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
(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貴州貴陽 550014)
針對流通環節的食品監測現已成為食品安全部門的重點監管對象,隨著監管部門工作力度的增加,流通環節食品監測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基于規范化和效能化的層面進行審視,流通環節食品監測工作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
在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逐漸提高,對與人們生命健康有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逐步提高關注。眾所周知,食品安全工作對消費者的飲食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直接關系到人們的體質健康水平[1]。現階段,盡管我國已經針對食品安全管理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規定,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加強了對監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為食品安全質量提升奠定了理論基礎,但由于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部分企業為了追求經營利潤的提升,減少生產成本,在食品中添加了不少添加劑,導致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給食品監測工作帶來了困難,因此一定要重視科技和方式上的革新。盡管在食品源頭也會開展嚴格的食品檢測工作,但這并不代表在流動環節就能夠忽視這個問題,因為流動環節也是食品流入消費者手中的重要環節,一旦在這個環節上不做好質量把控,就很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2]。食品安全最根本的問題是民生問題,是人們高度關心的熱點問題。一旦食品檢測工作未落實,導致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流入市場,那將很容易引發人們對食品的質量信任危機,引起人們的憂慮與不滿,進而給社會和諧安定帶來巨大危害。因此,有關單位一定要注意各個環節的食品檢測管理,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積極引進和開發現代化的檢測技術裝備,制定科學的管理措施。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的保證不僅要求餐飲企業做好食品與運營過程的食品衛生安全控制,同時也要求檢測機構做好物流環節的檢測管理工作,保證銷售的食品都可以放心使用,讓廣大消費者安心。
完善食品質量監督和檢測工作是保證流通生產環節食品質量安全以及切實解決食品安全隱患問題的必要措施。食品質量安全直接影響著食品檢測工作質量。在流通環節食品檢測過程中,如果出現重大食品安全隱患,就必須對這種食品加以檢測。但當前相關監管部門的檢測工作卻存在著各行其職的現象,其問題可以總結為如下3 方面。①未能構建起健全的抽樣檢查質量管理機制。在食品抽查審核環節當中,因為抽樣檢查制度的不健全導致相關機構不能對送交抽檢對象進行主體身份的確認。②對出現異常情況的食品不能開展深入研究。相關機構在開展檢測過程中,不重視部分食品可能出現的問題,使得食品安全隱患仍然存在。③部分人員在檢測過程當中,并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僅僅檢測食品企業所提供的樣本,使得檢測工作出現紕漏。
在我國現階段的食品檢測工作中,還面臨著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由于沒有制度規定、制約和引導,有關人員在進行檢測工作時,出現無法可循的狀況。例如,檢測人員在提取檢測樣本時,往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有些食品的保質期相當短暫,一旦檢測工作耗時過久,極容易在食品抽檢過程中發生變質。現階段,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尚未出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通常是在檢測工作完成后,由食品廠家派人領取檢測結果。對于普通食品的復檢,由于檢測程序尚不清楚、不完備,上述問題的出現也導致流通環節的普通食品檢測出現許多漏洞[3]。
目前流通環節的食品檢測尚未形成健全的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不足也必然會導致食品檢測工作缺少有益的引導。目前的食品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對一些出現質量異常的食品檢測缺少實質性的檢測依據,特別是被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所普遍關心的焦點食品,尚未形成明確的辨別指標。如果監測部門的管理方法不當,在執行方面就會存在不少風險。如針對可能異常的問題食品實施強制檢測,必然會造成被檢測對象的抵觸與不滿,但若針對問題食品置之不理,則檢測部門形同虛設。在工作實踐中發現,部分被抽查的食品沒有完整的記錄或者屬于獨立品牌的編碼食品,使得相關部門無法鑒別是否為同一批次食品。由此可見,完善食品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顯得至關重要[4]。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對工商部門必須承擔的食品檢測責任進行了具體的要求,但受到多方面的干擾,使得食品檢測效果并不突出。當前,由于一些商業行政部門未能采用最先進的檢測儀器和信息技術,現有檢測設備并不能適應現階段的食品檢測需要。在開展食品檢測過程中,往往因為儀器技術比較落后,僅針對食品的某一個主要技術指標進行了檢測,不能得到全面而詳實的檢測結果信息。此外,食品檢測人員受制于薪酬福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缺乏工作積極性,專業責任感欠缺,導致食品檢測無法高效開展。
現階段,我國已經出臺了針對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的相關法律法規,但由于前期基礎薄弱,在檢測方面仍存在一定空白。與此同時,雖然已經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加持,但隨著時間推移,原有法律法規已經不再適合新時期食品檢測的需要,如檢測周期過長,無法滿足快速獲取檢測結果的要求。再如,由于檢測機構權威性不足,檢測結果不具備強制執行的作用,對企業只能夠起到指導作用。此外,檢測結構尚未與食品流通部門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未能建立健全抽檢程序,導致檢測方式和內容的針對性不足,影響檢測效率和結果。
基于新時期背景下,做好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的關鍵在于完善食品檢測工作制度,借助于制度的約束力,強化對食品生產廠家的監管。監管部門需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制定完善的食品檢測制度,做好檢測人員、檢測內容和檢測時間的安排,確保流通環節更加有秩序地進行檢測。同時,在健全流通環節食品檢測制度上要加強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以自上而下的執行規范為指導,彰顯流通環節食品檢測力度。此外,監管部門還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流通環節的食品檢測質量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的具體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升食品檢測質量。
針對流通環節的食品檢測,要重視在檢測和檢查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促使食品檢測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為此,相關監管部門應建立健全檢查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完善檢測結果共享機制。①要正確看待檢測和檢查之間的關系,將檢測作為基礎性工作,將檢查作為輔助性工作,形成對食品檢測行為的約束。②加大對海量數據的應用力度,依托大數據構建食品檢測結果共享機制,依托大數據構建食品檢測結果共享機制,推動互聯網+檢測方式的向前發展,借助大數據的力量,找出食品檢測的薄弱環節,并加以改進。③重視健全流通環節的食品檢測體系,明確檢查和檢測工作的權利和責任,使食品生產廠家、檢測機構和檢查部門都能夠參與到流通環節食品檢測中來,為食品品質提供保障。
流通環節食品檢測是確保人們飲食安全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在開展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的過程中,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的重視程度,將提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作為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務。①完善食品檢測體系,加大對分子生物學方法的引入力度,提升檢測效率,重視應用免疫學方法,同時可采用酶免疫吸附法和乳膠凝聚反應法對流通環節食品開展檢測。②在流通環節食品檢測過程中應用三全原則,通過全員控制、全面控制和全程控制,提升檢測質量和水平。③加強與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合作,降低檢測成本,緩解檢測資源不足的問題。
檢測人員素質直接影響到流通環節食品檢測結果。因此,檢測部門可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通過制定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吸引優質的食品檢測人才加入流通環節食品檢測隊伍中,為食品檢測朝著更深層次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同時,要定期組織食品檢測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其食品檢測的專業素養,端正其食品檢測意識,使檢測人員能夠以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約束自己,全身心投入食品監測過程中[5]。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檢測人員還需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力度,著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培養自身的信息化思維,進而提升食品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為了保障食品安全,發揮政府的權威和監督指導作用,有必要對目前已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進行優化。對于國家層面來說,需要制定出臺宏觀的監督和檢測措施,為執行檢測任務的部門提供比較明確的工作指導。同時,在各基層執法部門,也應該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食品安全監測工作面臨的形勢,制定符合當地食品監督安全的法律法規。這樣既有利于執法部門進行有權威性的檢查,也有利于針對性地改進監督部門工作,如為生產企業提供改進措施,組成專家型人才庫,進而合理分析、研究檢測結果,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綜上所述,加強對流通環節的食品檢測能夠形成食品安全保障,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完善食品檢測體系的價值,進而提升食品檢測水平。現階段,盡管監管部門已經認識到食品流通監測環節的重要性,并加強了對這一環節食品質量的監管與檢測,但仍無法全面遏制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因此,監管部門應立足于食品檢測現存的問題,優化食品監測制度,建立健全食品檢測的監管機制,加強流通環節食品檢測質量控制,提高流通環節食品檢測人員素質,形成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