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訪者:江蘇省邳州市關工委辦公室副主任 馮華
采訪者:本刊記者 王明輝
2022年寒假伊始,江蘇省邳州市趙墩鎮柳元村的村民敲鑼打鼓,熱烈歡迎本村的幾十名大學生回鄉過年。記者了解到,這個800多戶人家的村莊5年先后走出30余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大學生。一個小村莊,緣何能培養出這么多優秀人才?帶著疑問,記者連線了江蘇省邳州市關工委辦公室副主任馮華。
記者:柳元村有怎樣獨特的教育氛圍?
馮華:在這個村,頭等大事就是孩子讀書,尊師重教的氛圍一直濃厚。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柳元村有一位白蘭汀老先生,為咸豐辛酉科選拔貢生,后回到家鄉柳元村開設私塾、教書育人。他的18名弟子中有17名高中秀才,自此以后,柳元村在周邊名聲大噪,尊師重教之風興起。每年高考發榜后,村黨支部書記、關工委主任鄭天會都帶領村干部,為考取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戴上大紅花,送上慰問金,叮囑他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以待學有所成,回報家鄉。每年除了慰問考上大學的學子,對本村教師也會開展慰問。
記者感受:悠久的尊師重教歷史,為孩子們重視學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營造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關工委的宣傳助力使得全村更是以“尊師重教”為榮,為下一代走出村莊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
記者:柳元村關工委怎樣把尊師重教的氛圍融入工作?
馮華:在修訂村規民約時,他們把尊敬師長、重視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崇文尚教寫入村規民約,并繪制成墻畫。在村路兩旁、公園廣場、宣傳欄,時時可以看到“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待人以真誠,求學有始終”等標語,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在村里氤氳,潛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血液。關工委利用兒童節、中秋、春節等時間節點,開展幫困助學活動。每年大學新生入學前夕,還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辦理助學貸款,減輕經濟壓力。
記者感受:關工委重視幫困助學,把崇文尚教寫入村規民約,并繪制成墻畫,這些都屬“外因”,使得全村的孩子們無論是在學堂內,還是在學堂外,都時刻接受尊師重教文化的熏陶,為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內驅動力”奠定了基礎。
記者:柳元村怎樣傳承尊師重教的傳統?
馮華:鎮、村關工委從家庭教育入手,每年都開展以家庭為主體、以建設良好家風為目標的樹家庭文明新風活動。在尊師重教的氛圍影響下,村民非常重視教育,他們聊天的主題大都是孩子的學業。每年寒暑假都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免費為正在上高中、初中的同村孩子補課。本村大學生在畢業時,也不乏有人毅然選擇了回到家鄉、投身教育事業。下一步,村關工委將積極籌建柳元獎學基金,籌劃建設國學講堂,發揚尊師重教優良傳統,利用媒體大力宣傳好的典型榜樣,講好柳元故事、培育文明鄉村,爭取培育出更多的大學生和教師。
記者感受:關工委以開展家庭教育為推手,激發了孩子、家長從心底重視教育的“內因”。有了家長、孩子重視教育的“內驅動力”,加上關工委的“外力助推”,必將為鄉村教育振興插上翅膀,使更多的孩子走出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