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始于2011年,雙方歷時8年共開展了22輪談判。2019年11月6日在中法兩國元首見證下,中歐共同簽署了《關于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談判的聯合聲明》,給予中歐地理標志農產品官方互認。協定主要涉及中歐雙方各275項地理標志產品,正式簽署后中歐雙方各有100種農產品和食品列入首批地理標志保護清單。協定生效4年后,中歐雙方將按計劃在第二批地理標志保護清單中各新增175種農產品和食品。作為近年來中歐簽署的具有重要意義的雙邊貿易協定,協定體現了中國以實際行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釋放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對中國而言,協定賦予中國農產品歐盟官方認證標志,確保歐盟同樣尊重中國優良農業傳統,有利于中國農產品獲得歐盟甚至全球消費者認可,維護中國農產品國際市場利益。
歐盟地理標志制度起步較早,長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治理經驗,也同時服務于歐盟的對外經貿政策,擴展歐盟農產品的海外市場。
地理標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GI)是歐盟質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歐盟實現農產品和食品保護的重要方式。早在1992年歐盟就確立了地理標志的定義、登記程序和保護原則、制度,成為歐盟地理標志制度的法律基礎。隨后為響應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訴求和高效匹配WTO規則,歐盟分別在2003年和2006年對該制度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引入國民待遇原則,提高對于商標的保護水平,使產品逐漸在國際上受到保護。從2006年起,歐盟質量體系向非歐盟地區開放,非歐盟地區生產者可直接向歐委會提交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和受保護的地理標志申請,并在歐盟境內完成地理標志注冊。歐盟通過對農產品和食品質量體系立法,保證傳統特色食品質量。涉及地理標志保護的法規主要包括2012年《關于農產品質量的第1151/2012號法規》、2014年《關于徽標的第664/2014號法規》《關于應如何應用關于農產品質量的第668/2014法規》《使用PDO或PGI的產品標簽準則》等。目前,大約有3300種農產品和食品在歐盟境內完成注冊并受到保護。
為擴大保護范圍、營造國際聲勢、保護農產品高附加值,地理標志一直是歐盟對外經貿談判的重點領域。歐盟通過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雙邊或區域協定的方式,在談判中積極設置地理標志保護議題。在經貿協定中加入涉及地理標志條款,納入非歐盟國家或地區地理標志產品注冊,實現互認和保護,免受仿制和濫用。截至目前,歐盟已授權1544種非歐盟農產品和食品在歐盟境內注冊。近年來,歐盟不遺余力地在雙邊、多邊以及區域貿易層面推動地理標志協定,積極將地理標志納入議題設置中,趨勢已然明晰。一方面,建立地理標志多邊注冊和拓展地理標志保護水平,將地理標志保護內容納入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之中;另一方面,由原來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向非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擴展,將保護范圍擴展至基于傳統知識和生產方法的產品。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認為,強化地理標志保護能夠產生可觀的內外部經濟利益。地理標志在促進對農產品重新定位的同時,鼓勵農產品多樣性和農業集聚發展,提升高附加值,增加生產者收入,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歐盟由于農業歷史悠久,擁有與地理標志相關的傳統農業特色產業數量多、規模大,加強地理標志保護符合其社會狀況和經濟利益。例如美國擁有許多與歐盟的地理標志相同或相似的產品,其中相當部分的產品與歐盟存在沖突,地理標志保護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歐盟農產品的“合法”和“正統”地位。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 Com trade)統計,從2000至2018年歐盟農產品出口總值由506億美元增長至1678億美元,出口規模超過美國的1554億美元。
中歐簽署《關于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談判的聯合聲明》恰值第二屆進博會期間,反映中國市場有意愿進口更多歐盟產品,符合中國進一步高水平對外開放、同國際高標準對接的意愿和決心,并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協定有利于展示中國以實際行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長期以來,美西方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該協定的簽署標志著中國有意愿融入高水平的國際保護規則,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堅定決心,為歐盟地理標志產品提供高水平的保護,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標志產品。以實際行動回應美西方涉華知識產權的不實批評。
該協定的簽署將對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地理標志協定使歐盟產品得到保護,得到高品質保障,有利于歐盟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2018年中國進口歐盟農產品規模為139億美元,而同期進口美國農產品規模為104億美元,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國市場對歐盟農產品吸引力要高于美國農產品。與此同時,協定突破以往中歐經貿傾向于追求“數量”的思維,采用標準對接則將中歐經貿關系升級至更高水平,提升中歐經貿合作質量。
另外,加強中國地理標志高水平保護經驗表明,地理標志保護對農業產業鏈轉型升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塑造集聚效應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水平。
能否解決國內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問題是落實《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關鍵。一是目前國內很多生產者“以次充好”地濫用地理標志,質量安全、品質保障和商標維權困難。而不少生產者對該保護協定認識不足,不能有效利用。二是中歐都擁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培育出許多地理標志農產品,協定如何促進雙邊農產品貿易,甚至將在地理標志保護方面的建設性合作擴大到其他貿易領域,是深化中歐經貿合作的以一關鍵。三是需要妥善應對歐美地理標志保護訴求。歐美農產品優勢趨同,諸多相似產品存在激烈競爭,從早前TTIP談判到目前歐美貿易談判看,雙方在農產品問題上存在較大間隙。中國擁有潛力巨大的市場優勢,歐美在對華出口農產品問題上一直保持關切,都希望盡快搶占中國市場份額和利潤。歐美深刻意識到地理標志保護是對華出口高附加值農產品的關鍵,而歐美地理標志保護體系存在差異,因此搶先簽訂地理標志協定對于同中國互認產品、對接標準、保持市場優勢地位意義重大。
在中國擴大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被視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農產品貿易。建議利用好此次與國際高標準對接的契機,對內增強地理標志保護意識,積極研究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在完善農產品產業鏈基礎上,擴展地理標志農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品牌集聚效應,提升國際競爭力水平。同時利用好中國大市場,準確把握歐美地理標志的矛盾和差異性,在國際經貿問題上爭取主動。在具體實施策略上,要利用歐美差異與矛盾,爭取國際經貿主動地位。歐美在農產品問題上存在長期博弈。借中歐簽署協定契機,盡早結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并啟動自貿區可行性研究,進一步深化中歐經貿關系,“拉住、穩住”歐洲并對美形成觸動。協調應對歐美地理標志訴求上的差異性,在對美經貿問題上發揮好中國市場優勢,針對美訴求施加影響,做好利益置換,爭取談判先機,贏得在貿易談判中的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