哭的。我們的昫昫,小小的,就這樣在我的懷抱里,一點點地成長了起來。
我的養育從學步、腦發展、感統及蒙氏(AMS AMI)、語言啟蒙、兒童心理學、親子關系六個方面著手孩子的啟蒙成長,但在孩子一歲之前,我只做一件事情,這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育兒絕不能急,急而不得。很多小齡父母都會大量閱讀養育啟蒙的書籍,于是知道孩子閱讀學習的一些理論,但一旦用于實踐,就嚴重跑偏,最終無果。這些父母聯系到我,我也會轉而研究他們為何育兒路上出現偏差。
孩子的確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從一出生,就開始閱讀這個世界,但閱讀和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書本,這個世界很大、很美。
育兒是藝術,自然之大美,人性之大善。如果育兒的過程沒有感覺到美好,而是急吼吼地東拉西扯著,趕趕落落地全家雞飛狗跳,那結果怎樣,不言而喻。所以,很多父母都是書握在手,卻因揠苗助長,甚至連根拔起,而起了反向效果。育兒是藝術,講究的是節奏和系統,在孩子四個半月的時候,我就把他抱在懷里,開啟了我提倡并踐行的“懷抱坐立式親子繪本閱讀”,這是我將兒童心理學運用于自由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FVR)的早期實驗。
當孩子早期“安全感”建立在了親子閱讀的方向上,由安全感到精神、情感,支配行為,就很可能讓孩子未來一生都熱愛閱讀。從目前大量的讀者反饋,以及我自身的經驗來看,結果喜人。而我的親子閱讀起步就是“不急”。孩子3個月大,我每天花4~5小時圍著孩子閱讀,讓他慢慢對父親閱讀這件事情有所意識。而孩子拿起書啃咬也好,丟開也好,我并不在意(小齡孩子“啃咬”和“丟書”是孩子喜歡書的最初的重要表現,本書后面方法中會有詳細闡述)。昫昫2歲時,就已經可以連續閱讀至少一小時,而且,如果不阻止他,他會一直閱讀下去,如果中途拿走他的書,他會大哭起來。有讀者說我的英語職業背景是孩子語言啟蒙順利的前提,這點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我從來不直接教孩子語言。語言是無法通過直接教學,達到一定水平的,閱讀也是。喬姆斯基的生成轉換語法,不僅解釋了過去英語學習的一些誤解,也幫助我進一步厘清了孩子語言成長的自然而科學的規劃。他用數學的邏輯告訴我們,復雜語法需要通過大量閱讀,才可以被真正掌握。
2020年,一次在線語言學論壇上,喬姆斯基對話斯蒂芬·克拉申。克拉申所著的《閱讀的力量》,我堅持認為是值得每一位父母看的,主要看第一章。因克拉申,我知道了自由自主閱讀這個概念,由克拉申和喬姆斯基,我概括出這樣的內容:語言能力提升,包括詞匯量的提升和語言的理解掌握,是很難通過直接教學實現的,要通過大量閱讀,而更好的、更適合孩子的閱讀方式,就是自由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