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美娟(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基礎設施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條件[1],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不論是國際科技競爭態勢需要,還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引領,抑或是自主創新能力需求,創新基礎設施始終擔負著創新引領的重任,成為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提升的動力源[2]。
國外關于創新基礎設施內涵及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3]。首次明確提出創新基礎設施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他指出創新基礎設施是對國家所有行業的創新都能產生影響的一整套設施,包括所有投資和相關政策[4]。2020 年,我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創新基礎設施納入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主要包括具有公益屬性和創新屬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用于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研制等。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從理論探索和實證分析的角度,對創新基礎設施的內涵、體系構架、建設實踐、區域影響力等方面開展研究。
近年來,創新基礎設施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基礎性作用日益凸顯,我國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備受重視、快速發展。各地著力布局一批處于創新鏈前端、支撐創新發展、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在此背景下,審視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資源稟賦、科教基礎和產業特色,提出高效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提高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的對策建議,對提升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創新基礎設施的頂層設計,圍繞未來發展機遇和國家重大需求,制定發展路線圖、建設規劃或需求清單,前瞻性規劃布局。如歐洲研究基礎設施戰略論壇(ESFRI)定期發布路線圖,面向能源、環境、健康等重大戰略領域,前瞻性部署創新基礎設施。截至2020 年底,ESFRI 已為55 個歐洲創新基礎設施制定計劃,其中37 個已得到實施。ESFRI 2021 版路線圖新增歐洲腦研究基礎設施(EBRAINS)等11 個創新基礎設施項目。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通過制定本國創新基礎設施路線圖,指導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UKRI)擬制定面向2030 年的研究和創新基礎設施路線圖,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理事會(STFC)首次將世界級多學科設施列入戰略目標,以保持英國作為全球基礎科學研究領導者的地位。美國作為典型的創新型國家,高度重視下一代創新基礎設施的研發與應用。《美國重建基礎設施立法綱要》提出在人工智能、云計算、未來能源等領域超前布局下一代創新基礎設施,搶占未來科技戰略制高點。我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等省市積極落實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部署,先后出臺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立足強化支撐引領作用,全力提升創新基礎設施能級。
創新基礎設施的專業化運行管理是其效能充分發揮的先決條件。為推動創新基礎設施在世界級科學研究、前沿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重大支撐作用,發達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創新基礎設施的專業化管理,明確建設預期和設施定位,加大政府投入,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采用多種建設模式和靈活的運行管理機制,以確保設施的高效運行。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以支持美國全方位的國家能源戰略為主要使命和根本動機。自1931 年成立以來,加州大學代表美國能源部(DOE)管理該實驗室。每年,實驗室管理層根據實驗室各部門及其顧問委員會的意見制定實驗室年度計劃,并積極推進以確保實驗室能夠在未來幾十年內完成使命。實驗室通過匯集多學科研究人員團隊,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供最先進的資源、一流的工具和創新解決方案。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UKRI)專注于“國家產業戰略”核心目標,在高價值制造、能源等重要關鍵戰略領域建立彈射中心。彈射中心由政府資助建設,以獨立法人實體形式運行,由董事會和執行團隊負責運營和管理。彈射中心面向新興技術領域,深入整合英國基礎創新資源、研發優勢,推動國家高端創新領域優先發展。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先行軍”,在創新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如建立以理事會或管理委員會為核心、戰略咨詢委員會或專業技術委員會參與的法人治理組織構架,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探索由政府引導投入及穩定支持、企業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等。
創新基礎設施是支撐高質量研究與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工具。在全球科技創新交叉融合、協同聯合、包容聚合的大背景下,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一方面應以全球視野高標準建設;另一方面應注重開放,推動高水平創新,提升其使用效率。如美國制定“開放創新基礎設施法”,提高國家研發基礎設施的使用率。美國國家實驗室注重和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合作,通過合作開發、聯合研究、設備開放與技術服務等形式進行開放合作,共同解決科學前沿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伯克利實驗室的用戶設施為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供最先進的資源。每年約有10000 名研究人員使用這些設施,占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用戶設施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歐洲研究基礎設施戰略論壇(ESFRI)為保障國際水平創新基礎設施的順利實施和運行,非常注重擴大與外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全球領先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向不同創新群體開放,促進研究成果共享。我國開放度較高的創新基礎設施,也建立了較好的協同創新機制,與國內外頂級科研力量共享科研設施和人才,共同承擔重大項目和任務,通過開放共享推動設施效能提升。
近年來,江蘇省高度重視創新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以銜接國家重大戰略和支撐江蘇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強化戰略性創新基礎設施布局,培育新建、整合重組、優化調整創新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重大、科教、產業和公共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
在重大創新基礎設施方面,面向“中國網絡2030”和“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高水平建設主體,建有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和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2 個國家重大創新基礎設施,實現江蘇省重大設施“零”的突破;建有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和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支撐面向科學前沿的高水平計算研究和服務;此外,作物表型組學、納米真空互聯、信息高鐵等重大創新基礎設施預研籌建。
在科教創新基礎設施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力量,面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方向,培育建設了國家級科教創新基礎設施42個,啟動建設了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和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建有省級科教創新基礎設施146 個,凝聚培養領軍人才,開展高水平科研,產出重大創新成果,有力推動了學科領域和區域發展。
在產業創新基礎設施方面,緊跟國家戰略布局,深度挖掘區域產業優勢,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為核心,深度融入國家和長三角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獲科技部批復同意建設;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參與籌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建設了164 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基礎設施,積極爭創水生態安全與健康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建有6560 個省級產業創新基礎設施。
在科研服務基礎設施方面,以提供公益性、公共性、技術性、開放性資源共享和基礎支撐服務為目標,集聚大型科學儀器、工程文獻、農業種質、重大疾病樣本等科技資源,建有8 個省級科研服務基礎設施,全省入網大型科學儀器超1.1 萬臺(套),擁有文獻信息資源達170 TB,保存農業種質資源近7.18 萬份,收集生物樣本超150 萬份。
江蘇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與習近平總書記“兩爭一前列”的囑托和期待,以及江蘇建設科技強省的目標要求仍有差距,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充足等問題。
創新基礎設施“南多北少”,區域發展不平衡。從創新基礎設施的地區分布來看,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活躍度較高的蘇南地區,數量近5000 家、占比超過60%,蘇中、蘇北地區創新基礎設施的數量均未超過2000 家,蘇北地區創新基礎設施數量占比不到18%。從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的地區分布來看,蘇南無疑是江蘇創新基礎設施的“高地”,其中南京、蘇州、無錫的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數量遙遙領先,三者占比約85%,而蘇北地區僅連云港和徐州有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布局,鹽城、淮安和宿遷均未有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布局。究其原因,蘇南地區在承接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的基礎條件和創新環境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蘇北地區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相對欠缺。
創新基礎設施“量多峰少”,支撐優勢不充分。從創新基礎設施的布局結構來看,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更加側重產業創新基礎設施的布局,存在數量多、高峰少的問題,全省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產業創新基礎設施數量近7000 家、占比約90%,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科學前沿的重大創新基礎設施、科教創新基礎設施占比還不到10%。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在江蘇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還較少,國家級科教創新基礎設施(42 家)遠少于北京(121家),江蘇科教大省的優勢(51 家駐蘇部屬科研機構、15 家“雙一流”高校)未得到充分發揮,江蘇科技創新的“高原”上還需要豎起更多的“高峰”。
創新基礎設施“建多用少”,效能發揮不充足。從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過程來看,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設輕運行問題。作為江蘇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在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一些創新基礎設施研究方向已不能滿足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需要,一些創新基礎設施存在后期維護投入不足、運行管理不善等問題,運行成效較差。此外,江蘇近年來布局建設了3 家省實驗室和8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這些創新基礎設施建成后如何科學運行管理,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經濟和社會效益,相關運行管理機制亟待完善。
立足“十四五”關鍵時期,面向新一輪中長期發展,緊扣“四個面向”“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等新時代科技發展新要求,圍繞解決創新基礎設施在布局、建設、管理中的有關問題,進一步增強創新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堅持持續支撐江蘇科技強省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導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充分發揮江蘇科教資源和產業厚實的雙重優勢,站在全域創新和時代發展的高度,全省“一盤棋”統籌部署、科學布局創新基礎設施。統籌整體和局部,全面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有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立足支撐江蘇高質量創新,注重國家、省、市各方長遠需求,整體把握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總體布局。統籌存量和增量,根據“十四五”及中長期重大戰略、學科發展、產業升級、企業創新、公共支撐等需要,明確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充分依托研究型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行業領軍企業等各類科技力量,高標準建設、培育壯大、整合重組、統籌推進全省創新基礎設施,確保其保持先進性和高水平發展。統籌共性和個性,聚焦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江蘇重點產業領域,結合考慮全省不同地區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以及對創新基礎設施的承接能力,培育建設具有本土優勢的創新基礎設施,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
堅持以四個面向為戰略牽引,以國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改革舉措為重要契機,探索資源整合配置方式,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強化設施策源功能,塑造設施新優勢。圍繞國家和江蘇戰略需求,實施戰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動,對標對表先進經驗和做法,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模式,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一體配置資金、項目、人才和平臺,強化設施戰略支撐,服務高水平自立自強。緊跟全球科技前沿,緊扣江蘇發展需要,以省市聯動、跨單位聯合等多種組織模式,建設一批能夯實科技長遠發展、占據未來科技制高點以及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基礎設施,打造立足江蘇省、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科研引領陣地。加快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全球創新網絡步伐,加速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依托集聚在南京、蘇州等地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基礎設施,大力推進設施集群化、規模化發展,聚力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基地)為核心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形成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
堅持建立健全創新基礎設施管理運行機制,對創新基礎設施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促進其高效運行和開放共享,推動不同學科、領域和主體交叉融合,各類項目、技術、產業和生態協同發展,形成互聯協作、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建立在研項目凝練機制,通過組織戰略、技術、產業專家等,研判在研項目與重大戰略、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建設主體的基礎和能力,對現有科學技術產出、成果轉化、產業孵化成功的可能性等,遴選具有應用前景的在研項目,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建立多方合作機制,進一步強化創新基礎設施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創新型企業協同創新,深入推進產學研用的融通創新,發揮設施在前沿技術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建立以目標和績效為導向的考評機制,采用年度考評和周期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年度考評主要掌握設施發展態勢,推動設施加快發展,周期性評價主要以創新貢獻為導向,評價其科研任務攻關、標志性成果、人才隊伍建設、資源開放共享等,提升創新基礎設施能級。[本文系江蘇省政策引導類計劃專項基金項目“江蘇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路徑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BR2021038)、2022 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江蘇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策略研究——以江蘇重大創新平臺為例”(項目編號:22SYC-033)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