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特約撰稿 馬樹娟
前不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通報10起糧食購銷領域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印發《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確保機制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切實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購銷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我國先后出臺《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糧食收購、銷售、儲備等環節的經營活動進行規范,并適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也立足職能職責,針對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部署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加大辦案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該領域腐敗問題存量尚未見底、增量還在發生。
從此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的典型案例來看,個別領導干部并沒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做好糧食購銷工作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腐敗問題涉及政策性糧食收儲、銷售、輪換及監管等重點環節。本應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就這樣淪為了“靠糧吃糧”的“碩鼠”“蛀蟲”,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帶來重大風險隱患。
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之所以多發高發,甚至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久治不絕,形成系統性、領域性頑癥,一方面是因為一些領導干部紀法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監管缺失缺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糧食儲備和購銷領域體制機制還有不健全之處。
鑒于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具有復雜性、反復性和頑固性,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明確指出,深化整治糧食購銷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針對專項整治查處個案暴露出來的問題,此次意見特別強調,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對涉糧問題線索開展清底式“回頭看”,應查盡查、一查到底;要持續開展常態化監督,強化紀檢監察與專業化監督的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形成工作合力。這些要求旨在鞏固“嚴”的氛圍,強化“懲”的震懾,織密監督網絡,切實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從嚴查個案到推動專項整治工作常態化開展,從查找根源、堵塞漏洞到深化糧食儲備和購銷體制機制改革,再到推動形成專業化的監管合力,說明國家層面正在一體謀劃和推動以案促改、促治。這不僅進一步彰顯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而且持續釋放了深入整治糧食購銷領域系統性腐敗的強烈信號。
倉廩實,天下安。確保糧食儲備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管理規范,對于國家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抵御特大災害、穩定市場預期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通過發揮重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不斷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必將有力推動糧食購銷領域長效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