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荷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 生態文明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健全現代流通體系。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以樞紐節點為抓手、打造高效暢通的雙循環大通道,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是福建經濟發展有力抓手。
在當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學者們從現代流通體系的內涵、體系構成、建設要求和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了相關研究。從內涵來看,相關研究認為現代流通體系是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為基礎,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由流通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共同構成的綜合體系①-③。其中流通運行體系主要是指流通主體和客體以及載體等,流通運行保障體系是指流通基礎設施、流通標準、信用等保障流通活動的要素集合,流通規制體系則是指流通管理、法律法規等相關環境要素集合④。從建設要求和發展路徑來看,相關研究指出應契合當前高效率、高效能、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發展要求⑤,以“現代流通體系+區域發展戰略”與“現代流通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的新發展格局⑥,統籌推進流通體系的流通主體、流通客體、流通載體、流通環境“四要素”和流通模式的數字化、標準化、集約化、平臺化、國際化“五化”轉型⑦。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多從頂層設計和宏觀視角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整體發展進行探討,但從省域層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路徑研究還較為缺乏。因此,本文以“海絲”核心區——福建省為研究對象,研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福建省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今后的發展路徑。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擁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截至2021年9月,“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已達72條,累計開行逾6000航次,覆蓋27個國家、99個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箱。超過200家國內外知名的港航、物流和商貿企業等成為“絲路海運”聯盟成員。“絲路飛翔”工程穩步推進,開通超過400條航線。海絲衛星數據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上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4.0版。在經貿合作方面,2020年福建省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增長7.2%,其中的廈門成為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閩臺貿易額增長10.9%,實際使用臺資增長77.3%。自貿試驗區成為對外開放新高地。福建自貿區累計推出196項全國首創舉措,進出口規模分別位列全國第7、第6位。50多個領域率先對臺開放,引進一批首創性臺資項目。這已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創新樞紐,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交通設施網絡健全,建成“兩縱三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率先實現“市市通高鐵”,所有建制村100%通客車。初步形成網絡貨運、快遞產業兩大現代流通產業集群,無車承運人、城市綠色配送、陸地港、多式聯運等現代流通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共同構筑了流通產業發展新格局。
鄰近的長三角、珠三角均已形成“核心大城市+多中心次級城市”的空間發展格局。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長江經濟帶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實力強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都占據重要的核心地位。中西部省份如四川、廣西等也紛紛加快布局大通道建設。四川聚焦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在交通強省建設實施意見中將開放通道數量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廣西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國家戰略,提出構建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與周邊省份相比,福建省當前的通道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大通道不暢,流通體系仍存在堵點,制約了福建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目前福建省有一定競爭力和知名度的流通企業僅象嶼集團、福建省港口集團、新華都、永輝等少數大型企業,總體來看規模和市場輻射范圍有限,其余多為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福建省流通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有所惡化,普遍面臨成本上升快、市場規模縮減快、現金流緊張等共性問題。在2020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中,福建入圍24家企業,排名最靠前的流通企業為象嶼集團(第43位)。而廣東和浙江分別有91家和47家服務企業入圍,包括順豐、申通、圓通、唯品會等多家大型綜合流通企業。
雖然交通運輸網絡覆蓋面廣,岸線資源豐富,但港口集疏運體系和海陸空運輸通道銜接不暢制約了福建省的通道效率。2020年,山東、江蘇和浙江的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已突破100萬標箱,廣西北部灣港也超過20萬標箱。而福建省兩大主要港口福州港和廈門港的海鐵聯運量的總和還未突破10萬標箱,在集裝箱吞吐量中的比重不足1%。從港口智能化、智慧化程度來看,福州港還落后沿海發達港口較多,港區智能化作業水平較低,上線的智慧港App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不同環節數據無法實時共享等問題。
福建省流通企業的發展滯后于制造企業,整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缺乏對制造業價值鏈上高價值業務的承接能力和意愿。當前福建省也還未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多渠道供應鏈體系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流通平臺。
根據《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的定位,充分發揮福州、廈門的港口型和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功能,加大對海鐵聯運、水鐵聯運、水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模式的扶持。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重點推進港口鐵路支線和港后鐵路通道建設,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里”。對標廣州港、深圳港和寧波港,進一步優化港口通關環境,精簡通關環節。鼓勵廈門港和福州港進一步提升智慧化水平,推行“無人場站”、智能化倉儲等現代物流設施,逐步加強自動化控制、決策支持等管理技術以及場內無人駕駛智能卡車、智能機器人等裝備的應用。發揮中歐班列穩貿易、促循環作用,實現“海絲”與“陸絲”的有效銜接。借鑒開通節點城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積極推動境內外海關數據交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高效通關服務,有效縮短通關時間。
培育壯大綜合型流通企業,扶持新興流通企業,共同形成流通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象嶼集團、福建省交通集團等大中型流通企業積極拓展市場范圍,升級服務功能,力爭成為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對接供應鏈上下游的平臺型綜合流通企業。重視網絡消費市場的迅猛成長勢頭,對本省擁有創新技術、模式或管理方法的新興流通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加強流通產業集聚度和整合度,按照服務功能引導同類型的小型流通企業合并重組,與生產商、經銷商進行信息共享,完善流通領域供應鏈體系。加大流通產業園區建設和配套服務,引導企業實現空間集聚,整合渠道和資源,優化流通產業內部結構。聚焦流通企業發展痛點,逐步破解土地和人力資源的要素制約。考慮疫情的不利影響,對交通運輸業、傳統商貿流通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受影響較大的企業適當減免或延期收取租金,降低稅費負擔,進行金融扶持。
依托福州、三明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定位,發揮流通產業對制造業的扶持和拉動作用。鼓勵樞紐城市推行大宗貨物鐵路中長期協議運輸,面向腹地生產企業提供鐵路貨運班列、點到點貨運列車、大宗貨物直達列車等多樣化鐵路運輸服務。圍繞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福建省重點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以信息交互、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為特征的綜合型生產資料交易中心和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加速形成供應鏈上下游融通發展、工業生產和流通協同共進的新型流通網絡。依托廈門、福州、平潭和泉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定位,發揮流通產業對消費的刺激和帶動作用。發揮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和平臺優勢,重點建設融合國內外市場的網絡零售平臺、國際采購中心和進口商品集散中心,積極舉辦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系列促銷活動。大力發展“互聯網+流通”,鼓勵流通企業線上線下融合,推動生活服務在線化。提升城鄉流通網點服務水平,尤其是完善城市社區末端配送網點功能,加快農村商貿服務網點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網絡。
從法治化、標準化、誠信體系三方面營造良好的流通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流通業政策法規體系,推進地方性和專門性流通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依托廈門、三明兩市為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的政策優勢,重點推進商貿物流、農產品物流、醫藥物流等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借鑒杭州等商貿物流業發達城市的先進經驗,推進農副產品領域周轉筐的循環租賃體系,推廣標準化托盤,實施帶托運輸模式,構建“互聯網+托盤”平臺,可大幅減少全社會流通成本。在醫藥、急救物品等應急物品和特殊物品流通領域,細化突發事件市場應急保供預案,考慮建設省級重點物品應急管理平臺。建立重要物品溯源體系,形成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信息。完善流通市場調控管理體系,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和預警分析,運用大數據手段,加快流通數據整合。建立流通企業信用信息記錄與披露機制,促進相關管理部門實現信息互通共享與平臺對接,探索實行流通企業信用分類管理。
注釋:
①王先慶.新發展格局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戰略重心與政策選擇——關于現代流通體系理論探索的新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20(11):18-32.
②郝玉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觀點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20(11):3-17.
③宋則.筑牢現代流通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J].中國流通經濟,2018,(12):14-19.
④祝合良,楊光,王春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思路[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1(4):5-16.
⑤李智.“中國特色”語境下的現代流通體系發展方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4):1-10.
⑥王微,劉濤.以強大國內市場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思路與舉措[J].改革,2020(9):5-14.
⑦石樹文.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四個重點[J].商業研究,2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