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三新供電服務有限公司興化分公司 蔡 瀟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興化市供電分公司 李 明 陸永燦 徐 磊 王亦陳
低壓臺區線損治理的核心是降低不合格臺區占比,采集線損系統主要包括消除“多終端臺區”“模型異常臺區”“不可算臺區”“負損臺區”“高損臺區”等5個方面,同期線損系統主要提高低壓臺區模型配置率和臺區線損達標率。
2022年,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線損管理水平提升,以國網“百強百佳”創建為契機,嚴抓各項指標,依托同期線損系統,以日線損異常線路、臺區分析整改為重點,加強營配調協同管理,做好基礎數據源頭管控,提升線損基礎管理,力爭線損各項指標排名靠前。同時,督促供電所找差距、補短板,并修訂同期線損管理考核方案,有力調動了工作積極性,實現了橫向協同到邊、縱向貫通到底的線損管理“全覆蓋”模式。
同期線損“百強所”爭創涉及臺區達標率、理論線損、高負損占比、經濟運行等多項線損指標,特別是對于臺區密集交錯、用電環境較為復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供電所,線損管理難度很大。主要問題表現在3個方面。
部分偏遠供電所面臨網架結構薄弱、季節性用電波動、低電壓等諸多不利因素,須集中各種優質力量全力開展爭創工作。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小區拆遷改造項目較多,新建住宅區拔地而起。在日常線損管理中不僅要考慮新城小區小電量問題,還要考慮傳統農村臺區線損問題。
供電所存在專業人員結構老化,部分人員對同期系統、營銷2.0系統、PMS系統(特別是系統圖形和臺賬)、稽查系統和用采系統之間業務流程、數據傳輸對接的不熟練等影響線損治理的問題。
牽頭制定《同期線損治理“百強所”爭創工作方案》,按照“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級管理、責任到人”的原則,堅持領導抓機制、專職幫提升、員工干精彩,強化多專業協同,自上向下逐級分解和落實線損管控職責,結合全能型供電所、網格化建設,深化營配末端融合,構建齊抓共管的協同管理體系。
以切實降低臺區線損異常數量為出發點,扎實開展“攻堅克難”行動,突出精益管理,加強部門協同,維護良好的經營秩序,對高損、負損、線損明顯波動等異常臺區通過定點排查、群參眾治等方式,分析異常原因,制定治理方案,明確人員責任,細化保障措施,跟蹤督導處理結果,有效提高臺區線損日合格率,保障公司經營效益。
持續踐行“科技減人、機械替人”理念,牽頭開發臺區線損輔助管理系統上線運行,實現了不達標臺區自動派單、整改反饋和統計分析閉環管控,支撐公司數字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針對線損長期不達標、損失電量大的異常臺區,利用分段線損在線監測儀、線損測試儀、全分相電容補償等技術手段,協助供電所開展異常分析與試點應用,切實解決臺區私拉亂接、竊電、功率因數低等問題。
實行日通報、周發布、月總結制度,督促供電所找差距、補短板,促進營銷業務提質增效。完善異常臺區銷號機制,從數據管理、數據治理入手,按照“盯住每一天,管住每個指標,看好每只表”的標準,上下聯動,對線損異常臺區同步線上問診、遠程會診、現場確診,高效推動高負損臺區治理工作。
組織供電所各專業人員扎實開展業務培訓,深化用一體化電量與線損管理、用電信息采集、PMS 3.0等系統實際應用,促進一線工作人員進一步掌握線損治理技術,提高解決疑難問題基本技能,線損治理工作務實有效推進實施,為公司“提質增效”工作扎實深入地開展提供有力保證。
充分利用同期線損提升柔性團隊微信工作群,常態化開展線損業務指導、問題反饋和交流探討,指導供電所依托計量異常在線監測,分析零火線電流不相等、異常開蓋等異常,現場檢查核實并予以閉環。定期召開同期線損治理分析會,及時開展最新專業解讀和指標分析,重點剖析兩率偏差、電量偏差臺區異常原因及下一步整改措施,邀請指標靠前供電所分享臺區線損管控先進經驗。
技術降損方面,協同設備運維部門,開展臺區優化布點、線路改造、三相不平衡治理等專項行動,切實提升臺區經濟運行指標。針對供電半徑過長、末端大電量臺區,制定“臺區小型改造”工作方案,減少線路迂回;對運行時間長、線徑細、損耗高的線路實施改造,更換導線截面;針對單相負荷過重的臺區,及時優化調相方案。
管理降損方面,通過提升采集消缺及時性、強化計量日常運維,推行“線上分析研判+線下精確打擊”的反竊查違工作模式,嚴格打擊各類跑冒滴漏用電行為,開展臺區高損數據分析鎖定高損臺區,實現“精準降損”,安排人員開展臺區“零度戶”、重點用戶、臨時用電和表計表箱的加封上鎖排查,規范關口計量和采集設備管理。開展同期線損營配基礎數據集中治理,逐臺區梳理現場臺戶關系與同期系統是否一致、臺區模型配置是否正確、掛接用戶是否正確,使同期系統數據歸真。結合營配貫通工作,梳理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一線一變一戶”歸屬關系,并根據季節特點開展夜間專項“反竊查違”專項活動。
供電企業以同期線損治理“百強所”爭創為抓手,以精準降損為目標,不斷深化同期線損系統應用,持續加強線損數據監測管理,提升整體線損管理水平,努力推動營銷線損管理質效再上新臺階。同時,積極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全力保障民生和生產用電,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強電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