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邯鄲供電分公司 霍振星
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武安市供電分公司 王敏鑫
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邯鄲供電分公司 石麗娜 田向陽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CO2排放量力爭于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工作制定了時間表。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發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碳達峰 碳中和”行動方案》,方案中指出電網企業實施“碳達峰 碳中和”的路徑是“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能源消費高效化減量化電氣化”。在能源消費側,全面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加快電能替代,支持“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電能替代,持續推進鄉村電氣化,推動電制氫技術應用。“碳達峰 碳中和”行動方案的發布對電動汽車和充電樁的發展提出了更為緊迫的任務要求。
發展電動汽車,構建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運營體系,促進汽車行業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是響應國家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碳達峰 碳中和”行動方案》的重大舉措。
進入新世紀后,面對資源制約日益加劇、生態環境約束凸顯的突出問題,我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加大節約能源的力度,相繼出臺了能源發展“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和《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綱領性文件,以及《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專項文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為我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推動能源事業取得新進展。
我國能源生產逐步由弱到強,生產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充分發揮了堅實有力的基礎性保障作用。2020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37.7億t標準煤,達到歷年來最高值,比1949年增長163.24倍,年均增長7.6%。
隨著我國能源總量不斷發展壯大、用能方式加快變革,能源結構持續大幅優化改善,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生產結構逐步向清潔化轉變。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多煤少油缺氣”特點影響,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較高,不過現在原煤占比在波動中持續下降,2020年下降到最低的59.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上升1.0個百分點。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依靠政策驅動,一直以來國家都是更主動、更積極、更系統地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建立了完善的推進政策體系。但從長遠來看,財政補貼不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為避免新能源汽車出現斷層開始實行雙積分政策,對其油耗水平和新能源汽車產量進行嚴格要求。
國務院制定并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指出,2015年以來電動汽車產銷量、保有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產業進入疊加交匯、融合發展新階段。
此外,在2020年12月31日,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指出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為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為加快推動公共交通行業轉型升級,地方可繼續對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購置補貼。
2015—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逐年上升,其中公共充電樁由5.8萬臺上升至80.7萬臺,私人充電樁由0.8萬臺上升至87.4萬臺。2020年公共充電樁中,交流充電樁占比61.67%,直流充電樁占比38.27%。從運營商充電樁數量來看,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充電樁數量均超過10萬臺,位居前三。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公共充電樁和充電站數量均位居前五,公共充電樁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部分地區。
電動汽車充電樁是安裝于公共建筑(公共樓宇、商場、公共停車場等)和居民小區停車場或充電站內,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種型號的電動汽車提供電力保障的充電設備。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68.1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數量為80.7萬臺,同比增長56.4%;私人充電樁(隨車配建充電設施)數量為87.4萬臺,同比增長24.3%。
從我國公共充電樁區域分布來看,公共充電樁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部分地區,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占比達72.3%,東北和西部地區公共充電樁數量較少。
2020年公共充電樁保有量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別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其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分別為8.6萬臺、8.6萬臺、8.6萬臺、7.7萬臺、6.2萬臺、4.9萬臺、3.9萬臺、3.3萬臺、3.3萬臺、3.2萬臺。2020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充電站數量排名前五,數量分別為6527座、6229座、5927座、5755座、5590座。
近年來,河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省財政對新能源公交車和公共服務領域用新能源汽車按照中央財經政府補貼標準1:1的比例,其他領域按照1:0.5的比例,給予省內購車用戶補貼。減免相關稅費,加大投融資支持,營造良好環境。加快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多形式建站,盡快形成網絡,給予建設資金補助,明確電價政策,完善運行監測和服務保障體系,健全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推廣應用工作機制,努力提高工種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但是目前河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還需進一步擴發,市場還需大力推廣。
截至2022年10月底河北地區共建設充電設施19976臺。其中公司建設充電設施8969臺,占比44.90%。河北南網全部充電設施充電量48405.65萬kWh,其中公司充電量7737.87萬kWh,占比15.99%。
2014年起,國網邯鄲供電公司開始在邯鄲地區布局充電網絡建設,邯鄲市政府對此項工作表示鼓勵和支持。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為更好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層面和河北省政府先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充電設施建設和發展,但邯鄲地區遲遲未能出臺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維補貼政策標準。2018年,邯鄲公司響應省公司工作精神,主動向屬地政府建議出臺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維補貼政策,用于完善本地充電網絡建設,保證充換電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填補充電設施建設補貼政策空白,最終于2018年8月成功促請政府出臺《邯鄲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資金補助實施細則》。截至2022年11月底,公司共計爭取公共充電設施專項補助資金1454.4萬元,其中,爭取建設補貼977.4萬元、運營補貼477萬元,率先在河北省電力公司系統完成公共充電設施專項補助資金全額爭取。
截至2022年11月底,國網邯鄲供電公司共投運城市公共充電站40座,高速快速充電站22座。但由于邯鄲地區小型乘用電動汽車普及率不高、電動汽車保有量較少,且大部分用戶選擇在家里充電更加便宜,造成邯鄲公共充電站充電量增長趨勢緩慢,充電設施利用率不高,充電市場環境整體較低迷,為激勵邯鄲電動汽車充電市場發展,邯鄲公司積極采取多種舉措,主動上門服務充電客戶,穩步提升充電電量及收益。
邯鄲地區由于電動汽車本身及其充電設施網絡的缺點,致使民眾購買電動汽車的欲望不高。同時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電動汽車保有量也較低,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僅在5000輛左右。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中國應該為交通運輸行業建立近、中、長期的溫室氣體(GHG)減排目標,并將電動汽車作為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核心技術路線之一。這樣自上而下的發展目標有助于幫助中國制定強有力的新能源汽車管理法規包括對商用卡車的管理,并能夠促進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先行者進入利潤空間更大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細分市場。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初10年,試點項目、政府補貼和公共車隊采購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星期并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三駕馬車,但目前來看,中國汽車產業想要實現最初設定的2025年發展目標尚存在一定困難。此外,由于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自2019年底開始出現大幅下滑,加之新冠疫情沖擊下汽車產業復蘇緩慢,中國需要繼續出臺強有力新能源汽車法規標準和財稅鼓勵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發展。
在過去10年,中國在公務用車、城市服務和公交車隊領域的電動汽車推廣使用效果顯著。而未來,私人電動汽車朝著主流市場發展,充分釋放電動汽車在私人購車市場和廣大城市市場的潛力將是關鍵。首先,未來在技術、政策、商業模式以及合作伙伴關系上的創新需要重點關注此類主流市場的需求。例如,新一代電動汽車消費者對汽車自動駕駛、車輛互聯以及智能功能的要求與日俱增,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汽車的傳統功能。第二,中國政府應以更大力度推進城市層面的政策創新。首先可以先選擇一些領先城市,為他們設定比其他省市更為激進的交通領域全面電動化時間表。這些領先城市的政府應在車輛注冊、稅費、路權等方面被賦予特權,并配套適當的財政支持,助力這些城市分階段實現全面電動化。
此項建議是為了回答中國政策制定者提出的一個特殊問題,即中國電動汽車未來應選擇怎樣的技術方案或技術發展路線。如果說當前10年全球汽車技術主要是圍繞電動化,那么未來10年,技術競爭的新篇章聚集于智能網聯化電動出行—這一集成化的未來綠色出行模式已經遠遠超出了車輛技術的范疇。從車輛技術說起,中國以純電動汽車(B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和燃料電動汽車(FCV)這3類新能源汽車技術為核心。他們對于未來實現全面電動化出行至關重要。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中,中國在過去10年主要專注于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近年來則開始逐漸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投入更多精力。
從長期看,全面電動化路線或將開始引領未來出行的變革。目前,我們可以看到電動汽車已經在中國、歐洲和美國等主要汽車市場嶄露頭角,作為未來的中期發展規劃,中國應該把電動化技術路線與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進行結合,并將配合車輛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以滿足未來智能網聯車輛的需求,這將喚起汽車產業更為深層的變革,實現汽車、電子、互聯網和基礎設施技術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