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淡水鱸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任鳴春研究員團隊在大口黑鱸組氨酸營養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組氨酸作為水產動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在生長代謝和免疫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團隊積極開展“飼料組氨酸水平對大口黑鱸幼魚生長性能、氨基酸平衡、脂代謝的影響”及“組氨酸缺乏對腸道免疫水平影響”等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大口黑鱸幼魚的組氨酸最適需求量為飼料的1.26%(飼料蛋白質的2.68%);組氨酸可以通過激活TOR、AAR、PPARα和PPARγ信號通路促進蛋白質合成和脂質分解,降低全魚體和肝臟的脂肪含量;組氨酸缺乏可削弱腸道抗氧化能力,誘發腸道內質網應激,進而引起炎癥反應、細胞凋亡和壞死,使大口黑鱸的免疫能力降低。
該研究成果彌補了大口黑鱸幼魚組氨酸營養需求的空白,揭示了大口黑鱸幼魚階段的營養代謝及免疫調控機制,為大口黑鱸飼料的開發、營養調控免疫等提供了數據支撐,奠定了理論基礎。
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于AquacultureNutrition、Antioxidants。團隊成員梁化亮副研究員為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