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玲
(泉州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支隊,福建泉州 362000)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不同類型的進口食品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為了更好地把控食品安全,我國頒布了一系列的進口食品安全條例,然而在經濟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部分食品由于源頭不同,在質量管控方面依舊存在問題。由此可見,圍繞進口食品安全風險源頭防控稽查辦案機制加以研究,對于規范進口市場管控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是保障人們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幸福感的關鍵指標,能夠彰顯社會管控效果,是保障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全國貿易一體化的背景下,部分國家針對食品進出口開展了制度完善與優化,但運用效果參差不齊,這也為后續的工作開展帶來了難度。為確保進口食品的質量,從源頭上降低影響因素,要求管理部門強化“源頭防控”。本文所分析的“源頭防控”是指在進口商品聚集的口岸等區域開展科學的手續檢查,并對市場內部的進口食品完成風險防控管理,但此類商品不包括海外直郵以及海外代購所涉及的境外產品。結合現階段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管控力度較強,只有確保食品滿足生產標準才能流通到市場,若是食品自身生產不安全則不可以進行商品流通。對于進口食品來講,進口食品交易市場便是源頭,而國內的經銷商則是流通環節,只有保障源頭安全才能夠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若是源頭存在問題就無法開展后續的安全管控,相應的監管程序也無法發揮價值。此外,源頭與流通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若源頭出現問題,則食品存在安全隱患,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必須要加大對進口食品安全風險源頭的關注,利用有效的制度完善、強化監管質量,在保障消費者自身權益的基礎之上規范市場流通秩序[1]。
①進口食品安全管理需要較長的工作流程。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各部門的職責以及監管標準提出了細致的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依舊存在進口食品問題。在過去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會對進口食品管理者加以培訓,并利用抽樣檢查的形式監督管控食品質量,對于不合格的食品種類會責令整改,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無法從源頭上起到防治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管理標準。所以我國必須要加大稽查工作在源頭防控中的作用,徹底落實違法懲處標準,并按照食品監督管理中“四個最嚴”的執法要求解決現實問題。②進口食品流通速度較快、鏈條更長,這也加大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與此同時,由于產品是境外生產,入關受海關部門管理,所以即使多數食品由于質量生產問題已經被阻攔在入關環節,但其他食品只要能夠滿足清關需求便可以流通到市場。在后續的工作中,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雖然會按照規章制度完成監管,但也會存在信息滯后,無法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的情況。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日常工作時,雖然會對諸多進口商品的銷售渠道以及生產來源產生懷疑,但在取證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約,如葡萄酒境外造假等,難以運用系統化的手段進行取證[2]。
以我國某保稅區進口商品市場管理為分析對象,結合近幾年數據來看,在日常稽查辦案的過程中進口食品源頭風險主要包括以下3 種形式。①進口商合法資質不符合規定。進口食品的進口商通常兼具多重身份,因此在經營過程中極易出現問題。根據現行的《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相關要求來看,食品經營許可證件有效信息為5 年,如果需要延長時間,則企業應在到期前一個月提出申請,否則要注銷重新申請。然而在具體工作中,部分主體沒有按照規定完成變更或者延續,在許可方面出現了過期失效的情況,嚴重違反了我國規定,其所進行的經營行為也屬于違法違規行為。②進口食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要求。進口食品在營養指標方面不合格也屬于違反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通常情況下,進口食品在進入口岸之前需開展系統的檢驗工作,如檢查中文標簽以及標識是否張貼等。但在實際案件中,由于工作人員能力不足以及通關便捷性等因素,除高風險項目外,其他批次的進口商品在抽檢方面愈加寬松,部分企業甚至只需要出具承諾書便可以經海關許可完成境外銷售。例如,2017 年寧波保稅區分局在系統查驗過程中發現超過2 000 箱的進口葡萄酒沒有粘貼中文標簽,而在實際工作中此種問題更為普遍。③偽造證書,進口食品來源不明。2016 年我國某保稅區工作人員在抽查進口食品時發現某批次產品在渠道信息方面存在異常狀況,按照要求在相關部門索要資料時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出具海關進口材料以及相關部門簽發的衛生證書確保渠道的科學性與合法性,但在查驗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簽發日期和到達日期存在嚴重問題,最后調查發現該產品沒有相應的入關檢查記錄,材料為人為偽造,這種產品屬于境外走私食品,并沒有經過科學的程序查驗,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風險。
3.2.1 建立政策宣傳機制,營造高壓打擊環境
對于現階段的食品安全管控工作來講,針對源頭完成稽查是最為直接的防治方式。在具體工作中要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秉持著科學、細致、全面的思想要求優化工作路徑,實現精準打擊。現階段,我國對于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舉報方面有相應的獎勵規定,因此為進一步發揮此項規定的作用價值,稽查管理工作人員應通過海報張貼、視頻推送的形式宣傳獎勵政策,并利用大宣傳、全覆蓋的日常運作營造良好的進口食品安全違法事件打擊氛圍,這樣即使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線索,也能夠縮小違法犯罪范圍,完成事前防治[3]。
3.2.2 構建例行檢查制度,加強日常監管力度
在傳統的執法工作中監督管理部門往往發現的均是較為簡單的問題,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也主要是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對相關人員加以檢查,包括索要票據、貨物查驗以及其他工作等,但整體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期,這不僅不利于樹立法律權威,而且還會增加進口食品源頭管控的工作難度。所以,若要更好地開展食品進口源頭監管,便要對進口食品經銷商的日常經營完成系統化檢查并增強查驗力度,對于屢教不改的相關主體,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進行嚴厲處罰。
3.2.3 實施違法線索研判,完善精準定位處理
①應強化執法敏感度。對于舉報信息以及媒體曝光的異常交易數據開展系統化分析,以此尋找對違法打擊工作有價值的線索。②要加大日常抽檢力度,對于不合格的食品生產商需使其退出市場。此外要充分利用相關企業信息找尋有價值的線索,挖掘進口食品經營過程中的潛規則問題。與此同時,要有效利用社會調查機構對近階段熱銷的進口食品渠道以及經營現狀獲取途徑開展信息收集,并完成系統化研判,為后續的精準打擊提供數據借鑒與參考。
3.2.4 打造執法協作體制,增強部門合力效應
目前,檢驗機關、監督管理部門、海關口岸等不同機構掌握著進口食品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尤其是在進口環節,海關以及檢驗部門所掌握的信息最為全面,可以為后續的食品安全質量研判提供數據內容。然而,由于以上兩個部門在職責應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建立制度化的協同合作體系,在情報交換以及數據交互方面會受到很多外在條件制約。在后續的工作中要求有關進口食品質量管理的相關部門建立協同管控機制,科學的完成數據信息共享,從而增強聯合打擊的質量和效率。
3.2.5 開展違法集群處置,凸顯系統作戰效果
①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下,所有的行為都會有記錄,尤其是對于進口產品來講,在造假、售假方面會有物流信息和運輸數據。例如,在進口過程中,若產品沒有添加中文標簽,即使前期順利出口,在后續銷售過程中也會被發現并追隨信息找到進口商。由此可見,所有違法行為都能夠利用調查找到突破口。②目前市場上的進口食品違法行為主要具有團伙作案、產業化、區域化以及隱蔽性更強的特點,如果稽查管理部門未在此基礎上優化自身的管理方式,在面對具有體系化的食品違法行為案件時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此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在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系統的基礎上,與相關部門科學的展開協同治理工作,利用整合力量的形式完成集群打擊,實現食品違法犯罪全鏈條管控[4]。
3.2.6 搭建協同信用監管,堅持全面治理道路
①在進口食品源頭監管過程中,不能僅依靠市場管理部門,而要加大與消費者的合作。在日常工作中,我國要科學引導社會組織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提供信息和線索。②加大與社會中介機構的合作,如第三方質檢機構、檢測研究機構等,在加強協同管控的基礎上,為后續案件查辦提供參考與依據,增強工作效率。③積極建立包括食品經營行業的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并結合實際情況設立指標。對于嚴重違反食品安全要求的相關企業要將其納入黑名單,進而強化食品流通,做好進口管控工作[5]。
總而言之,對于進口食品源頭管控來講,由于食品生產產地不同,因此在食品生產標準方面也存在差異。在后續工作中,管理人員應該強化制度建設,加強協同管控力度,并結合過往數據材料的分析對現有監管體系加以完善,以此強化食品進口質量,為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推動進出口貿易升級。
綜上所述,食品進口是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能夠有效保障人們的生活需求。近幾年來進口食品質量管控已經逐漸成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在具體工作中,要求相關部門要以過往案件信息為依據,加大對政策宣傳、例行檢查、執法協作等制度的關注,并利用優化與完善提升日常監管質量,確保進口食品能夠達到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為人們的日常消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