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反擊“限價”的行動,僅僅是停留在禁止向參與“限價”聯盟的成員出售石油的層面上。而與之相呼應的卻是,在“限價”之外,歐洲國家逐漸停止了對俄石油的進口。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27日,俄羅斯官方發布“針對一些外國對俄羅斯石油和石油產品設定價格上限而采取特別經濟燃料和能源措施的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規定,禁止向參與對俄羅斯石油實施“限價”的外國公司和個人出售石油和石油產品,有效期至2023年7月1日。
無獨有偶,2022年12月22日,俄羅斯官方發布“關于對天然氣供應采取特別經濟措施以應對某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不友好行動的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規定,俄氣公司及其附屬公司不得在,2023年10月1日前履行其對與俄羅斯聯邦采取不友好行動的外國實體或由上述外國實體控制的個人的義務,無論他們的住所或主要營業地點如何。
如果真是如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石油實施限價的政策對俄羅斯的石油出口規模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沖擊,他們的如意算盤算是落空?可從另一個角度看,俄羅斯的“反擊”可能正好陷入了美歐的圈套。
美歐對俄羅斯石油出口實施“限價”并非“禁運”。據英國石油(BP)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俄羅斯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4.04億噸,占全球國際原油貿易總量32.84億噸的12.31%,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來源國。據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12月發布的《石油市場報告》顯示,2022年11月,俄羅斯石油出口月度環比增長27萬桶/天,至810萬桶/天,為2022年4月以來最高;出口至印度的石油達到創紀錄的130萬桶/天;截至2022年12月初,西北歐烏拉爾原油價格下跌近30美元/桶,至43美元/桶,遠低于七國集團、澳大利亞和歐盟設定的60美元/桶價格上限;受國際原油價格下滑與俄羅斯原油銷售價格更深的貼水雙重影響,2022年11月,俄羅斯的石油出口規模雖然有增無減,但收入下降7億美元,至158億美元。即便如此,在很大程度上,美歐沒有像對待伊朗、委內瑞拉一樣實施更加嚴格的“禁運”政策,很大程度上,他們不敢正視俄羅斯石油離開世界石油市場的嚴重后果。
俄羅斯反擊“限價”行動被動成分多于主動成分。從行政法令和政府官員的聲音透露出,俄羅斯反擊“限價”的行動,僅僅是停留在禁止向參與“限價”聯盟的成員出售石油的層面上。而與之相呼應的卻是,在“限價”之外,歐洲國家逐漸停止了對俄羅斯石油的進口。例如,波蘭石油公司宣布將終止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石油供應合同,暫停進口俄羅斯石油;德國政府也宣布2023年開始不再進口俄羅斯石油。俄羅斯的“反擊”如果僅僅停留在對“限價”聯盟成員的石油禁運層面上,本質上是一種無奈之舉、被動之舉。但這可能是俄羅斯沒有做好準備應對美歐“限價”政策的結果,是俄羅斯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出口收入的主要表現。
俄羅斯或將重新審視和調整“反擊”行動,從歐洲痛處著手。歐洲國家是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出口目標市場。據BP統計數據,2021年,歐洲進口石油6.65億噸,占全球國際石油貿易的20.26%。如果俄羅斯短時間減少足夠量的石油出口,造成全球石油供給緊張的局面,不僅可以大幅推高國際原油價格,而且可以給“限價”聯盟成員造成更多的緊張氣氛,甚至進而迫使“限價”聯盟成員降低姿態采購俄羅斯石油或者放松對俄羅斯石油出口的限制。在2022年國際原油價格和天然氣價格高位運行時期,美國、歐盟及其盟友之間的利益關系顯得十分緊張,這說明了高油價、高氣價不利于美歐之間的盟友關系。當然,這是一步“險棋”,把握不好可能殃及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