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李祥峰 孫西順
汶上縣南站街道錨定“典范新城區 靚麗南大門 幸福新南站”戰略目標,堅持黨建領航,賦能新城巨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釋放出巨大的黨建紅利。
打造三個基地,激活發展動能。一是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干部大學堂。為讓廣大干部樹牢為民服務宗旨,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打造大學堂學習教育平臺,分批次開展機關、村(社區)黨員干部履職培訓。結合社情民意,把“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城市基層治理”等作為培訓重點,著力破解黨員干部宗旨意識不牢、思想境界不高、黨性修養不強的問題。二是打造兩新黨組織孵化基地——鴻業先鋒港。依托鴻業經濟園,以“服務創新創業,培育工匠精神”為中心目標,打造兩新黨組織孵化基地,實施“招新、強基、育苗”三大工程,探索“紅色合伙人、按圖索數、專班推進、專人包保、經濟比武”五種機制,搭建“黨建合伙人、企業成長服務、人才匯聚發展、科技創新管理、重大項目監管、26℃家暖心服務”六個平臺,以高質量黨建推動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立“鴻業先鋒港”黨建聯盟,擴大黨建“朋友圈”,使基層黨組織從“單打獨斗”向“結盟共建”轉變,不斷提升服務企業效率,創新優化營商環境。2022 年納入市“攀登計劃”企業7 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 家,縣“雙20”企業4 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 家,市“瞪羚企業”1 家,擬上市企業1 家。三是打造鄉村組織振興實踐基地——“共富南站”鄉村組織振興示范區。圍繞“黨建賦能鄉村振興”,強力推進“五核一體”組織振興示范區建設。整合第一書記項目資金1514 萬元建設泉河新城創業示范園標準化廠房4 萬m2,持續鞏固深化劉村合作社、如意飛地經濟、梁橋結強辦社等模式;成功培育李街黨支部“飛地經濟+訂單特供”發展模式,實現振興村域有抓手、反哺社區得實惠。目前,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過10 萬元,50 萬元以上村22 個,100 萬元以上村10 個。
創建三個機制,鍛造硬核干部。一是創建“紅黑榜”考評機制。建立9 條重點工作專線,在急難險重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對于各項工作在全縣前3 名的進“紅榜”,在全縣居后5名的進“黑榜”,真正倡樹“無功就是過、平庸就是錯、無為就讓位”的干事導向。先后發布“紅榜”30 期、“黑榜”9 期,調整機關干部62 人次,調整不適任村黨組織書記7 名,以鮮明導向引領干事創業。二是創建“揭榜掛帥”機制。實行“有事我爭先”揭榜制度。成立重點工作推進指揮部,誰想干、誰能干、誰報名就讓誰干。對于重點崗位公開競選,誰報名、誰優秀就讓誰擔任。有計劃地把干部放到重大工作、重大項目中摔打磨煉,著力破除論資排輩觀念,不拘一格大膽使用年輕干部。三是創建“論壇競績”機制。以“擂臺比武、論壇競績”激發干部“爭一流、爭第一、爭唯一”的干事創業熱情,按季度舉辦“擂臺比武”“支書論壇”“機關論壇”,圍繞各項重點工作和階段性任務,讓干得好的上臺講經驗、講做法,讓干得差的上臺亮態度、表決心,把常態化拉練觀摩納入“擂臺PK”規定動作,在觀摩評比中找差距、明思路,在解剖麻雀中提升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比學趕幫超”的工作熱情。
擦亮三個品牌,提升幸福成色。一是擦亮“搭把手”服務品牌。深植黨建核心引領的“梧桐樹”,不斷引入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商圈“三只金鳳”,解決誰來“搭把手”的問題。通過精細化契約共建模式,解決如何“搭把手”的問題。二是擦亮“智慧南站”品牌。本著“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理念,從惠民、利企、優政、強基的角度構建智慧鎮街平臺,對街道重點部位、敏感區域實現實時監控,打造一張圖看社區、一表數據說社區、一屏攬全局的便捷工作模式,實現接訴即辦、民呼必應。積極探索財務電子審批簽單,有效解決了村(居)干部報賬跑腿待審效率不高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紙上”批變“線上”跑,讓“數據跑路”取代“干部跑腿”。三是擦亮“儒信南站”品牌。以村級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四項制度”為抓手,以信用建設為載體,創新打造“儒信南站”善治品牌,不斷優化鄉村治理水平。由各村黨組織牽頭建立信用積分超市,將主動參與服務奉獻的行為作為正向加分的考慮因素,創新開展各類“信用+”志愿服務活動,收集并解決民意訴求526個,辦理民生實事564 件,表彰“信用之星”40 人,兌換“志愿服務積分卡”8000 余元。充分發揮信用“小積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小獎勵”調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活動的“大熱情”,由“村里事”變成“家家事”,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