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鵬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健康學院,江蘇南京 211168)
食品作為人類生活的基礎,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問題作為關系民生的重點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害到人類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危害,一些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甚至可能會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1]。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中強調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地推進食品監管體系的建立,以保障食品領域的安全性。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正處于逐步完善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時有發生,安全監管體系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伴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程度的日益增加,不斷構建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成為維護人們日常飲食健康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穩步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相關工作需要進一步的細化與優化,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雖然當前我國對已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嚴懲,但是始終無法完全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這一現象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其中多數學者認為信息不完全是食品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信息不完全會隱藏很多的不可見因素,其中包括了以次充好、刻意降低質量等道德風險問題,企業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造成的誠信缺失風險,以及這種信息不完全給消費者帶來的識別困難等情況,都為食品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食品生產行業的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很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正被用于食品加工與生產,不斷提升食品的品質,但同時給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間。食品產業鏈縱橫穿插,形成了復雜的鏈條關系,經過原產地、物流、加工、包裝、倉儲和銷售等環節之后到達消費者,其間環節多樣,經手的人與物都數量眾多,不同的環節對應不同的處理,都有可能存在質量與衛生不達標的情況。產業鏈延長與交叉造成食品產業鏈復雜的現象,大大增加了食品問題發生的概率,同時也成為安全監管在某些環節失效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伴隨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大量人群涌向城市,造成城市的消費需求加速提升,城市人口對食品的消費力大大增加,大量的食品被輸送至城市滿足城市人口的食品需求,而農村的消費力出現下降,食品向農村地區的輸送則相應地減少。農村食品供應減少可能會引起農村部分食品供應不足的現象,為不法行為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另外,伴隨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使得原有的生產方式發生突變,生產環節可能會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在沒有更好解決途徑之前,生產者會更加依賴通過農藥、化肥等方式獲得高產農產品,在影響農業產品的同時,對環境也帶來了很大危害[3]。
民以食為天,確保食品安全是人們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礎,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來,健康中國的戰略由此形成。食品安全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組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強化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行為,不斷構建完整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刻不容緩,必須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構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筑牢食品安全的保護墻,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當前環境下,食品的種類日益增多,不同食品的原料種類、制作工藝、儲藏環節、運輸條件等均存在不同要求,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也在日益增加,不同環節之間的連接密不可分,單從某一環節入手,已經無法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安全監管體系作為食品產業鏈重要的監督管理系統,必須加強對食品安全領域的介入程度,不斷完善監管體系,構建出更加完整的食品監管體系,全方位地對食品產業鏈進行監管,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問題的環節,以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要求不僅僅是經濟規模的增長,同時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更加友好,資源更加節約化,并且要確保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真正的提升。安全健康的食品作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之下,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遠。因此,要嚴格把控食品產業的各個環節,穩步構建完整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維護食品的安全,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穩步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出臺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已經建立一系列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包括食品的市場準入制度、認證認可制度、行政問責制度以及問題食品召回制度等。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構建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監管體系在運行過程中還面臨以下挑戰。
由于不同地方、不同部門、不同的人對監管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在監管過程中,具體作用的體現不夠全面,職能部門的監管功能未能得到全面的發揮,存在監管力度不平衡的情況[4]。這種由于不同監管主體之間存在認知差異,使得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在安全監管過程中出現差異化,一些安全監管體系存在部分缺失,影響監管功能的完全實現,且缺乏有力的考核制度,使得監管功能未能全面發揮作用,為食品安全問題留下可乘之機。
食品產業是民生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大量的食品生產企業及大量的從業者參與到這一重要產業之中,形成了巨大的監管體量。另外,由于當前我國小規模的食品企業數量眾多,區域之間的分散性較大,一些企業的誠信守法意識淡薄,而從業者中也不乏素質較低的人,加上市場環境復雜,使得監管的體量與范圍都大大增加,造成了監管難度的不斷增加。
監管的重要工作除了監管主體進行的監督管理,還包括結合其他一切監督力量開展工作,任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循的,只有抓住過程中的層層信息流變動情況,才能抓住食品問題的關鍵所在。當前一些以次充好、假冒偽劣、過期食品、違法使用添加劑等行為時有發生,但是信息卻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披露[5]。同時相關從業者對具體數據的了解與掌握不足,無法認識到自身行為已經造成了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都是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造成的后果。
在應對不同監管主體之間由于認知等差異造成監管功能未能落到實處的問題時,需進行深化教育,逐步強化地方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的責任意識與科學理念,為科學監管制定參照標準[6]。同時要加強對監管主體的績效考核與問責機制建設,通過考核檢驗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對于出現監管問題的情況,要建立終身問責制,從而避免得過且過的監管情況出現。通過不斷強化地方監管的主體意識,形成多地、多方聯動的監管體系,共同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缺乏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食品企業違法違規生產問題食品的成本相對較低,即使對社會產生了負面影響,整體的處罰力度也相對較輕,為后期問題食品產生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會對食品企業的征信數據進行錄入登記,對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記錄,并形成相應的信用評級,實時接受公眾的監督[7]。另外,通過將信用評級與企業的經營、融資、貿易等行為相關聯,讓企業充分認識到信用評級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自發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級,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無論是企業的誠信問題造成的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還是個人違反職業道德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行為,都需要有效的信息披露機制,通過信息披露機制消費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食品問題的源頭,從而在選擇上主動地避免[8]。同時信息披露機制一旦建立,對食品產業鏈內的生產地、生產商、倉儲、物流等信息進行有效連接,實現全生產鏈的可追溯,讓消費者可以及時獲取食品的渠道來源,并隨時可以獲取食品安全性的相關結果。這種信息機制對問題的責任人有明確界定,可以根據信息流追溯問題責任者,理清責任邊界,有助于進行更加明確地監管與問責。
構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作為保證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在守護國民健康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具體的對策,確保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面臨監管功能未能完全實現、監管難度加大以及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的挑戰時,一定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地方監管的主體意識,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完善食品產業信息披露機制,實現全生產鏈的可追溯;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優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內容,推進我國食品安全工作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