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義敬,彭 如
(信陽市浉河區農業農村局,464000,河南信陽)
近幾年,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大力加強了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部署,先后制定了《浉河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專班工作機制》《浉河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為全面了解浉河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根據區委、區政府有關要求,區農業農村局迅速組織力量對全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為下一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指明方向,為全面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奠定堅實基礎。
浉河區是信陽毛尖主產區,主要種植茶葉、果蔬、水稻,其中茶園面積40 773 hm2,蔬菜533 hm2,水稻12 000 hm2。隨著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從2019 年開始浉河區化肥施用量逐年遞減。一是做好田間試驗。根據《2021 年信陽市浉河區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方案》要求,2021 年浉河區開展田間試驗6 個。在夏糧生產前認真編寫試驗方案,根據方案認真選點、選作物,落實田間試驗。6 個試驗分別為水稻肥料利用率試驗1 個,花生肥料利用率試驗1 個,花生葉面噴施鉬酸銨肥效試驗1 個,水稻肥效校正試驗1 個,以及2 個蔬菜試驗,即減量施肥試驗1 個,經濟作物“2+X”試驗1 個。二是推廣農業技術。根據不同作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制定水稻施肥配方2 個,制定茶葉施肥模式2個。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及新型肥料施用技術,推廣配方肥、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和新型緩(控)釋肥。水稻上推廣配方施肥技術12 000 hm2,蔬菜上替代推廣有機肥1 333 hm2。舉辦科技大集、水稻新品種展示、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培訓會和科學施肥技術培訓活動5 次,進行面對面技術指導、電話咨詢、網上咨詢等多種形式服務1 000 余人次。經過調研了解到2021 年浉河區所有涉農鄉鎮施用肥料主要為復合肥、有機肥和農家肥,化肥施用量(折純量)為1.01 萬t,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肥料施用量大幅度減少,實現了化肥施用量負增長,完成了2021 年化肥零增長的任務目標。
一是強化檢疫監管。強化種子產地檢疫、調運檢疫監管工作,從根本上控制病蟲草害蔓延危害,為農藥減量控害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精準監測預警。不斷加強監測預警工作,特別是對重大病蟲草害的實時調查和動態監測工作,正確把握病蟲草害動態。通過會商分析對重大病蟲草害的發生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并及時報警,引導準確適期用藥,確保農藥減量控害。適時發布病蟲害情報11 次5 000 多份。三是統防統治有力。重點支持規模適度、管理規范且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大力提高新型高效植保器械的保有率,促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發展,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成效,促進農藥減量控害。四是積極推進綠色防控。重點推廣以“性誘”為主的非化學防控技術舉措,積極推廣病蟲害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擴大統防統治對種植散戶的覆蓋面。繼續示范推廣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加大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力度,扶持噴桿噴霧機等先進高效植保機械和植保無人機的創新開發與推廣,以達到農藥減量增效目的。2021年,全區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態勢,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4%以上,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45%以上,浉河港鄉桃園村創建了1 067 hm2綠色防控示范區。全區農藥使用折百量為85.6 t,比上年的85.8 t 又下降了0.2 t,單位面積農藥施用強度為1.2 kg/hm2。
自2017 年以來,浉河區禁養區299 家畜禽養殖場戶均完成關停拆除,通過市級驗收。2018 年,區政府印發《浉河區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浉河區依據《實施意見》要求,按3 年規劃逐步推進。經過調查得知,目前全區共有畜禽養殖場(戶)271 家,其中畜禽規模養殖場有5 家,多數為散養戶。現階段生豬飼養量為1 萬頭,家禽飼養量為38 萬羽,肉羊飼養量為0.8 萬只,肉牛飼養量為400 頭。5 家規模養殖場均完成了糞污處理設施的配套建設,并通過了市生態環境局直屬一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及轄區政府三方驗收。全區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設備配套率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
一是推進地膜使用標準化。加大市場監督管理,嚴禁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1 mm 的超薄地膜,大力推廣完全符合國標的農用地膜。二是穩步推進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建設。根據“誰利用,誰回收”原則和要求,鼓勵企業及社會人員普遍加入地膜回收體系。2020 年以來,通過鄉鎮推薦和對場地進行實地考察,在全區7 個鄉鎮街道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站點8 個,基本實現全區覆蓋。三是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政策宣傳力度。結合科技大集、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等活動,在各鄉鎮街道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政策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單1 500 份,懸掛宣傳橫幅30 條。對農膜使用者進行科普宣傳,提高農戶交售廢舊農膜的積極性,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據統計2021 年全區使用農膜58.6 t,回收53.62 t,回收利用率為91.5%,達到了預定目標。
浉河區下轄土地面積為15.12 萬hm2,耕地面積為2.58 萬hm2,12 個鄉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花生、油菜、甘薯、玉米等。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為12 000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95%,農作物產量為11.4 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12.198 萬t,綜合利用率達95%;小麥播種面積為1 000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85%,農作物產量為0.53 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0.67 萬t,綜合利用率達85%;花生播種面積為667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7%,農作物產量為0.26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0.33 萬t,綜合利用率達88%;油菜播種面積為1 333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8%,農作物產量為0.3 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0.56萬t,綜合利用率達83.28%;甘薯播種面積為1 000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30%,農作物產量為0.72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0.16 萬t,綜合利用率為30%;玉米播種面積為1 200 hm2,秸稈還田面積比例為76%,農作物產量為1.8萬t,秸稈資源產量為1.87萬t,綜合利用率達76%。
一是農業面源污染因其分散性、隱蔽性、隨機性、不穩定性、不易于檢測性及空間異質性等多種特征而不容易察覺[1]。二是農業面源始終與農業生產相伴而生,致使農業面源污染隨處可見,只要存在生產便會存在污染。三是有關單位在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宣傳和推廣方面不夠全面,加之農村群眾由于知識有限對于農業面源污染缺乏了解,甚至完全缺乏污染防治意識,致使農業面源污染不斷侵蝕著群眾生存環境。筆者在走訪該區200 余戶農民時獲悉,目前還普遍存在著施用化肥和農藥為農作物增產必由之路的傳統觀念,但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農業面源嚴重污染。
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還主要停留在對城市、工業等點源污染的規制上,上至國家、下至地方出臺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多為指導性文件或者發展規劃所提到,強制性法律法規還是一片空白[2],不能充分調動各利益群體主動參與其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法律法規體系還有待建立與完善。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沒有設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經費,農業農村部門僅靠地方財政的有限資金進行小規模污染防治試點。近3 年來,浉河區用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總投入約為1 953.9 萬元,其中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19.9 萬元,區域性農膜回收站點展示建設資金30 萬元,畜禽養殖場(戶)專項獎補資金1 598 萬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款(僅是總獎補款的部分)106 萬元。資金短缺已經成為農業環境保護中的一個棘手問題。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明確提出:“鼓勵地方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先于國家進行立法。”科學合理、因勢利導地制定與農業環境有關的地方法規,是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目前浉河區尚未出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關政策法規,下一步浉河區要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制定并出臺地方性法規,使得農村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和手機APP 等現代傳媒技術積極進行科普宣傳,增強全社會對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性的意識,構建農民參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直接獲益機制,使農民了解污染治理必須落實的職責和意識到涉及他們切身利益。對公眾加強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意識的培養,引導與規范農戶的生產與生活行為模式,激勵企業與農戶采用環境友好技術。
積極推進有機肥全替代化肥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持續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以減輕化肥、農藥殘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加大殘膜回收力度,以回收補助為手段提高農戶殘膜回收積極性,降低農用地膜殘留率。加大農田殘膜綜合利用力度,促進農業廢棄物等得到充分利用。
建立和完善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使用與管理機制,強化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應用與農業面源污染報警監測,建立控制規范與技術規范體系。環保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當主動配合農業部門做好入場執法巡查、預警監測等工作。積極落實《農業法》《農業環保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關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規定。