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躍
有條微信說,不工作的時間,決定了你最終的社會地位。這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作為青年朋友特別是年輕干部,我們干工作,每個人都應想一想: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我們怎么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
要善于學習。個人能力提升靠什么?關鍵的一條是靠學習。學習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當前,對學習,有幾種現象值得深思:一是不愿學。有的同志自以為是、故步自封,認為自己水平很高,不用學了;有的同志喜歡迎來送往、搞搞協調,就是坐不住、學不進去。作為年輕干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學習時報》這些大報,每天有幾個認真看過?我們的業務書籍,大家手頭都有嗎?都學了嗎?二是裝學。看似學習,實際上在走形式,裝給別人看。三是學用分離。有些同志很愿看書,但工作水平看不出明顯提高,原因在于他們看的都是與工作無關的閑書。學習是一種能力,一個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不想提高都難。“讓讀書占領工作以外的時間”,是毛主席的名言。年輕干部都應將此作為座右銘,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一種責任、一種境界,做到既“博”又“專”。“博”,就是要廣泛涉獵各類知識,使自己站位高、眼界寬、見識廣;“專”,就是要切實弄清所負責工作的歷史沿革、現實狀況、存在問題、發展趨勢及對策措施,做一名學者型、專家型干部。只要我們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平時注意先學一步、多學一點、學深一些,工作就會快人一步、高人一招、勝人一籌,道路就會越走越寬。
要善于思考。什么樣的人最有能力?有人說,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拿破侖就曾斷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利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利劍更有力量”。這都寓意深刻。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看待優秀者,往往只關注他們工作的成果和輝煌的業績,很少去跟蹤和分析他們的行為習慣。換句話說,就是只羨慕別人籃子里的蘋果多了,但沒有留心是怎么多起來的。其實,每個人都有條件把本職工作干好,只不過有人還沒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諦,而優秀者已經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閃光的足跡!他們依靠過人的思維和審時度勢的能力,不斷搶抓機遇,不斷創造輝煌。思考是創新的第一步。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要努力做一名能思想、會思想、有思想的干部,既要“提筆能寫、有事能干”,更要“無事能思”,養成善于思考、刻苦鉆研的行為習慣,多思考、善思考,努力將思考力轉化為推進工作的行動力和創新力。
要善于實踐。實踐出真知。要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陶行知先生當初改名字,特意把“行”放在“知”的前面,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作為年輕干部,寫材料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悟,起初對一項工作不太熟悉甚至很陌生,但是真正實踐了,經歷過幾次憋、熬、難、磨,連續寫幾個大材料后,就會覺得寫一次、提高一次,也成長、成熟一次。因為在寫材料的過程中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寫材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提高的過程。同樣,干其他工作也是一樣,你不參與、不具體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只要你用心,就會干一次提高一次。組織活動也是如此,因工作原因每年都會參與組織幾次重大活動,雖然內容程序大差不差,但每組織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收獲、新的提高。
要善于總結。毛主席在長征之前講過一句話很經典,抓工作就靠兩結,一個是總結,一個是團結。善于總結,是一個人增長才干、不斷提高的關鍵。在實踐中,經常會聽到領導同志講,許多同志年齡差不多,經歷差不多,天賦差不多,實干精神也差不多,但是進步快慢卻差得很遠。什么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不善于總結經驗。有的同志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馬馬虎虎,因而進步就慢。我們每名年輕同志都應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習慣,每干完一項工作都要認真進行總結,總結收獲是什么,經驗是什么,教訓是什么,下一步應該怎么辦,做到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就像竹子拔節一樣,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結,及時糾正偏差、校正方向、修正自我,不斷提升自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注重在重大斗爭中磨礪干部”“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廣大青年特別是年輕干部,要始終保持高度自覺的學習習慣,積極投身重大斗爭一線。哪里斗爭最復雜、哪里工作最緊要、哪里崗位最吃勁,我們就到哪里去,在斗爭中學會斗爭,在攻堅中學會攻堅,以青春之力貢獻青春之為,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